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健康科普:如何应对失眠?急诊科医生告诉你
- 来源:严凯
- 2025-09-10 22:30:009次阅读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睡眠健康科普:如何应对失眠?急诊科医生告诉你
01 失眠的本质与影响 🌙
晚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睡下后没多久,又莫名其妙醒过来。这种经历几乎每个人都碰过。失眠并不只是“偶尔睡不好”,而是指入睡困难、夜里多次醒来,或清晨太早醒来后再难入眠。偶尔的失眠也许没什么大碍,但常常睡不好,白天容易犯困、注意力涣散,整个人像是被掏空。
研究显示,长期失眠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1]。更重要的是,睡眠不佳还会影响情绪波动,让人的心理承受力变差。别拿失眠当小事,一段时间改善不了,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02 失眠的常见信号与症状 🛌
许多人觉得“偶尔睡不好”没什么,但如果下面这些情况经常发生,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 入睡困难:关灯后三四十分钟还没睡着。
- 夜间容易醒:一晚上醒来好几次,有时候一醒就再难入眠。
- 清早过早醒来:天还没亮人就醒了,怎么也睡不回去。
- 白天精力差:总觉得没精神、注意力下降,整个人没劲儿。
有位64岁女性患者,平常就有长期入睡困难的老毛病,这半年夜里醒得比以前更频繁,白天犯困,遇到感冒时更觉得难受。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如果类似的情况持续两周以上,就不应拖延。
03 失眠的原因分析与常见误区 🔎
失眠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可能成为“幕后推手”——
- 心理压力:考试、工作、人际关系等压力大时,大脑像是“刹不住车”,晚上难以入睡。慢性焦虑和抑郁,也很可能表现为失眠[2]。
- 生活习惯:天天咖啡、能量饮料、晚上吃得太撑;有的人还喜欢晚上大量玩手机、刷剧,使大脑难以进入“休息模式”。
- 药物和疾病:某些降压药、激素、老年人常用的泻药等都可能让睡眠浅,甚至引发夜间多次醒来。比如上面那位64岁女性,她长期服用某种安眠药,也需要警惕是否有药物依赖、用量过大等问题。
- 年龄因素:年纪大了,睡眠时间变短属于生理现象。不过,若睡眠质量明显下降,还伴有日常功能受影响,要排查其他健康问题。
- 常见误区:不少人喜欢“靠酒催眠”或者白天补觉,实际上这样会打乱生物钟,反而越睡越糟。
医学数据显示,全球大约30%成年人偶尔有失眠问题,其中10%发展为慢性失眠[3]。别把无意中养成的习惯忽略了,它们很可能正是失眠的源头。
04 失眠的科学诊断流程 📋
失眠看似常见,诊断时不能想当然。有时身体健康问题或精神障碍才是真正的幕后元凶。科学诊断一般分为以下几步:
- 详细问诊:医生会仔细询问失眠的时间、频率、白天的影响、及相关药物使用史。还要关注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
- 睡眠日记:建议连续记录一两周,把每天睡多久、醒几次记下来,便于医生梳理作息规律。
- 体格及相关检查:必要时完善血压、心电图、激素水平等体检,有特殊指征可能还需要多导睡眠监测(如排查呼吸暂停)。
记得,不要随意依赖网络自测,科学评估才有助于找到对症的方案。
05 有效的失眠治疗方案 💊
面对失眠,许多人先想到安眠药,其实医生更倾向于综合方案。主要有三类手段:
- 认知行为疗法(CBT):这是目前公认的“金标准”,通过调整错误的睡眠观念和习惯,比如规定起床时间、让卧室只用于睡觉等。国外研究表明,CBT效果优于单纯依赖药物[4]。
- 药物治疗:主要适用于症状严重或短期帮助恢复睡眠节律。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等药物需要按医嘱使用,避免长期依赖或副作用。例如,上文那位64岁女性,按医嘱使用安眠药,医生也会定期评估,防止过度依赖。
-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少用电子屏幕、晚上不大量进食或剧烈运动,有助于帮助身体逐渐找回健康的睡眠节律。
只要方法得当,绝大多数失眠是可以大大改善的。
06 日常生活中的睡眠管理策略 🌱
与其事后补救,不如提前做好管理。有几个简单方法,大家不妨尝试——
- 规律作息: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哪怕节假日也尽量坚持,帮助生物钟稳定。
- 优化睡眠环境:卧室保持凉爽、安静、光线适宜。发现枕头、床垫不舒服时,及时更换。
-
自然助眠食物:多吃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香蕉、牛奶),有助于身体合成褪黑素[5]。
牛奶+香蕉:晚上加餐首选,既能缓解饥饿,也对睡眠节律有帮助。 - 小运动:饭后散步或简单拉伸有助于身体放松,但晚上睡前不要剧烈锻炼。
- 放松技巧:可以尝试温水泡脚、冥想或呼吸训练,帮神经“冷静下来”。
-
什么时候需要就医?
如果自我调节两周后还是没啥改善,白天严重困乏,就需要去睡眠专科或综合医院进一步评估。
其实,良好的作息习惯是最好的“天然药方”,能帮大多数人减少对药物的依赖,逐步找回高质量睡眠。
参考文献
- Morin, C. M., LeBlanc, M., Daley, M., Gregoire, J. P., & Mérette, C. (2006). Epidemiology of insomnia: prevalence, self-help treatments, consultations, and determinants of help-seeking behaviors. Sleep Medicine, 7(2), 123-130.
- Riemann, D., Voderholzer, U. (2003). Primary insomnia: a risk factor to develop depressi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76(1–3), 255–259.
- Roth, T. (2007). Insomnia: definition, prevalence, etiology,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3(5 Suppl), S7-S10.
- Trauer, J. M., Qian, M. Y., Doyle, J. S., Rajaratnam, S. M., & Cunnington, D. (2015).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chronic insom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3(3), 191-204.
- Peuhkuri, K., Sihvola, N., Korpela, R. (2012). Diet promotes sleep duration and quality. Nutrition Research, 32(5), 309-319.
上述文献可在 PubMed 检索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