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别硬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科学应对指南
01 什么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冷空气刚到,办公室的同事就有人开始打喷嚏,不一会儿鼻音变重,说话都有点沙哑。这种季节性的小麻烦,往往就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来报到。简单来说,鼻咽喉这条“第一道防线”被众多病毒突破时,我们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很多人以为“扛一下”就过去了,其实这风险并不小,该休息还得休息。
🌱 一线表现:流清涕、打喷嚏、嗓子有异物感,这些常是最早的“提醒”。
02 哪些症状提示需要就医?
其实,感冒初时症状一般较轻,很多人以为只要多喝水就好,但情况如果发展,某些警示信号就不能忽视了。17岁男性患者小刘,前两天咳嗽流涕没当回事,可第三天开始高烧不退,胸闷加重,这才到医院,有点拖沓。
下表区分了常见症状与急需就医的信号:
常见症状 | 严重预警 |
---|---|
打喷嚏、轻度咽喉疼 | 持续高烧(超39℃)三天以上 |
流清鼻涕 | 呼吸费力、胸闷 |
偶有咳嗽 | 精神极差、嗜睡、抽搐 |
03 为什么总容易“中招”?
很多人疑惑,怎么一冷天气一变就开始感冒?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 传播快:约70%的上感是病毒引发。打喷嚏时,空气中的飞沫迅速传播,开放性的办公室、教室尤为常见。
- 免疫系统疲劳:当我们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时,身体的防御力会下降,哪怕病毒不算新,也容易被“攻破”。
- 换季高发:有研究数据显示,每到交替季节急性上感发病率能比平时高出3倍(参考:Zhang et al.,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nd seasonality, 2018)。
04 医生如何确诊?
很多患者关心:去医院到底查什么?其实,上感大多数靠简单询问和检查就能大致判断,但遇到症状不典型或病情重时,医生会用上一些快捷工具。
- 病史采集:询问症状起始、家人有无类似表现。
- 体格检查:测量体温、查看咽喉、听诊胸肺。
- 咽拭子检查:取一点咽部分泌物检测病毒或部分细菌感染。
- 血常规:通过白细胞数量及分类,医生能区分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参考:Suleyman et al., Role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in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2021)。
05 科学治疗三步走
一遇到咳嗽发烧,不少人着急去药房买抗生素,但实际上,多数急性上感靠自我修复就能恢复。处理上有三个关键步骤:
- 对症用药: 如体温超38.5℃,可根据医生建议服用退热药,咽痛可用含片缓解。不用所有症状都用药,越简单越安全。
- 抗病毒治疗: 若症状发作在48小时内,且为流感等特定病毒引发,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抗病毒药物,越早越有效。
- 预防并发症: 正确休息、补充水分,能明显降低合并肺炎、中耳炎的风险。
06 警惕这些并发症!
看似普通的感冒,有时也会发展成更严重的问题。尤其对于低龄儿童和老年人,风险并不容小觑。例如,一位4岁女童在上感恢复期突然出现耳朵疼痛,几小时后耳内流脓,被诊断为中耳炎。还有部分患者因为病毒侵入心脏,导致心肌炎,表现为心跳加快、乏力,这些都不能等闲视之。
- 中耳炎:耳朵痛、听力减退,有时会流脓。
- 鼻窦炎:持续头痛、鼻塞加重、有脓样鼻涕。
- 肺部感染:发烧伴有喘憋、呼吸急促。
- 心肌炎:刚感冒后短时间内明显心慌乏力。
📋 实用提醒:正确护理与日常预防
说起来,上感预防其实并不复杂,关键是生活细节。医学数据显示,90%的患者只要充分休息,身体就能自愈。
家庭护理时,这些做法值得推荐:
方法 | 操作说明 | 特别提示 |
---|---|---|
充足睡眠 😴 | 每天保证7小时以上睡眠,有利于免疫力恢复。 | 熬夜会让好得慢。 |
饮水充足 💧 | 每日至少1500ml温水,促进代谢,帮助排毒。 | 避免冷饮刺激咽部。 |
空气流通 🪟 | 每天开窗通风2次以上,减少病毒浓度。 | 流感季家中更需关注。 |
规律饮食 🍲 |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如橙子、奇异果。 | 偶尔加点鸡汤,舒缓症状。 |
- Zhang, F., et al. (2018).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nd seasonality.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Public Health, 11(3), 332-336. https://doi.org/10.1016/j.jiph.2017.08.003
- Suleyman, G., Alangaden, G., & Bardossy, A.C. (2021). Role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in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fectious Disease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35(4), 835-849. https://doi.org/10.1016/j.idc.2021.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