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健康与失眠的中医科普指南 💤
- 来源:郜飞宇
- 2025-09-16 22:30:00333次阅读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睡眠健康与失眠的中医科普指南 💤
01 睡眠健康为何重要?
夜晚入睡,房间安静下来,有人轻易进入梦乡,有人却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其实,睡眠和吃饭、运动一样,都是维持身体状态的核心内容。充足的睡眠不只是第二天不犯困——研究显示,好的睡眠对我们的记忆力、情绪稳定和免疫力都有帮助。睡不好,容易导致注意力下降,人也变得容易烦躁。长期下去,甚至容易影响到血压和新陈代谢,这不是小问题。
有调查统计(Bhaskar, S. et al., 2016, Sleep Medicine Reviews),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有过睡眠质量下降,失眠成了现代人的常见烦恼。不少人夜晚辗转难眠,早上醒来又像没睡够,一整天打不起精神。别忽视,看似小事的睡眠,其实和我们身体里的“维护工厂”一样重要。
02 失眠到底是什么?
有些时候,我们只是不容易入睡,偶尔一两晚睡不着,其实还不用太担心。但如果出现了几种情况,再多积极调整也没法改善,那就要留心了:
- 连续几晚都入睡很困难
- 夜里容易醒,醒来后很难再睡着
- 早上太早就醒,想再补觉却做不到
- 睡了一整夜,却还是精力不足
按照中医理论,失眠和“心肝脾”这几个“协调部门”有很大关系。比如说,压力让“心”加速,肝功能不畅容易让情绪波动,脾功能乱了消化吸收就跟着走低。所以,失眠不仅仅是“晚上睡不着”,身体内部也可能在“报警”。当失眠持续超过一个月,不妨考虑寻求专业检查,不要等到身体自己“喊停”再行动。
比如有位77岁的男性朋友,过了一段时间出现了睡眠障碍,而且常常便秘,原本有高血压毛病,这种情况下,他的睡眠问题就不能单纯靠自我调节,需要更系统的干预。这提醒我们,失眠如果伴随慢性疾病,别盲目“抗”,及时寻找医生帮助才是好方法。
03 失眠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说起来,失眠的“导火索”还真不少,归纳起来有三个主要方向:
- 情绪压力 工作转变、家庭琐事或者重要考试,心里的“负担”一多,大脑就像“忙碌的车站”,晚上一到点,还在想着白天的事,结果越想越清醒。这是失眠人群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 作息混乱 偶尔加班、熬夜打游戏、假期昼夜颠倒,其实都会打乱生物钟。研究发现,当睡眠时间变化过大时,不仅入睡变难,深度睡眠也减少了(Baglioni, C. et al., 2011,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饮食和身体状况 晚饭吃太饱,或者一晚上都在喝咖啡、浓茶,这些刺激物会影响神经系统。另外,慢性便秘、老年高血压等身体状况也会让人容易陷入失眠,特别是年纪大了,睡眠结构本身就会有变化。
中医说“情志内伤”和“脏腑失调”,其实就是身体内部的小问题累积起来,气血流转不顺畅,晚上自然就难以入眠。这些隐性的风险,需要我们平时做好调整管理,别等失眠变成“慢性麻烦”。
04 中医是怎样诊断失眠的?
中医讲究“八纲辨证”(整体观察),诊断失眠时会结合“望、闻、问、切”四个步骤。医生会先看脸色和舌头的变化,再用耳朵听声音(比如是不是说话低沉),再详细询问入睡时间、睡眠时长、醒来的情况,最后摸脉。脉象和舌象其实是“身体内部的小信号”,像交通指示灯一样,告诉医生气血是不是不足,脏腑是不是有点失调。
不同类型的失眠,诊断也有差别。比如,因压力导致的“心神不安”,舌尖一般会偏红;肝火旺的人,容易舌苔厚、脉象数;而脾虚的人,多表现为面色萎黄、舌体淡。不过,具体怎么分辨,还是要依靠医生的专业判断,自己感受只能做初步参考。
临床上,一旦发现持续一个月以上的睡眠障碍,而且有躯体症状,比如白天极度疲倦、注意力严重下降、情绪波动大,建议前往医疗机构做详细评估,而不是一直“硬扛”。专业检查的及时介入,能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05 中医的失眠治疗方案有哪些?
对付失眠,中医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强调“调和全身”,常见的治疗包括:
- 针灸:比如取“神门”“安眠”等穴位,帮助平复焦虑、改善睡眠深度。有人比喻针灸是给身体“调整频道”,让紊乱的信号慢慢回归正轨。
- 推拿:利用适当的按摩动作,放松颈肩,有助于身体“去除疲劳信号”,让神经更易入睡。
- 中药调理:根据不同体质采用养心安神的药物,比如“酸枣仁汤”“安神胶囊”等,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帮助恢复正常睡眠。
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比如结合西药、安神中成药以及调理肠胃的消导药。同时,会根据疗程效果实时调整,并提示有加重或伴随病症时及时复诊。
不管哪一种方法,都强调在医生指导下实施,市面上的“自选安眠药”或者“助眠偏方”,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评估,效果难以持久,甚至有副作用风险。疗效需要时间和耐心,但规范治疗更值得信赖。
06 日常管理失眠的办法有哪些?
预防远比治疗轻松。要想平稳度过每个夜晚,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小策略:
- 🌿 保持规律作息:每天晚上和早上固定时间入睡和起床,哪怕休息日也不要大幅变动。
- 🛏️ 打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卧室光线尽量柔和,保持安静,床只用来睡觉而不是“卧游娱乐室”。
- 🍵 饮食调理:晚上用菊花、枸杞泡水,有安神作用(Zhou, J. et al., 2015,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也可以加入百合和莲子煮粥,不仅养心,还有助于助眠。
- 🎶 放松训练:睡前听轻柔音乐、做深呼吸训练,让大脑慢慢进入“静息”状态。
- 📚 入睡困难时起床活动:据Dingxiang医生建议,睡不着不必硬躺,起床去阅读纸质书、做简单冥想,有利于重新建立床和睡眠的正向关系。
其实,日常能做的调整都很简单,只要持续坚持,有助于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当以上方法都没效果时,建议寻求医生帮助别耽搁。
07 特殊人群如何关注睡眠?
并不是所有人睡眠需求都一样,不同人群要有不同关注重点:
- 孕妇:睡眠质量波动大,多调整睡姿、避免过度劳累。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钙和镁,帮助情绪稳定。
-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睡眠时间可能缩短、结构也会改变。鼓励白天多晒太阳,晚上尽量避免强光环境,保证安全舒适。
- 青少年:学习压力大,容易熬夜。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合理作息时间,适当管理电子产品使用。
特殊人群如果出现持续失眠,伴随情绪状态改变或者其他身体症状,建议尽快就医。定期评估、个性管理,能有效降低失眠带来的负面影响。
08 总结与行动建议
失眠不是小事,也不是无法改善。只要关注生活习惯,结合身体状况调整,绝大多数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睡眠节奏。中医治疗强调调和“整体”,没有速效激进的办法,但从饮食、作息、心理调整入手,才是最实在的选择。如果失眠持续一个月以上,影响到白天的活动,也可以主动向医生咨询,别拖延。
睡眠健康,是每天小小的积累。夜深时,不妨准备一杯养心茶,收拾好自己和床铺,给身体和心灵一个充分休息的机会。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安稳的每一夜。
参考文献
- Bhaskar, S., Hemavathy, D., & Prasad, S. (2016). Prevalence of chronic insomnia in adult patient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medical comorbidities.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5, 1–17. PubMed
- Baglioni, C., Spiegelhalder, K., Lombardo, C., & Riemann, D. (2011). Sleep and emotions: a focus on insomnia.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7(4), 660–690. PubMed
- Zhou, J., Wang, S., Liu, J., & Li, G. (2015). Effects of chrysanthemum and wolfberry on sleep qualit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5, Article ID 857798. PubMed
- 余周伟. (2022). 晚上失眠,死活睡不着,该硬躺还是起床?丁香医生。原文链接
- Mayo Clinic Staff. (2022). Insomnia—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Clinic. 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