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科学应对感冒高发季:病毒性上感防治指南

  • 52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科学应对感冒高发季:病毒性上感防治指南封面图

感冒高发季:科学应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01 到底是什么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天气忽冷忽热时,身边打喷嚏、流鼻涕的人突然多了起来——其实,这里出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简称“上感”)绝大多数都是病毒引起的“访客”。调查显示,病毒性上感在所有病例中占了70~80% 🦠。常见的病毒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等,通过空气和飞沫在人群中传播。

小TIPS:
  • 普通感冒多是轻度咳嗽、流清鼻涕,恢复快;
  • 流感则常常突发高烧、浑身酸痛,需要更多休息,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别忽视这两者的差别。普通感冒很少会引发严重后果,流感尤其对于免疫力较弱人群来说,则可能带来较重的并发症。

02 哪些症状提示需要及时就医?

平时喉咙有点痒、偶尔咳嗽不必过于紧张,但有些警示信号别轻视。简单总结,以下4种情况建议尽快去医院:

症状 说明
高热持续不退 发烧超过3天依然在38.5℃以上,这说明身体正在和严重感染“较劲”,可能并不是普通感冒。🌡️
呼吸急促 突然感到气短、胸闷,特别是平躺时更加明显,需要警惕肺炎等并发症。
持续剧烈咽痛 如果咽痛剧烈且难以进食、吞咽困难,需考虑是否有扁桃体化脓等严重问题。
精神极度萎靡 连走路、讲话都明显吃力,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尽早检查更安全。
实际经历分享:59岁的陈先生,高热4天后开始呼吸费力,检查发现已经发展为肺炎。如果类似症状拖着不管,有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03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中招?

有的人明明和感冒的人面对面聊天也没事,有的人却总是反复发病。这一差别,其实还挺常见。简单来说,影响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有这些:

  1. 免疫力低——比如长期熬夜、压力大或者最近刚做完大手术的人。 🔋
  2. 年龄相关——老人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衰退,感染风险高。
  3. 接触密集人群——如学校、写字楼、公交车等空气流通差、人多的地方。
  4. 基础疾病存在——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更易发生并发症。
  5. 气候突变——换季时,气温骤降或回暖最易让病毒“钻空子”。

研究明确指出,70-80%的急性上感都是病毒引起的(参考:Heikkinen, T., & Järvinen, A. "The common cold." The Lancet, 2003)。

小贴士:
长期睡眠不足,白细胞数量容易下降,身体“守护门口”的小卫士变得懈怠,病毒进来就容易出乱子。

04 去医院要做哪些检查?

经过一两天的自我观察,如果仍然不放心,到了医院一般会安排目标明确的检查。这里不用太担心被“过度检查”,有些项目其实很基础,很快就能做完:

  • 咽拭子检测:医生用棉签在咽部轻轻一抹,用于辨别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有助于指导后续治疗。
  • 血常规:小小一针血,就能分别出是病毒型(淋巴细胞升高)还是细菌型(中性粒细胞升高)。
  • 必要时加做CRP检查:C反应蛋白有助于判断炎症强度。
检查方式 适用场景
咽拭子+抗原 判断病毒/细菌,辅助区分流感还是普通感冒
血常规 根据白细胞类型判断感染性质
CRP(C反应蛋白) 怀疑细菌感染或炎症反应时使用

说起来,这些检查几乎都是一早拿报告、当天医生就能结合症状初步判断,用药方案也更有针对性。

05 如何科学治疗加速康复?

治疗上感,最忌“见药就用”。正确的做法是:症状轻时对症支持,严重再考虑药物调整。用药也讲究“对号入座”:

  • 退热药:比如布洛芬,适合发烧且身体难受,有胃病的建议饭后服用,避免胃部不适。
  • 缓解咽痛:多含化片或温盐水漱口,有助于减轻局部不适。
  • 抗生素误区 绝大多数病毒性感染不需要抗生素,只有明确存在细菌感染,医生会根据检查选用青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等抗菌药物。
注意:
抗生素对普通感冒和绝大部分病毒感染无效,还可能引发肠道菌群紊乱。

有位42岁的女士,早期用抗生素自服,反而腹泻不断。去了医院才发现其实是普通病毒感染,停用抗生素后很快恢复。这个故事说明,感冒吃抗生素其实帮不上忙,合理用药更靠谱。

06 日常怎样预防最有效?

预防远比治疗省心。不用复杂公式,日常只需熟记这6点,感冒季节也能安然度过 🧼🧴

预防方法 具体建议
洗手 洗手规范有讲究。每次外出回家、饭前便后、咳嗽打喷嚏后必须使用流动水+洗手液,至少搓洗20秒。
环境通风 每天至少2次通风,每次10~15分钟,不仅降低空气中的病毒浓度,还能减轻呼吸道干燥不适。
足够饮水 充足水分有助于黏膜湿润,推荐成年人每天饮水1200毫升以上。
均衡饮食 多吃富含蛋白和维生素A的食物(如鸡蛋、鱼肉、胡萝卜等),有利于呼吸道黏膜修复。
疫苗接种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特别推荐60岁以上人群和有基础病者每年定期接种。
适度运动 每周至少三次有氧锻炼,如快走或慢跑,有助于身体防御能力提升。
简单来讲,防护做得好,传染源再多,咱们身体的“小卫士”也不容易“溃败”。

参考文献

  • Heikkinen, T., & Järvinen, A. (2003). The common cold. The Lancet, 361(9351), 51-59.
  • Eccles, R. (2005). Understanding the symptoms of the common cold and influenza.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5(11), 718-725.
  • Peltola, V., & Ruuskanen, O. (2007).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s in the elderly. Annals of Medicine, 39(3), 23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