提升睡眠健康:科学知识与实用策略
01 为什么睡得好那么重要?🛌
夜里常常翻来覆去,早上醒来还觉得没精神,这种情景其实很多人都会遇到。不少朋友,尤其到了三四十岁以后,偶尔熬个夜,第二天却能切身体会到什么叫“身体扛不住”。睡眠远远不只是“休息”这么简单,它是人体修复和调整自己的关键时间。缺觉的时候,大脑变得“迟钝”,身体也更容易生病。
简单来讲,睡眠是调节情绪、保持专注、保护心脏和大脑的基础。长期的“偷睡”,看起来只是困,但慢慢会影响内分泌、免疫力和心脑血管,甚至让血压、血脂等数据悄悄爬上去。所以,别把熬夜当作小事。
02 睡眠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 1. 睡眠周期:一晚上其实不是简单地从入睡到天亮,而是反复循环几个“深-浅”交替的阶段。以一个成年人为例,每个周期大约持续90分钟,一晚能来个4-6次。
- 2. 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身体修复、能量补充的主力军,大多数深度休息发生在这个阶段。
- 3. 快速眼动(REM)睡眠:做梦多发生在这个时期,对大脑学习和记忆帮助很大。
身体在睡眠时,心率、血压调低,细胞“趁机”修复受损部位,就像夜里开工的“维修小队”。如果总是浅睡、被打断,这些修补就容易被耽误。正因为睡眠机制这么有讲究,睡得不踏实带来的困扰,远比想象中多。
偶尔睡不好,短时间是可以适应的,但常年处于“补觉、失眠”的状态,身体负担会很重。
03 哪些睡眠问题常见?有啥误区?😵
- 1. 失眠:包括入睡难、易醒、醒得早。有的人心理压力大时,晚上闭眼就脑子转个不停;也有的朋友半夜忽然醒来,再怎么“数羊”都回不到梦里。
- 2. 睡眠呼吸暂停:夜里打鼾很响,常被人说“像小火车”,其实很可能是呼吸道“短暂停”,氧气减少,白天特别容易犯困。
- 3. 睡眠周期紊乱:经常倒班、晚睡晚起,生物钟被打乱,常感觉“魂不守舍”。
很多人以为“多睡会儿就能补回来”,但实际上,连续熬夜之后临时多睡,并不能完全修复身体损失。还有些人觉得“年纪大本来就不需要太多觉”,但其实,老年人也需要足够的深睡来帮助健康维持。
这个例子说明,睡眠不好并非“小问题”,如果持续反复并影响心脏健康,及时就医很有必要。
04 什么会让你睡不好?风险在哪里?🚨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睡眠。
(1)压力过大:工作、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压力会让大脑兴奋过度,难以放松。
(2)生活作息不规律:比如经常夜生活、刷手机到深夜、假期睡到中午,这些都会扰乱生物钟。
(3)环境影响:噪音、光线、床垫不舒服,都会让睡觉像“打仗”。
(4)身体疾病: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甲亢等,本身就影响入睡和维持睡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慢性失眠患者高血压和冠心病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0%-30%(Smith et al., 2018)。
除此之外,药物、咖啡因、酒精、年龄增长,以及部分遗传因素,都有影响。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男性和女性在不同阶段失眠风险也不一样,比如绝经期女性患失眠的比率会升高(Ohayon & Roth, 2003)。
- 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成年人经历过睡眠问题(Morin et al., 2011),长期累计对健康的影响远不止困。
05 睡眠问题应该怎么查?🩺
很多人习惯自我判断“是不是睡眠出了毛病”,其实有时只是压力大导致的短暂失眠。但如果持续多周影响白天状态,还是建议及时科学评估。诊断睡眠问题一般分为:
- 详细问诊:医生会了解你的作息、入睡时间、夜里醒来的频度等,必要时可用睡眠日志帮助梳理。
- 生理监测:动态心电图或多导睡眠监测(PSG),用来判断有没有心率异常、呼吸暂停等问题。
- 排查基础病:例如甲状腺激素水平、慢性病检查,发现影响睡眠的身体因素。
如果你出现了三个月以上每周三次以上的“难入睡或易醒”,影响日常生活时,按照美国睡眠医学学会指南(AASM,2017),建议尽早到神经内科或睡眠门诊系统检查。
- 选择正规三甲医院或有资质的专科门诊为佳。不要轻信“某种保健品能治所有失眠”之类广告。
06 如何实际提升睡眠?实用招式推荐🌙
- 1. 建立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上床和起床时间尽量固定,即使周末也别“通宵+补觉”。生物钟“认死理”,太随意会混乱。
- 2. 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卧室保持安静、低光、温度适宜,床垫和枕头选择适合身体习惯的。避免床上长时间用手机或工作。
- 3. 睡前放松:可以在睡前泡脚、听舒缓的音乐、做深呼吸训练,这些都有助于切断白天的紧张感。
- 4. 恰当增加白天的活动量:日间适当锻炼,如慢走、骑行等,有助于到晚上更快入睡,注意不要在临睡前剧烈运动。
- 5. 对睡前进食和饮品有选择:建议晚上适量摄入牛奶、核桃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色氨酸有助于合成“褪黑素”)。
牛奶✔助眠放松✔建议睡前150ml-200ml温牛奶;核桃✔支持神经调节✔睡前吃3-5颗可帮助睡眠。 - 6. 入睡困难时,不要硬在床上“死磕”:超过半小时没睡着,不如起来在客厅走走或阅读轻松的书,等困意来了再回卧室。
建议: 养成好的睡眠习惯需要时间,不要对“立竿见影”抱太高期望。有些人通过睡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配合医生指导,可取得显著恢复效果(Trauer et al., 2015)。
什么时候要去医院?
如果失眠已严重影响情绪、记忆,伴有情绪低落、自杀倾向或严重身体不适,应尽快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07 特殊人群:谁更要关注睡眠?👵🏼🤰🏼
- 儿童与青少年:生长发育期,晚上早睡,保证8-10小时深度睡眠,有助于激素正常分泌。
- 孕妇:孕期雌激素等激素变化,容易引发夜醒、打鼾,建议左侧卧位,枕头高度适中,缓解压迫。
- 老年人:睡眠变浅、早醒常见,但日间频繁打盹、夜里常醒明显影响生活时,建议让医生帮忙调节作息,或评估是否有潜在疾病。
-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失眠会加重大脑和心脏负担。不要随意服药,务必通过专业医生指导用药。
分年龄、身体状况恰当调整睡眠方式,是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 Smith, M. T., Perlis, M. L., Park, A., Smith, M. S., Pennington, J., Giles, D. E., & Buysse, D. J. (2018). Comparative meta-analysis of antidepressant and behavioral treatments for chronic insomnia.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5(11), 1422-1430.
- Ohayon, M. M., & Roth, T. (2003). Place of chronic insomnia in the course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37(1), 9-15.
- Morin, C. M., LeBlanc, M., Daley, M., Gregoire, J. P., & Mérette, C. (2011). Epidemiology of insomnia: Prevalence, self-help treatments, consultations, and determinants of help-seeking behaviors. Sleep Medicine, 7(2), 123-130.
- Trauer, J. M., Qian, M. Y., Doyle, J. S., Rajaratnam, S. M. W., & Cunnington, D. (2015).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Chronic Insom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3(3), 191-204.
-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2017).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ICSD-3). Darien, IL: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