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睡眠健康全科普:为什么总是睡不好?怎么改善?

  • 来源:余超君
  • 2025-09-23 17:30:00380次阅读

科普,声明图标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睡眠健康全科普:为什么总是睡不好?怎么改善?

睡眠健康全科普:为什么总是睡不好?怎么改善?

01 什么是睡眠?

很多人晚上翻来覆去,早上醒来还是觉得累。也许你也问过自己:“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好睡眠?”其实,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和调整的一种特殊状态。大脑在夜晚像工程师一样忙着整理白天的记忆,指挥各种器官“检修”。🛏️

睡眠分为“快速眼动期(REM)”和“非快速眼动期(NREM)”,简单理解,前者和梦境有关,后者则像深度维修。只有两种状态轮流出现,身体才能真正放松,免疫力和记忆力也才有机会得到提升。
研究提示:成年人平均每晚需要7-8小时睡眠,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会有一定差别。(Hirshkowitz M. et al.,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s sleep time duration recommendations: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summary. Sleep Health, 2015)

02 睡眠不足时,身体有哪些明显信号?

  • 1. 白天犯困、精力差 💤
    不是刚吃完饭打瞌睡,而是上午和下午,一坐下就觉得眼皮打架,脑子也迷糊。这类现象持续发生时,需要特别关注。
  • 2. 情绪波动,容易急躁或低落
    睡不好的人很容易烦躁,动不动就没有耐心。也有的人反复觉得心情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 3. 记忆下降、反应慢
    有的人会突然发现,自己变得健忘,如开会或者买菜容易忘事,做决定也慢了半拍。
  • 4. 头痛、头晕,影响日常活动
    一些人会出现头昏脑涨,甚至头痛、躺着也难受。这时候,别简单当作“累了”,可能就是睡眠质量拉响了警报。
  • 5. 身体免疫力下降
    各种小毛病容易找上门,比如反复感冒、口腔溃疡难好,这其实就和长期睡不好有关。
  • 实用病例 👩‍🦳
    67岁的王阿姨,平日按时吃降压药,血压也控制得不错,但连续几周晚上都睡不着,早上起床还头晕、记不清事情。医生最后诊断为"失眠伴高血压"。这个例子提醒我们,睡眠问题不仅仅是困扰,还可能影响慢病管理。

03 睡眠障碍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很多人以为睡不好只是压力大,实际上影响睡眠的因素挺多。这里简单分三类说说:

  1. 1. 生理因素
    年龄增长,大脑调控睡眠的能力弱了。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呼吸暂停等慢性疾病,也容易打乱本该平稳的睡眠节奏。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65岁以上人群更易发生睡眠障碍;WHO, Hypertension, 2023)
  2. 2. 心理因素
    心事重压,担忧家人健康,或者最近有突发事件。情绪起伏会直接影响入睡和睡眠结构。
  3. 3. 生活方式与环境
    经常熬夜、手机不离手、临睡前喝咖啡或浓茶,都会让大脑“误以为”还没到休息时间。

研究显示,经常暴露在电子屏幕蓝光下,会抑制褪黑素分泌,从而让入睡变得更困难(Cajochen et al., Evening exposure to a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backlit computer screen affects circadian physiology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J Appl Physiol, 2011)。

04 如何了解自己的睡眠质量?

很多人对“睡眠质量”没有具体概念。其实并不复杂,你只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 1. 睡眠时间
    多数成年人每晚7-8小时较为合适,太短或太长都不好。
  • 2. 睡眠效率
    入睡快、夜间少醒,睡得踏实,比睡很久但老醒着更有帮助。
  • 3. 白天清醒感
    早上醒后能量充沛、白天状态好,基本可以判断睡得不错。

如果想更具体了解,也可以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自查。不少医院也能做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医生会指导你怎么做。比如:

  • 简单的自评表:定期自测入睡时间、夜醒次数及清晨感受。
  • 家人评价:家人是否说你打鼾、夜里频繁起夜等,这些都能反映睡眠状态。

📋 觉得自己睡不好,建议先和专业医生聊一聊,不必只靠网上自查,以免误判。

05 科学改善睡眠的方式有哪些?

提高睡眠质量没有“通用模板”,但有一些策略可以参考——分为两大类:药物干预非药物管理

  1. 1. 药物帮助
    有的人确实连续多日无法入睡,医生也会权衡用药利弊。例如,上文说到的67岁女性高血压合并失眠,医生会短期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如艾司唑仑),只用几天,防止形成依赖。同时,继续控制原有慢病(如使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美托洛尔等)对改善整体状态有帮助。
  2. 2. 非药物方法
    •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纠正入睡焦虑,用科学的方法打破“睡不着→越想睡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专科心理师可协助完成。
    • 规律作息——每天起床和上床时间保持固定,避免周末补觉过度打乱生物钟。
    • 环境调整——安静、黑暗的卧室环境有助于大脑进入休息状态,睡前关掉所有大屏幕电子设备。
  3. 3. 个体化方案很重要
    每个人睡眠需求不同,有的人可能身体有基础病,抄别人的方法强行适应,反而适得其反。想要长期改善,最好请专业人员做个体化分析。

研究参考:美国睡眠医学会指出,CBT-I(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方式,对于慢性失眠效果明确(Edinger JD, Carney CE. Overcoming insomnia: a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app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06 日常生活中,怎么更好地拥有优质睡眠?

改善睡眠,其实细节决定成败。这里全是可操作的小建议,别担心太难。

  1. 保持每天起居规律
    建议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和上床,连休息日也尽量别拖延。
  2. 适度运动有帮助
    白天增加曬太阳和户外活动,简单散步、慢跑或者广场舞都可以,只要不是入睡前三小时剧烈运动。
  3. 营造良好的入睡环境
    卧室保持凉爽、安静、黑暗,睡前可以听些舒缓的音乐或深呼吸几分钟。
  4. 饮食正向引导
    温牛奶、坚果、全麦面包等有助于睡前轻松入睡(Rondanelli M. et al., Effect of melatonin, magnesium, and zinc on primary insomnia in long-term care facility residents in Italy: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J Am Geriatr Soc, 2011)。建议晚餐不宜过饱,避免睡前大吃大喝。
  5. 按时就医、专业咨询
    若尝试上述方法后,仍有明显失眠或因睡眠问题影响慢病管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建议及时就医。可选择神经内科、心理科或专科睡眠门诊同步管理。
  6. 家人支持,减少独自焦虑
    家人适当关怀和陪伴,也能减少病人“想得太多”,共用温暖氛围,更易入眠。

说到底,睡眠管理就像种花,需要细心浇灌和持续关注。慢慢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往往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参考资料

  • Hirshkowitz M., Whiton K., Albert S. M., et al. (2015).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s sleep time duration recommendations: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summary. Sleep Health, 1(1): 40–43.
  • Cajochen C., Frey S., Anders D., et al. (2011). Evening exposure to a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backlit computer screen affects circadian physiology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10(5): 1432-1438.
  • Edinger JD, Carney CE. (2014). Overcoming insomnia: a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app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Rondanelli M., Opizzi A., Monteferrario F., et al. (2011). Effect of melatonin, magnesium, and zinc on primary insomnia in long-term care facility residents in Italy: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J Am Geriatr Soc, 59(1): 82-90.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Hypertens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yper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