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睡眠健康的科普与管理

  • 来源:卢爱萍
  • 2025-10-05 00:00:00332次阅读

科普,声明图标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睡眠健康的科普与管理

睡眠健康的科普与管理

01 什么是睡眠健康?

有时候,人们会觉得一天过得很匆忙,晚上倒头就睡,却觉得第二天还是很累。这其实和“睡眠健康”有关。它并不只是指睡够了几个小时,更重要的是入睡快不快、夜里有没有频繁醒来、醒来后感觉休息得好不好。😴

医学上,睡眠健康涉及睡眠的质量、时长,以及白天是否精力充沛。其实每个人的需要略有不同,但大体标准:成年人每天7-8小时,睡眠过程自然、醒来精神就算合格。长期的睡不好,会慢慢影响记忆、情绪甚至免疫力。

可以说,睡眠状态就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02 常见睡眠问题有哪些表现?

  • 1. 入睡困难。有些人上了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脑子停不下来。有点像手机明明关机了,但屏幕还是亮着。不仅难受,还可能让第二天无精打采。
  • 2. 夜间易醒。有的人到了下半夜,动不动醒一次。比如家里老人,刚熟睡一会儿就醒,之后怎么也难再放松。这类情况最容易导致“睡不踏实”。
  • 3. 过度嗜睡。也有人每次睡很多,但白天还犯困。这种不是简单的贪睡,往往是睡眠本身出了问题。
  • 4. 其他异常。比如做梦特别多、梦魇、鼾声大到影响别人,有的人甚至会断断续续喘不上气(比如睡眠呼吸暂停)。

以实际病例为例:一位59岁的男性朋友,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入院,康复期间出现失眠,晚上难以入睡,白天注意力变差。这说明睡眠障碍有时候会伴随其他疾病出现。🛌

如果总是连续几周睡不好,就不能只当小事看待。

03 哪些因素最影响我们的睡眠?

睡眠质量的好坏,受多方面影响。有些是外部环境,也有一些是身体自身情况。如果把睡眠看成一台复杂的机器,每个部件的状态都会影响最终的表现。

  • 环境因素。比如噪音、灯光太亮、空气不流通都容易让人睡不安稳。有些人睡觉太热会醒,太冷也睡不熟。卧室环境的舒适度,关系到入睡和深睡状态。
  • 生活方式。午后喝了茶或咖啡、晚上运动过晚、经常熬夜、经常躺床上刷手机,都会扰乱睡眠节律。不规律的作息会让生物钟紊乱,入睡变得越来越困难。
  • 心理状态。遇到工作、学业压力大时,容易焦虑、烦躁,脑子一直停不下来,这样即便闭上眼睛也很难睡着。长期抑郁或焦虑容易发展为慢性失眠。
  • 身体健康问题。像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慢性疼痛等慢性疾病,还有打鼾严重的呼吸暂停症,都会明显影响睡眠。
  • 年龄与遗传。年龄偏大,睡得浅、夜醒多是常见现象。当然,睡眠障碍也有一定遗传倾向,这是科学研究支持的。

研究发现,近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Kramer, 2018)。

其实,睡眠障碍可能意味着身体出现了“报警信号”。

04 如何自查和评估自己的睡眠?

很多人纠结于“昨晚到底睡了多久”,但仅仅记时长并不准确。其实,更重要的是感受早晨醒来时的状态、夜间醒来几次。如果想更科学地自查,其实有一些小工具和方法。

  • 睡眠日记📓。把每天的上床时间、入睡时长、醒来的次数、白天精神状态简单记一下。几天下来就能看出有没有规律性的障碍。
  • 问卷调查。市面上有一些简单科学的问卷,比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能快速了解自己的总体睡眠情况。
  • 睡眠监测。有条件的人可以试试可穿戴设备,记录夜间翻身、鼾声、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严重时,也可到医院做“多导睡眠监测”。

一般来说,如果连续三周,每周有三天以上觉得睡不好,并影响日常生活,就需要关注了。睡眠障碍并非“小毛病”,比如前面提到那位59岁男性患者,他因脑梗后失眠,康复效果受到影响,这提示复杂疾病时更要重视睡眠评估。

出现入睡困难、夜间多次醒、白天嗜睡等问题时,建议记录2-3周,方便医生进一步判断。

05 有哪些实用的改善睡眠方法?

  • 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固定睡觉和起床时间,周末也不例外,让生物钟形成规律。晚餐不要吃得太晚,不建议睡前剧烈运动,防止“大脑过载”。
  • 优化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光线柔和、温度适中(18-24℃)、床铺舒适。通风良好也有助于睡眠。不建议在卧室放电子产品或强光源。
  • 良好的饮食习惯。晚上可喝些温牛奶有助于放松;睡前避免油腻,建议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量坚果能提供色氨酸,有利于轻松入睡。
  • 放松训练。下班后可以尝试冥想、深呼吸、温水泡脚,简单的瑜伽拉伸也不错。这些方法可缓解压力,让身体和大脑逐渐放松。
  • 限制刺激物。建议下午后减少咖啡、浓茶、含糖饮料的摄入。
  • 建立睡前仪式。比如每天睡前阅读一小段轻松的书、听听舒缓的音乐,或者和家人简单交流,能让大脑形成“可以放松”的信号。
  • 定期体检。突然出现睡眠障碍的人,特别是有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或新发症状时,建议尽快就医。有助突出睡眠障碍背后的潜在健康问题。

食物推荐举例:
全麦面包 + 稳定血糖、满足碳水 + 建议晚餐或加餐加入小份
牛奶 + 促进放松助眠 + 建议睡前200ml温饮
香蕉 + 丰富钾元素,调节神经 + 建议晚饭后一根
南瓜粥 + 易消化、安神 + 适合作为晚餐主食

睡前尽可能让身体和情绪处于放松状态,是助眠的关键。有明显困扰、伴随疾病时,建议及时寻求医生帮助。

06 特殊人群在睡眠上要注意什么?

  • 老年人。年龄增大,深度睡眠比例下降,夜里醒来次数多,午休时间别太长。不建议长期卧床,日间活动有助夜间安睡。
  • 孕妇。孕中晚期容易腰背酸痛或胎动多,侧睡、用小枕头支撑有缓解作用。适度午休也合理,但总时长以白天不犯困为宜。
  • 慢性病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常伴有失眠、早醒,应适度安排身体活动,饮食上参照医生建议,避免自行用药。
  • 特殊疾病康复期。比如脑卒中、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期,睡眠障碍会加重恢复难度。家属和患者都要留心夜间情况,主动与医生沟通。

简单来讲,特殊人群的睡眠问题可以通过调整日常作息、适度运动、优化情绪等方式进行干预;但如果出现持续影响白天生活的情况,及时与专业医生沟通会更安全。

在重要阶段,睡眠就是身体修复和再生的“隐形工程师”。

参考文献

  • Kramer, M. (2018). Sleep disorders in adulthood: Prevalence, impact, and treatment options. Sleep Medicine Reviews, 38, 100-109.
  • Ohayon, M. M., & Reynolds, C. F. (2009).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relevance of insomnia diagnosis algorithms according to the DSM-IV and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ICSD). Sleep Medicine, 10(9), 952-960.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05). NIH State-of-the-Science Conference Statement on Manifestation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in Adults. NIH Consens State Sci Statements 22(2), 1-30.
  • Sateia, M. J. (2014).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third edition: highlights and modifications. Chest, 146(5), 1387-1394.
  • UpToDate. (2023). Sleep disorder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uptoda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