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外伤后别大意!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识别与科学应对
01 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肿?
有时候,家里的老人头部轻碰了一下,表面上没什么事,过段时间才出现身体或性格的变化,很多人就没想到脑袋里会慢慢积起“慢渗的血”。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指的是大脑和硬脑膜之间因为轻微外伤后,静静渗出的血慢慢聚集,就像一个小水袋一样压迫大脑。这个毛病多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人,尤其是那些长期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的人,并不会一摔就立刻出大问题,常常是在受伤后的几周、甚至几个月才逐步显露端倪。有点像漏水的水龙头,刚开始可能谁也不会多在意,但时间长了毛病就越来越明显了。
之所以让人容易忽视,是因为初期病情进展缓慢,日常生活如常,常被误认为年纪大了身体本来就这样。
这类病例约70%见于60岁以上人群[1], 别以为这只是老人专属,其实也有部分青壮年因特殊用药或血液系统问题而患病。
02 有哪些症状需要特别当心?
慢性硬膜下血肿最容易给人误导的地方,是它和普通头晕、失眠、记性差有点像,但其实有几个典型信号要引起警觉: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出现时间 |
---|---|---|
持续性头痛 | 本来偶尔痛,过几周变得一天天加重 | 外伤后3周-2个月 |
单侧肢体无力 | 一边手脚力气小,拿筷子、解扣子开始变慢 | 逐步加重 |
性格和记忆变化 | 脾气变差、越来越健忘,有时家人最早能发现 | 外伤后1-3个月 |
步态不稳或易跌倒 | 走路像踩棉花一样不利索 | 常被误为"老年退化" |
短暂意识恍惚 | 说话短暂停顿,反应比平时慢 | 间歇性出现 |
53岁的李叔在半年前觉得只是头晕,最近写字手开始发抖,最后检查才发现是慢性硬膜下血肿。这说明轻微症状发展成典型表现可能相当隐蔽,一旦出现上述情况特别是逐渐加重的头痛或一侧肢体无力,千万别忽视及时检查。
03 老年人为什么更容易碰上慢性硬膜下血肿?
- 脑萎缩导致“空间变大”
年龄大了以后,大脑体积会慢慢缩小,脑组织与硬脑膜之间的距离拉远。这样一来,不小心碰到头时,更容易拉断连接的桥静脉,慢渗出的血有地方慢慢聚积。 - 血管更脆弱,恢复力减弱
上年纪后,脑部血管像变老的橡皮筋一样容易变脆,即便是看起来小小磕碰,也可能出现慢性的小型出血。而且老人的修复能力跟不上,渗血不容易自行吸收。 - 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让血不易“固”住
有些老人因心脏、脑血管问题长期吃阿司匹林、华法林等药,让血更稀,不容易凝固,头部受伤后血流更难停止,更容易积成血肿。
04 如何确诊慢性硬膜下血肿?
一旦怀疑慢性硬膜下血肿,头颅CT是第一步检查,几分钟就能看到是不是有低密度区或典型的混杂阴影。CT对于70%以上的病历已经能做出诊断。如果CT发现不明显,MRI磁共振可以更灵敏地识别早期或少量出血的情况,帮助医生判断血肿新旧和位置。
门诊就可以完成初筛,操作简单,无需复杂准备。医生还会结合外伤史、现有症状和既往用药,一起分析。一般不用等住院,只要挂神经外科快速做CT就行。只在症状复杂或对诊断有疑问时才会加做MRI。
检查手段 | 优点 | 适用场景 |
---|---|---|
头颅CT | 快速、已广泛普及 | 首选筛查,多数门诊可做 |
MRI | 敏感、能分辨新旧血肿 | CT无法明确、特殊患者 |
05 治疗方式:从保守到微创手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要视病情轻重而定。绝大多数患者,只要抢在血肿变大或造成严重压迫前及时发现,后续恢复就很理想。
- 观察管理:
针对血肿很小、没明显症状的病例。以6周内定期复查影像和神经学评估为主,适合GCS评分13分以上的轻型患者。举个例子,65岁的黄阿姨因头晕查出来一个4mm的血肿,医生建议暂时动态观察,最终血肿自行吸收,无需手术。 - 钻孔引流术[3]:
这是一种小切口的手术,通过头骨上打一两个小孔,将陈旧血渗引流出来,伤口小、手术快、恢复也相对快。适合大多数比较明确、体积适中的单侧血肿。 - 开颅血肿清除术:
如果血肿极大、位置复杂或者合并大量新鲜出血(重型患者),需要做开颅手术,彻底清除血肿。这类方案对于高危人群可降低并发症风险,但恢复期相对长些。
治疗方式 | 适用情况 | 主要特点 |
---|---|---|
观察管理 | 小血肿/无症状 | 不手术、定期随访 |
钻孔引流术 | 血肿体积适中、症状明显 | 微创、安全、恢复快 |
开颅手术 | 血肿巨大/复杂/出现昏迷 | 彻底清除、创伤相对大 |
06 手术后康复与日常管理要点
血肿清除了,并不代表一切万无一失。术后前3个月是复发和并发症多发期,科学管理可以帮助身体安心恢复。
- 定期复查非常重要:
通常医生会安排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CT或MRI,及时发现是否有复发和积液等问题。 - 加强安全护理防跌倒:
家中避免地滑路滑、房间充足照明、床边加护栏等都是不错的办法,跌倒再次引发头部损伤风险最大。 - 药物调整需遵医嘱:
如果用过抗凝、抗血小板药,最好与医生沟通是否停药、如何调整。血压和血糖也要定期监测。
- 术后1月:CT/MRI复查判断有无血肿残留
- 术后3月:全面神经功能评估及影像复查
- 半年后可根据恢复情况减少随访频率
07 日常生活中这样帮自己降低风险
其实,大多数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可以通过良好习惯降低发生风险的,不妨看看这些方法在日常是否能用上:
措施 | 建议理由 | 实用小贴士 |
---|---|---|
高钙奶制品 | 钙质有助于改善骨骼与微血管弹性,提升身体平衡性 | 每天1-2杯低糖纯牛奶 |
含维生素E坚果 | 维生素E有助于脑部血管健康 | 核桃、腰果、花生每天一小把 |
膳食纤维水果 | 促进血液循环,维持血管弹性 | 橙子、猕猴桃适量食用 |
经常做平衡锻炼 | 增强体感防控力,降低摔倒风险 | 站立提踵、慢步行等即可 |
定期健康体检 | 方便早发现异常,有利健康管理 | 建议一年一次,重点脑部扫描 |
- Lee, K. S. (2017).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in the aged, trauma, anticoagulation,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Korean Neurosurgical Society, 60*(1), 1-9.
- Tamura, R., Kuroshima, Y., & Nakamura, Y. (2020).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132(5), 1655-1661.
- Yadav, Y. R., Parihar, V., Namdev, H., & Bajaj, J. (2016).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Asian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11(4), 330–341.
- Kolias, A. G., Chari, A., Santarius, T., & Hutchinson, P. J. (2014). 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 Modern management and emerging therapies.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10(10), 57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