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睡眠健康科普:失眠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 来源:邬俊
  • 2025-09-12 14:30:00241次阅读

科普,声明图标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睡眠健康科普:失眠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睡眠健康科普:失眠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在不少人的一天结束时,翻转的不是日历,而是床上难以入睡的姿势。有人偶尔失眠,有人反反复复,拖了数月甚至数年。失眠就像深夜里路上的黄灯,偶尔出现或许无妨,但次数多了,对健康的影响就不可小看。其实,弄清楚失眠的由头、识别哪些信号值得重视,以及学会实用的改善办法,很多人都能让睡眠重新走上正轨。
01 什么容易引发失眠?
忙碌一天后,却睡不着,这样的情况很常见。简单说,失眠常常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情绪压力、生活节奏的变化、环境吵闹、作息不规律,甚至一些健康状况都可能和失眠有关。
  • 心理压力: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任务堆积时,脑子总是在打转。焦虑、紧张,让大脑难“安静”下来,对入睡特别不友好。
  • 生活习惯:晚上喝咖啡、刷手机太久,日夜颠倒,经常熬夜,都会影响深度睡眠。身体像上了发条,没到该睡觉的时间就难停下来。
  • 环境因素:床品太硬、灯光太亮、噪音、卧室温度不适都可能影响入睡。
  • 健康问题:有时候,甲状腺问题、慢性疼痛、女性更年期、抑郁或焦虑症等也与失眠有关(Baglioni, C. et al., 2016)。
总的来说,任何打乱身心节奏的“微小细节”,累积起来都可能让失眠成为困扰。
02 失眠到底表现在哪里?
大多数人以为只有彻夜难眠才算失眠,其实失眠不止一种表现。下面这些信号,往往是在“作息出问题了”的敲门砖。
  1. 入睡困难:关灯后躺在床上超过30分钟还睡不着。不少人感受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越努力越清醒”。
  2. 夜间易醒:半夜醒来超过1次,醒后难以再入眠。尤其在年龄增长后更常见。
  3. 早醒难再睡:比预定时间提前一两个小时醒,怎么也睡不回去,白天精神萎靡。
  4. 睡眠质量差:即便一觉到天亮,也觉得困倦、没休息好,白天记忆力和专注力下降。
👩
有位59岁的女性,已经习惯了5年来重复失眠:不是入睡难,就是夜里总醒,白天无精打采、特别乏力,从不觉得休息够。这种经历其实在中老年女性里并不罕见。
如果上述状态持续一周以上,并影响到了白天的活力,还是建议多留心自己的睡眠健康。
03 失眠背后的身体机制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困得要命,却就是睡不着?其实,失眠背后的“机制运转”比想象复杂不少。
  • 脑内化学物质紊乱:大脑像派“信号工厂”,产生褪黑素、5-羟色胺(血清素)等化学物质,规律地调节生物钟。焦虑、精神紧张,或药物影响,可能让这些“信号”变得杂乱(Riemann, D. et al., 2010)。
  • 压力激素升高:长期压力下,皮质醇等激素分泌过高,打乱原本的作息。换句话说,压力像拉紧身体这根弦,松不下来,就难以进入深睡状态。
  • 情绪与神经系统: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也容易让大脑神经变得“过度活跃”,产生入睡障碍。
  • 遗传和身体特点:有研究显示,失眠有一定家族趋势。有些人天生对环境、压力敏感,受外界刺激容易出现睡眠障碍(Gehrman, P. R. et al., 2011)。
这一切机制共同作用,解释了为什么熬夜、焦虑、喝酒、用药都可能成为“失眠的诱因”链条。
04 如何科学就诊和检查?
很多人受困于失眠,却犹豫要不要去医院。其实合理的医疗检查可以帮忙找出失眠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助于针对性改善。
  • 详细问诊:医生会了解你的作息习惯、工作压力、家族史、既往病史,结合近期睡眠日记,初步判断失眠类型。
  • 体格检查:评估心肺、神经系统及甲状腺等“功能”,是为了排除性疾病原因。比如甲状腺亢进通常可见脉搏快、甲状腺肿大。
  • 必要辅助检查:如头颅CT、夜间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甲状腺功能检测等。如果怀疑有睡眠呼吸暂停或其他障碍,医生会建议进一步检查(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2014)。
有持续性、影响生活的失眠,或伴有夜间呼吸暂停、腿抽筋等特殊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05 实用改善失眠的方法
除了药物干预,日常生活中的小调整,往往更能帮我们“拉近”与好睡眠的距离。以下方法简单实用,适合大多数失眠者尝试。
  1. 规律作息:每天固定时间起床、睡觉,哪怕周末也坚持。这样有助于稳定生物钟。
  2. 创造舒适环境:卧室要安静、遮光、适宜温度,床垫和被褥柔软。睡前通风也不可忽视。
  3. 减少刺激活动:睡前一小时放下电子产品,不做剧烈运动,可适量听舒缓音乐或读书。
  4. 放松身心:深呼吸、冥想、温水泡脚,都是帮自律神经降温的好方法。
  5. 调整饮食:
    牛奶:富含色氨酸,有助于促进睡眠。建议睡前适量饮用温牛奶。
    香蕉:含有镁与钾,能帮助神经放松。可作为晚间零食。
    杂粮粥:复合碳水助于提升褪黑素,晚餐可适当加一碗。
  6. 睡前仪式感:比如点香薰、泡温水澡、听轻音乐,让心理“切换到要休息的频道”。
这些生活调整虽然简单,但坚持下来,往往是解决轻中度失眠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06 特殊人群需要特别关照的睡眠问题
对一些特殊群体来说,失眠带来的挑战和一般人确实不一样,比如孕妇、老年人、儿童或慢性病患者等。
  • 老年人:身体节律发生变化,夜间觉醒变多,一些人还同时合并慢性疾病。夜间如厕、环境噪音、药物副作用,都是增加失眠风险的元素。不宜随意加量服用安眠药,应寻求医生和专科护士的帮助。
  • 孕妇:孕期荷尔蒙变化、身体不适,容易早醒和夜间频繁醒来。可以适当侧卧、用枕头助力舒适度。
  • 慢性病患者:如心脏病、糖尿病,夜间不适和药物反应会影响睡眠。建议把药物调整、饮食和锻炼同步规划。
  • 儿童及青少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学业压力,容易形成晚睡习惯。建议陪伴并设定起居时间。
这些群体遇到失眠时,应考虑自身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寻求专业个体化建议比较合适。
很多时候,失眠就像生活里偶尔冒出来的“小麻烦”。通过调整习惯、优化环境,大多数人都能获得更安稳的睡眠。如果尝试多种方法依旧无效,不要讳疾忌医,找专业医生帮助是更稳妥的做法。对于有慢病、情绪问题或怀疑身体有异常的人群,及时就诊比一味“扛着”要好得多。睡个好觉,其实并不遥远。
📚 参考文献
  1. Baglioni, C., Battagliese, G., Feige, B., Spiegelhalder, K., Nissen, C., Voderholzer, U., ... & Riemann, D. (2011). Insomnia as a predictor of depression: a meta-analytic evaluation of longitudinal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35(1-3), 10-19.
  2. Riemann, D., Krone, L. B., Wulff, K., & Nissen, C. (2010). Sleep, insomnia, and depressio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35(1), 1-14.
  3. Gehrman, P. R., Meltzer, L. J., Moore, M., Pack, A. I., Perlis, M. L., Eaves, L. J., & Buysse, D. J. (2011). Heritability of insomnia symptoms in youth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leep, 34(12), 1641-1646.
  4.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2014).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Third Edition (ICSD-3). Darien, IL: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