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当心这些症状,轻松应对

  • 48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当心这些症状,轻松应对封面图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这些信号别忽视,科学应对很简单

最近有不少朋友在聚餐时会说“饭后常常胀气,总觉得胃不太舒服”,有的人甚至会说“早上一杯豆浆就顶了一上午”。其实,这些看似普通的“小毛病”,有时候背后可能隐藏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会很紧张,实际上,了解清楚它的表现和健康影响,采取合理方法,对付它并不复杂。

01 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可以把正常的胃黏膜想象成一块水分充足的“草原”,细胞腺体就像草坪里的植被。慢性萎缩性胃炎出现时,这片“草原”局部变得稀疏、干枯,腺体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医学上称为“萎缩”。而“糜烂”则意味着胃黏膜表层出现小块损伤,类似草皮被刮去一层。这种阶段叫作“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为什么要重视?消化科医生通常会特别关注这个阶段,因为长期胃黏膜损伤、腺体减少,会让胃部产生异常细胞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也是被归为“胃癌前病变”的原因之一。所以,这并非普通的消化不良,而是需要主动关注和定期随访的信号。

02 身体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

很多人在胃炎初期几乎没有感觉,身体只有一些时不时出现的“小动作”。不过,进入萎缩伴糜烂阶段后,往往会有相对明显的症状。下方列出常见的警示信号,同时用一位患者的经历做简单说明——

症状类型 典型表现 生活场景例子
饭后腹胀 进食不多也觉得“顶得慌” 例如53岁的李阿姨,每次晚饭后总觉得肚子“鼓鼓的”,没做啥活动也不消化
隐隐作痛 上腹部偶有持续性钝痛 有人工作时偶尔摸着肚子,觉得不明显但始终不舒服
贫血消瘦 脸色苍白、体重慢慢下降 有位48岁男性体重8个月掉了5公斤,原本单纯以为“减肥成功”,却发现是胃病引起的营养吸收下降
呕血/黑便 糜烂严重、黏膜出血 便中带黑色、或偶发“咖啡渣样”呕吐物,这一类要尽快就医
👉 如果只是胃口偶尔不好、不胀痛,通常病情较轻;而持续性消瘦、明显的腹部疼痛、黑便等,则说明损伤较重,必须及时去医院。

03 为什么胃黏膜会萎缩糜烂?

很多朋友关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胃黏膜变坏了?”其实,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发生,与两大机制密切相关:

  • 幽门螺杆菌感染(Hp):这是一种生活在胃黏膜里的细菌。目前研究表明,约7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和它有关(Zuo & Li, 2022)。这种细菌就像搬进胃黏膜的小“工程队”,长期侵扰、打洞、释放有害物质,会逐渐把黏膜腺体破坏掉,久而久之,形成萎缩和糜烂。
  • 胆汁反流:主要见于中老年人。胆汁本该留在肠道里帮助消化,可因为胃肠动力下降、括约肌松弛等原因,不断“倒灌”回胃。当刺激性的胆汁反复接触胃黏膜,会让本来已经变薄的黏膜受进一步损伤。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做了胆囊手术或者常年消化不良后,容易查出这种胃病。
📊 关键数据:国内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该病患病率约为20%(Zheng et al., 2021),也就是说,到了中老年有五分之一会被这个问题困扰。
如果家族中有胃病史,或拥有上述风险因素,更有必要定期关注胃部健康。

04 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很多人一听到“胃镜”就感到紧张,其实随着内镜技术进步,检查过程已经大大减轻不适。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科学确诊主要依靠这两步:

  • 胃镜检查:医生会通过电子胃镜直接观察黏膜状态。如果看到“腺体稀疏、局部破损”就会怀疑这个病,有时医生还会用OLGA系统为病变程度打分,帮助评估未来癌变风险。
  • 胃黏膜活检:在镜下取几小块组织,送病理实验室进一步明确腺体减少范围,有没有糜烂、异型增生等高危改变。
✔️ 检查前只要提前禁食、积极配合,绝大多数患者可以顺利完成。一次胃镜,能为自己的胃健康“做个底”。
胃镜OLGA分期怎么看?
  • 分为Ⅰ~Ⅳ级,数字越大萎缩范围越广,风险也越高。
  • 大多数患者仅仅是Ⅰ或Ⅱ级,做好干预即可。
  • 有异型增生则需要更密切随访。

05 现代医学有哪些有效治疗方法?

面对“萎缩”“糜烂”等字眼,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担忧。实际上,现代医学对这类问题有成熟且高效的管理手段。治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 根除幽门螺杆菌(Hp): Hp感染者常用“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一般持续两周。成功清除后,胃黏膜受损速度会变慢,甚至有逆转的可能。
  • 保护黏膜、调节胃酸: 针对反复腹胀、消化不良的患者,医生会开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有时配合抗酸药。如果伴有明显糜烂、出血,还可能加用胃黏膜修复剂。
  • 定期胃镜复查: 有些患者看到“部分萎缩不能治愈”就很焦虑,但只要定期监控,大部分进展缓慢。按规范管理、定期复查,能及时发现早期风险。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22)总结,规范遵医治疗和随访,整体癌变风险可以降低60%。
💡 不同患者对应不同治疗方案,建议遵医嘱个体化治疗。

06 日常怎么吃能保护胃黏膜?

饮食调整在康复管理中占据重要一环,尤其是不同阶段,饮食重点不同。简单来讲,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的策略:

阶段 优选食物 推荐做法
急性期(糜烂/出血期) 小米粥
细软面条
嫩豆腐
煮蛋羹
南瓜泥
去皮苹果
🥣 以蒸、煮、炖、焖为主。每餐少量多次,避免饭菜过烫。
恢复期(症状缓解后) 新鲜瘦肉
深色绿叶蔬菜
海带紫菜
山药
低脂奶
🥗 主张均衡膳食,粗细搭配。新鲜食材现做现吃,减少罐头等加工食物。
饮食小技巧
  • 用“温水泡饭”调理早晨胃胀,既易消化又保护胃黏膜。
  • 深色蔬菜富含叶酸,对修复胃黏膜有好处。
  • 每日早餐加入一杯温牛奶,有助胃酸缓冲。
🍽️ 饮食上不追求“完美无瑕”,只要不暴饮暴食、不吃得太重口味、太油腻,大多数人可以养出相对健康的胃黏膜。
说到这里,其实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没那么神秘。关注饭后变化、小心那些“不舒服但说不清”的小信号,发现问题后主动就医,配合合理饮食和规范随访,既能远离胃癌风险,也不会给生活质量带来太多负担。如果你和家人有类似症状,不妨把这份实用建议收藏起来,关键时刻就派上用场了。

参考文献

  1. Zuo, T., & Li, Y. (2022).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8(18), 2075-2088. https://doi.org/10.3748/wjg.v28.i18.2075
  2. Zheng, X., Chen, X., & Ma, Y. (2021). Prevalence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China. Gut, 70(8), 1402-1412. https://doi.org/10.1136/gutjnl-2020-321714
  3. Chinese Society of Digestive Endoscopy. (2022). Consensus opinions on chronic gastritis diagnosis and follow-up in China (2022 version).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23(4), 25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