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眠健康科普:提升公众对睡眠重要性的认知
- 来源:刘晓蓉
- 2025-09-21 23:00:00116次阅读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 睡眠健康科普:提升公众对睡眠重要性的认知
01 睡眠生理机制到底在做什么?
晚上临睡之前,也许有的人会翻来覆去,想着刚刚结束的一天。其实,在我们闭上眼睛熟睡的时候,身体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进入深睡和浅睡阶段,大脑会像“工厂”一样修复白天消耗的细胞,同时帮助记忆整理,调节情绪和免疫力的运转(Rasch & Born, 2013)。
这些看不见的重复流程,对于修复受损神经、巩固记忆以及让身体保持活力非常重要。研究显示,睡眠不足会影响判断力,提高情绪波动,而且长期下来还会增加慢性病风险(Walker, 2017)。这样看来,每晚好好休息,可不是“偷懒”,而是健康的根本。
别忽视细小的困乏或者突然的健忘,那其实都是身体在提醒我们,休息已经不够了。调整睡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自然维持健康的方式。
02 常见睡眠问题和误区都有些什么?
很多人有自己的睡眠小习惯,比如熬夜看视频,或者一觉睡到中午才起。你可能听说过“多睡没坏处”,但其实,睡眠并不是越多越好。比如,有些人明明每天睡超过8小时,却依然早上没精神,这很可能是睡眠质量本身就不高。
- 有的朋友总以为,失眠只要还能睡着就算没事。实际上,偶尔难入眠和长期夜里醒来,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 也有不少人靠手机刷到昏昏欲睡才放下。研究表明,屏幕蓝光会让生物钟延后(Chang et al., 2015),越玩越兴奋,反而抑制褪黑激素分泌。
- 有人觉得只要补觉就可以弥补夜晚的损失。但其实,后补的睡眠,不仅恢复效果有限,还容易让白天昏昏欲睡影响生活节奏。
- 需要留心的是,睡眠障碍如长期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等,可能是慢病的前兆,而不是简单的“小毛病”。
举个实际例子:一位80岁的男性,原本只是偶有轻微头晕,后来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甚至发展到一天内频繁出现,查体发现长期睡眠不佳,使得高血压和心律失常加重,最终诱发脑供血不足。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有时候不是年纪大才头晕,而是睡眠问题加速了疾病恶化。
所以,睡不好不是“小事”,也不是谁都能随便忽略的状态。遇到明显的头晕、早醒、持续疲劳,不妨关注一下自己的睡眠习惯。
03 规律作息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坚持每天同一时间睡觉和起床,看似没什么,但对身体是很大的“稳定器”。生物钟(昼夜节律)决定着激素分泌、体温变化以及大脑清醒度。如果作息混乱,就容易出现白天没精神、晚上醒得早,甚至影响糖代谢和血压(Czeisler et al., 2019)。
- 长期早睡晚起的人,通常更容易有稳定的专注力和心情。
- 换班或频繁熬夜,容易让生物钟紊乱,导致记忆力下降和免疫力减弱。
- 成年人建议每晚保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关键在于生物钟尽可能规律,而不是偶尔多睡几个小时。
这种调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需要耐心。简单的做法是每天在固定时间躺到床上,无论当天有没有压力,慢慢让身体形成习惯。只要坚持几周,一般都能感到清晨更有活力,白天的效率也提升。
04 睡眠环境怎么调整更舒服?
睡眠质量其实和卧室的环境密切相关。太闷热或太冷,灯光太亮,噪音太多,都有可能让夜间睡眠碎片化,变得浅而多醒。理想的房间温度在18-22℃之间,遮光帘和安静的氛围能让人更容易进入深睡。
- 枕头、被褥和床垫适合自己的体型很重要。过硬或过软都有可能让脖子受压、腰背不适,白天就容易疲倦。
- 手机、电视等电子设备应该远离床头,避免夜间信息提醒影响休息。
- 🌱在枕边放一罐助眠香薰如薰衣草,有部分人会觉得更易放松,不过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
- 规律的通风和定期清洁,是简单但有效提升睡眠环境的小技巧。
夜晚安静、光线适中的房间,不仅对于入睡很有帮助,还能减少醒来的次数。说起来,把卧室当成睡觉的专属空间,远离杂事和噪音,是改善睡眠非常直接的做法之一。
05 行为调节:哪些做法最有用?
很多人以为,提高睡眠只能靠药物,其实日常行为调整才是最基础的。不妨尝试几种简单的小方法,既安全又容易做到。
- 每天适当运动,比如饭后散步或瑜伽,有助于缓解紧张和促进深睡。
- 睡前30分钟放下手机,改为阅读或听缓慢的音乐,让大脑有时间做准备。
- 晚餐选择清淡,避免刺激性很强的食物。三餐规律,睡前不过饱也不过饿。
- 减少咖啡因摄入,下午以后尽量不喝浓茶、咖啡和可乐。
- 如果压力大,不妨尝试冥想、简单的腹式呼吸或放松训练。这些做法对缓解焦虑和改善入睡效果有帮助(Ong et al., 2014)。
对于偶尔出现的睡眠障碍,行为调节比急于吃药更值得尝试。药物只能作为必要时的辅助,并不适合长期依赖。实际上,行为干预在许多失眠患者身上都是首选方案。
06 特殊人群:睡眠该怎么关注?
每个人睡眠需求都有差别,特殊人群尤其要根据自身情况做调整。譬如老年人普遍入睡慢、易醒;孕妇因为激素波动,夜间容易腿抽筋或频繁起夜;青少年则因生理节律变化,喜欢晚睡晚起。
- 老年人不要过度追求长时间睡眠,适度午休+晚间高质量休息更实际。
- 孕妇睡前泡脚、侧卧睡姿有助于减轻身体不适。不过遇到频繁失眠或严重抽筋,需及时向医生咨询。
- 青少年要避免熬夜打游戏,睡眠不足可能影响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
还有慢性病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史等,睡眠质量直接关系到疾病控制。比如上文中那位80岁的男性患者,因为睡眠障碍导致头晕加重、疾病反复,这提醒特殊人群需要定期复诊和灵活管理生活节奏。
关注每个人的特殊需要,调整作息和环境,能让生活更健康、风险更少。如果遇到睡眠持续障碍,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可以到神经内科或睡眠门诊做进一步评估。
参考文献
- Rasch, B., & Born, J. (2013). About sleep's role in memory. Physiological Reviews, 93(2), 681-766. https://doi.org/10.1152/physrev.00032.2012
- Walker, M. (2017). Why We Sleep: Unlocking the Power of Sleep and Dreams. Simon & Schuster.
- Chang, A.-M., Aeschbach, D., Duffy, J. F., & Czeisler, C. A. (2015). Evening use of light-emitting eReaders negatively affects sleep, circadian timing, and next-morning alertness. PNAS, 112(4), 1232-1237. https://doi.org/10.1073/pnas.1418490112
- Czeisler, C. A., Buxton, O. M., & Khalsa, S. B. S. (2019). The human circadian timing system and sleep–wake regulation. Handbook of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30, 37-53.
- Ong, J. C., Shapiro, S. L., & Manber, R. (2014).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A natural fit? Sleep Medicine Reviews, 18(2), 99-105. https://doi.org/10.1016/j.smrv.2013.0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