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报警别忽视!冠心病早发现能救命
01 胸口闷痛就是冠心病吗?
有时,坐在沙发上休息,胸口像压了块石头,憋闷又有点痛,说不清是心脏的问题还是消化不良。事实上,冠心病的早期并非每次都伴有剧烈疼痛,更多的时候是偶发的胸口压迫感,尤其在爬楼梯或快走时出现,持续一分钟左右,停下活动后逐渐减轻。
需要分清,胸痛不止心脏可以导致。胃反酸、带状疱疹,甚至焦虑情绪,都可能让胸口不舒服。不过,冠心病的胸痛通常和体力活动有关,感觉"闷、压、堵",有的人还会觉得像是有一圈铁环箍住胸口,偶尔还伴随出汗。
02 哪些症状出现要赶紧查心脏?
不是所有不舒服都得马上去医院,但下列信号,值得马上重视——
- ① 活动或激动时突发胸部持续疼痛: 一位52岁的男性,爬楼五分钟后左胸一阵发紧,停下来也没好,还流了冷汗。休息15分钟仍未缓解,这种情况风险很高。
 - ② 气短、呼吸急促: 平时走路没问题,最近爬两层楼就累得喘不过气,甚至夜里平躺也觉得胸口堵,这类症状常常被误以为体能下降,其实可能和冠心病有关。
 - ③ 牙痛、左肩或手臂痛: 千万别觉得诧异,心脏问题有时表现为牙齿酸胀或者左手臂无力麻木。60岁女性王女士,连续几天牙痛,排除了牙病,最后发现在心血管有斑块堵塞的情况。
 
03 血管是怎么被“堵死”的?
血管堵塞就像水管里慢慢积了垢。冠心病多因为冠状动脉内壁堆积了胆固醇等脂肪物质,时间久了变成硬硬的斑块(医学上称为动脉粥样硬化)。一旦斑块破裂,身体会像急救那样在破裂处迅速"补丁",可惜补出来的是血栓,很容易瞬间堵死通道,造成心肌梗死。
研究数据显示(Libby et al., 2019),高血压、糖尿病、抽烟的人,这个“水管堵塞”速度明显快于普通人。遗传、肥胖和长期的慢性压力也是推手之一。
| 危险因素 | 对冠心病的影响 | 
|---|---|
| 高血压 | 加速血管壁损伤,斑块增长快 | 
| 糖尿病 | 促进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变差 | 
| 吸烟 | 损害血管内皮,加重炎症 | 
| 不良遗传 | 先天易形成动脉斑块 | 
| 长期熬夜、压力 | 影响血脂代谢,加速损伤 | 
04 要了解心脏健康,该做哪些检查?
检查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关键是选对适合自己的方法。对于疑似冠心病,最常用的几种检查有:
- 心电图(ECG): 基础筛查,能看到心肌缺血、老梗塞痕迹。偶发胸痛的人首选。
 - 运动负荷试验: 需要在跑步机或脚踏车上检测,是让医生判断活动时心脏如何反应。适合平时容易运动后胸闷,不适合刚发生急性胸痛的人。
 - 冠脉CT(CTA): 用于非急症患者,能看清血管斑块与狭窄。造影剂需提前知晓是否过敏。
 - 冠状动脉造影: 医院内专家操作,可以明确判断血管堵塞部位和程度,通常安排在高风险或急性心梗患者。
 
服药情况要提前告知医生;造影当天避免进食,運動負荷测试一定要穿运动鞋;CT造影对肾功能有些要求。
05 支架和搭桥怎么选?
真正到血管严重堵塞的时候,怎么选治疗方式?可以理解为“修路”或者“绕行”:
| 方式 | 适用情况 | 操作时机 | 
|---|---|---|
| 药物治疗 | 堵塞不严重、症状较轻 | 持续用药有效时优先 | 
| 支架(介入手术) | 1~2处主要血管堵塞 | 急性心梗黄金120分钟最佳 | 
| 搭桥手术 | 多支血管病变、复杂狭窄 | 药物、支架无法解决时考虑 | 
做完支架或搭桥之后,记住必须坚持服用抗凝药(防血栓),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曾有一位63岁的阿姨,出院后觉得自己恢复不错擅自停药,半个月后又进了急诊,这种教训值得注意。
06 出院后记住“3个数字”
对冠心病患者来说,出院后管理远比住院期间重要。控制好身体的三个指标,就是防复发简单实用的方法。
- 血压:<140/90 mmHg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8 mmol/L
 - 空腹血糖:<7 mmol/L
 
| 随身准备 | 每周运动建议 | 
|---|---|
| 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 | 有氧运动150分钟,例如快走、健身操 | 
| 急救电话记录在手 | 分多次,每次30分钟更安全 | 
情绪管理、规律睡眠、体重控制,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挑战,建议家人多鼓励,慢慢养成新习惯。
07 日常管理与健康饮食正面推荐
想要保护心脏,不妨记住这些简单饮食和生活建议,坚持慢慢会见效:
- 燕麦片 +帮助降血脂,每日早餐替换部分主食
 - 深色绿叶菜 +丰富膳食纤维,每天一小把凉拌/清炒
 - 橄榄油 +改善“好胆固醇”,烹饪可替代动物油
 - 鲑鱼、三文鱼 +富含Ω-3不饱和脂肪酸,每周两次最宜
 - 坚果 +少量多次当加餐,避免暴食
 
参考文献
- Libby, P., Buring, J.E., Badimon, L., et al. (2019). Atherosclerosis.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5(1), 56. https://doi.org/10.1038/s41572-019-0106-z
 - Stone, N.J., Robinson, J.G., Lichtenstein, A.H., et al. (2014). 2013 ACC/AHA Guideline on the Treatment of Blood Cholesterol. Circulation, 129(25 suppl 2), S1–S45. https://doi.org/10.1161/01.cir.0000437738.63853.7a
 - Yusuf, S., Hawken, S., Ounpuu, S., et al. (2004). 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 Lancet, 364(9438), 937-95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4)1701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