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困扰?3个信号提醒你该重视了
01 失眠到底是什么?
晚上翻来覆去,脑子像在不停运转,有时候一整夜都没办法安心地睡着。其实,这种感受很常见,但并不是每次短暂的失眠都算“失眠症”。失眠,简单来说,就是长时间反复出现的入睡或维持睡眠的困难,并且影响到白天精神和生活状态。
临床上,失眠根据持续时间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失眠可能和临时压力、环境变化有关,通常不超过一个月。长期失眠则可能持续三个月甚至更久,通常和某些慢性疾病、心理问题或持续的不良习惯有关[1]。此外,失眠还有不同表现:有的人难以入睡,有的人夜夜醒来多次,还有的人凌晨天蒙蒙亮就醒了,醒后很难再入睡。
02 这些症状出现就要当心
- 入睡困难: 躺下后超过30分钟还无法入睡,比如有位42岁的男士,晚上11点上床却总要等到快1点才能真正睡着,白天工作总感觉精神提不起。
- 夜间易醒: 睡着后动不动就醒,且再次入睡变得困难。例如,一位35岁的女士,凌晨常被小动静惊醒,一次醒来就得耗上半小时翻腾。
- 早醒合并日间疲劳: 明明还没到上班时间却一早起来,再难投入真正的休息。比如有位47岁的朋友,四点起来后再不能入睡,白天犯困,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 别忽视: 如果连续三晚以上睡眠不好或者白天总是精神不济,这时就要引起警觉,建议记录一下自己的作息和睡眠状况。
03 为什么你会失眠?
- 心理压力: 工作、家庭、金钱等压力会激活人体“应激系统”,让大脑无法放松。现代研究发现,慢性压力会干扰褪黑素(一种影响睡眠的激素)的正常分泌[2]。
- 作息紊乱: 比如倒班、跨时区旅行,或者天天熬夜刷手机,这些都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也叫“昼夜节律”),让入睡变得异常艰难。
- 疾病和药物因素: 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疼痛、焦虑和抑郁症,甚至一些降压药、抗抑郁药等都可能成为“睡眠小偷”。
- 环境影响: 噪音、过强的光线、不合适的卧具或温度变化,都可能让睡眠变得支离破碎。
🔎 数据加持: 有流行病调查发现,超六成长期失眠者存在上述至少两种以上因素[3]。
04 医生如何诊断失眠?
说起来,判定是否患上“失眠症”,单靠个人感受还不够。医生会从以下环节做系统检查:
项目 | 内容简介 | 说明 |
---|---|---|
问诊 | 追问睡眠模式、家族史、服药史 | 筛查潜在疾病或心理问题 |
睡眠日记 | 连续2周记录 | 精准观察问题模式 |
评估量表 | PSQI、ISI 等工具 | 标准化打分,方便跟踪 |
多导睡眠图 | 特殊病例需用设备检测 | 排查呼吸暂停等其他障碍 |
🛏️ 提醒: 按照国际共识,只有在睡眠问题至少持续三个月且影响日常功能时,才诊断为慢性失眠。
05 科学治疗方法有哪些?
治疗失眠的方法多样,关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案,切记不可盲目用药。
- 认知行为疗法(CBT-I): 这是目前国际公认首选方法,主要通过“限制上床时间、刺激控制、放松训练和错误认知调整”4步走策略,帮助改善睡前习惯和思维方式[4]。
- 短期药物治疗: 非苯二氮䓬类(如右佐匹克隆)、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等,适合应急短用,比如工作考试前极度焦虑导致的临时失眠。不过长期依赖安眠药会增加耐受和依赖风险,必须在专业指导下使用。
- 辅助疗法: 包括光照疗法、经颅磁刺激等新兴选择,对部分人群有效,尤其是特殊类型失眠。
⚠️ 注意: 长期安眠药使用容易上瘾,所有处方药都需遵医嘱,不建议自行购药或随意更换用药种类。
06 改善睡眠的实用技巧
🌙 建立良好睡眠习惯,从细节做起:
- 睡前准备: 温水泡脚有助放松,至少提前半小时关掉电子设备,避免卧室蓝光干扰。
- 环境调整: 卧室保持安静、适度降温(18-22℃最佳);床单被罩干净整洁,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 作息设定: 尽量每天同时起床,哪怕晚上小睡不足,也别赖床补觉。
- 愉快的日间运动: 下午进行适度有氧活动,比如慢跑、快走或瑜伽,但运动最好在睡前4小时完成,避免运动过后身体过于兴奋。
- 饮食宜忌(正面推荐法): 晚餐可适量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香蕉、坚果,有助自然生成褪黑素。下午三点后尽量别摄入咖啡、浓茶等提神饮品。
- 压力调适: 建议尝试冥想、深呼吸练习,有助缓解焦虑紧张情绪,让身心进入放松模式。
👩⚕️ 小结: 如已持续超3个月严重失眠,建议尽早就医评估,选正规医疗机构和专业医生,量身制定改善方案。
📋 实用提醒汇总
- 连续3晚睡不好就要关注自己的健康
- 安眠药一定严格遵医嘱,不能自作主张
- 下午3点后避免咖啡等提神饮料
- 每日固定起床时间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2014).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Third Edition (ICSD-3).
- Pigeon, W.R., & Perlis, M.L. (2007). Sleep Disorders in Adults: The Interface of Sleep and Mood. Primary Care: Clinics in Office Practice, 34(3), 659-692.
- Morin, C.M., Benca, R. (2012). Chronic insomnia. Lancet, 379(9821), 1129-1141.
- Trauer, J.M., Qian, M.Y., Doyle, J.S., Rajaratnam, S.M.W., Cunnington, D. (2015).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Chronic Insom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3(3), 1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