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胃溃疡警惕信号!及时处理避免更大危机

  • 52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胃溃疡警惕信号!及时处理避免更大危机封面图

胃溃疡别硬扛!这6个信号一出现,现在处理还来得及

01 胃溃疡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比胃炎更危险?

一顿饭后,轻微的胃部不适让人以为只是小小的“火气大”;但如果疼痛反复,甚至晚上痛得睡不好,可能就不是简单的胃炎那么轻松了。
胃溃疡,其实是胃黏膜深层被“挖空”了一个口子,像本来保护胃壁的砖墙突然塌了一块,大大削弱了正常的防护力。胃炎只损伤表面灶,溃疡则已进入更深层,更容易引发出血和穿孔(就是胃壁破个洞),这正是它更危险的地方。

😶 简单来说,胃溃疡就像衣服划了“洞”,补得不及时,小问题很快成大麻烦。别把规律疼痛当成慢性胃炎,忽略过久风险大大增加。

02 饭后痛还是空腹痛?6个症状提示你:需要处置了

  • 1. 餐后上腹部隐痛
    吃饭后一小时左右感觉胃口“顶着不舒服”,多见于上腹正中。
    有位42岁的男士,最近每天下午四五点总是被隐隐的胃疼提醒,最早以为是“脾胃虚”,一查才发现胃黏膜出了问题。
  • 2. 夜间被痛醒
    如果经常凌晨两三点被疼痛惊醒,就很值得警惕溃疡问题。
  • 3. 反酸、烧心
    这里的反酸和一般胃胀不同,多伴随上腹灼热感。
  • 4. 食欲减退、恶心
    饭量明显下降,甚至闻到油腻味就觉得反胃。
  • 5. 呕血或黑便
    溃疡出血会导致呕吐物像咖啡渣一样黑,或大便发黑发亮,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 6. 剧烈持续腹痛
    腹痛突然加重,变得持续且难以缓解,这有时预示穿孔或严重并发,需要立即就医。
👀 这些症状一旦出现,拖不是办法,请尽早专业就诊检查。

03 为什么你会得胃溃疡?八成患者都忽略了这些原因

  • 1.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在胃酸中存活的细菌。研究显示,中国成年人群感染率约50%[1],而胃溃疡的70%以上都与它有关(Malfertheiner et al., 2017)。
    这个细菌破坏胃的保护层,让胃酸直接“侵蚀”到更深处组织。
  • 2. 长期服用消炎止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会减少胃部分泌保护性黏液,导致胃壁“裸露”,更容易受伤。
  • 3. 生活方式影响
    不规律吃饭、过度饮酒、长期压力过大,都可能损害胃黏膜,为溃疡埋下隐患。
    有一位53岁的女性,每天都是三顿饭时间都不固定,有时候加班到半夜才随便吃点,出现胃部隐痛后被查出慢性溃疡。
📚 部分资料来源:Malfertheiner, P., et al. (2017).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3, 17017.

04 确诊要做哪些检查?胃镜其实没你想的那么可怕

检查方式 主要作用 体验感
胃镜(及活检) 直接看到溃疡深浅及位置,准确性最高 无痛胃镜全程仅5-10分钟,多人反馈和“午休”一样快
C13呼气试验 检测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 只需安静吹气,无痛无创
血常规等辅助检查 配合判断有无失血、感染等问题 常规抽血,不影响生活
💡 胃镜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轻松舒适,不必因为“怕难受”一直拖延。

05 科学治疗分三步走:杀菌+护胃+修复

  1. 根除幽门螺杆菌
    首选2周四联疗法(PPI+铋剂+两种抗生素),完成整个疗程能大大降低复发。
  2. 使用抑酸药保护溃疡创面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通常4-8周疗程。
    最好的服用时间:清晨空腹,吸收效果更好。
  3. 辅助使用黏膜保护药物
    常见有铋剂等,帮助创面“披上外衣”,减少酸的刺激,促进愈合。
⏳ 治疗期间要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尤其是解热镇痛类。

06 治愈后怎么吃?记住“三要三不要”原则

要做 这样做的好处
少量多餐 减轻胃负担,每餐慢慢消化
细嚼慢咽 咀嚼充分,保护胃黏膜
规律作息 避免熬夜,帮助黏膜恢复

  1. 吸烟、饮酒不推荐,这两个容易导致溃疡复发。
  2. 避免突然暴饮暴食,给胃部时间适应。
  3. 治疗后每年复查一次幽门螺杆菌。
😊 这样吃饭、休息、生活,有助于减少溃疡“卷土重来”。

📋 病例提醒&用药小贴士

  • 疼痛从“断断续续”变成“持续性剧痛”,别再熬,赶紧就医查查有无穿孔或出血。
  • 抑酸药(如奥美拉唑)记得每天清晨空腹服用。
  • 溃疡治疗期间,不建议自行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镇痛药。
  • 每年可以复查一次幽门螺杆菌,特别是曾经有过溃疡的朋友。

参考文献

  1. Malfertheiner, P., Megraud, F., O'Morain, C., Gisbert, J. P., Kuipers, E. J., et al. (2017).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3, 1701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dp201717
  2. Chey, W. D., Leontiadis, G. I., Howden, C. W., & Moss, S. F. (2017). ACG Clinical Guideline: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12(2), 212-23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071653/
  3. Sung, J. J., Kuipers, E. J., & El-Serag, H. B. (2009). Systematic review: the global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peptic ulcer disease.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9(9), 938-94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920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