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糖尿病信号早识别,做好饮食管理

  • 51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糖尿病信号早识别,做好饮食管理封面图

糖尿病:早发现早控制,这些信号别忽视

01 糖尿病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第一反应是血里糖多了,其实没错,但背后的原因要复杂些。简单来讲,正常情况下,身体像是一套精巧的调度系统,让血糖维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胰岛素这个“小开关”负责把葡萄糖输送到细胞,用来供能。不巧的时候,这个开关要么反应迟缓,要么直接“罢工”,糖分堆在血里,细胞却吃不上,这就是糖尿病的本质了。归根结底,这是一种长期的代谢失调,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出了问题,导致血糖水平长期偏高。

如果放任高血糖不管,身体的各个部位就会受到慢慢的“侵蚀”,尤其是血管、神经、眼睛和肾脏。不过,这个过程往往并不剧烈,很多患者在早期没有特别感觉,等到发现时,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了。所以,尽早识别异常,对于保护健康非常重要。

02 身体出现这些变化要当心

  • 三多一少
    持续出现口渴、想喝水(多饮),饭量变大(多食),尿频尿多(多尿),同时体重还减轻,这几个信号联在一块,要留神。
  • 皮肤瘙痒或反复皮肤感染
    糖尿病可能让皮肤更容易发痒、干燥,甚至小伤口迟迟不容易愈合。
  • 疲乏和视力模糊
    有时你感觉常常困倦,精神不济,或者突然发现看东西模糊,尤其是傍晚时分,血糖波动可能就是原因。
案例 42岁的李女士,最近总觉得皮肤奇痒,下班回家还没干什么就犯困,一查血糖,才知道是早期糖尿病。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一个提示:非典型症状也别掉以轻心

03 哪些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风险因素 作用机制 生活化举例
家族有糖尿病病史 遗传倾向增加,易胰岛素功能障碍 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的人群
肥胖或超重 脂肪过多让胰岛素作用“打折” 腰围粗、BMI高(尤其腹型肥胖)
缺乏运动 久坐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长期办公室久坐、开车多步行少
年龄增长 β细胞功能衰减,代谢变慢 中老年群体发病率明显升高
高血压或血脂异常 代谢综合失调,诱发胰岛素抵抗 已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患者
孕期血糖异常 妊娠时体内激素变化损伤胰岛素功能 孕妇孕检时发现血糖升高
长期高热量饮食 能量过剩,长期刺激胰岛素分泌 经常外食、高糖甜点、饮品

研究显示,我国每10个成年人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并且超重、肥胖人群风险尤其高(Li, Y. et al., 2020)。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可提升3-5倍。对于有上述任何一个风险的朋友,定期监测血糖是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04 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 空腹血糖:清晨未进食时抽血,正常应低于7.0 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6.5%以上即可警惕糖尿病;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喝糖水后2小时血糖测定,≥11.1 mmol/L符合诊断标准;
  • 随机血糖:任意时间测血糖,若超过11.1 mmol/L,且伴有典型症状,也需进一步确认。
高危人群应主动筛查,如肥胖者、高血压患者、40岁以上成年人及家族有糖尿病病史者。
提示 有位55岁的男性患者,近半年体检一直血糖边缘偏高,并无典型症状。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才发现已经明确糖尿病,这说明“没症状并不等于没问题”。

05 科学控糖的3大武器

🍎 饮食改善

采用低升糖指数(GI)食物,让血糖缓慢升高,比如燕麦、糙米、豆制品和蔬菜等。

  • 三餐均衡,定时定量,减少一次性摄入大量主食;
  • 优先选择粗粮、瘦肉、深色蔬菜;
  • 以蒸、煮、炖为主,少用煎炸。
🏃 运动疗法

每周坚持15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行、游泳等。

  • 饭后走步有效减少血糖波动;
  • 简单拉伸或在家做操也能帮上忙;
  • 结合个人体力,量力而行。
💊 药物辅助

根据医师建议使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不同类型的药物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略有差异。

  • 二甲双胍常用于2型糖尿病起始治疗,耐受性较好;
  • 1型糖尿病需早期使用胰岛素注射。
权威数据:早期干预可使并发症风险降低40%,规范管理患者平均寿命可延长8-10年(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23)

实际上,饮食、运动、药物需要根据个体具体状况灵活调整,不建议盲目模仿他人做法,最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操作。

06 日常管理5个实用技巧

  1. 🧪 定期监测血糖
    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测量空腹和餐后血糖,保持记录便于调整治疗方案。
  2. 🦶 做好足部护理
    每天检查脚部有无破损、肿胀。穿宽松柔软鞋袜,防止擦伤。若有小伤口,及早处理。
  3. 👁️ 安排年度眼底检查
    糖尿病易损伤视网膜,建议每年一次专业检查。
  4. 💧 注重补水和口腔卫生
    多饮水防脱水,及时刷牙防止龋齿和口腔炎症。
  5. 学会识别和处理低血糖
    若出现出汗、心慌、手抖等,立刻补充15克葡萄糖或含糖饮品。有些人在用药或运动后可能发生低血糖,这时候保持冷静非常重要。
📋 小建议:如遇明显不适、血糖突然波动,或出现视物模糊、手脚麻木等情况,及早就医。可以优先选择正规的内分泌科(即糖尿病专科)进行综合管理。

07 生活方式:推荐这样吃

  • 糙米 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 建议每周替换2-3次白米饭
  • 深色绿叶蔬菜 能量低,维生素丰富,利于餐后血糖平稳 每餐搭配1-2种新鲜叶菜
  • 鱼类 优质蛋白,脂肪含量相对低,有助于代谢 建议一周2次水煮/清蒸方式烹调
  • 豆制品 含有植物蛋白,助于调节血脂和增强饱腹感 豆腐、豆浆适量替换肉类,减少动物脂肪摄入
  • 坚果 富含不饱和脂肪,有益心血管 建议每日10克左右生坚果做加餐

简单来说,选择更多天然、原味、未精制的食物,对身体有好处。效果最明显的方法是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战”。

08 结语

糖尿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应对。如果你或身边的人近期出现了上文提到的信号,或者自己有高风险因素,不妨主动了做一次血糖筛查。科学控糖是日常点滴的积累,而不是靠一时的“猛药”。管理好生活,每一步都值得肯定。如果有疑问,和专业医生及时沟通,是最靠谱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Li, Y., Teng, D., Shi, X., Qin, G., Qin, Y., Quan, H., Zhou, Z.,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China, 2020: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tudy. Diabetes Care, 2020, 43(7):1554-1561.
  2.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 Brussels, Belgium: IDF, 2023.
  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3. Diabetes Care, 2023; 46(Suppl.1):S1-S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