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慢性肚子疼"拖成大病!3个信号提醒你该查阑尾了
01 右下腹反复隐痛?慢性阑尾炎往往悄悄来
很多人偶尔觉得右下腹隐隐作痛,习惯上归咎为吃坏肚子。实际上,这种并不剧烈又时不时出现的疼痛,恰恰容易被误以为是小毛病。慢性阑尾炎,就是在这种不易察觉的变化中悄悄埋下隐患。
慢性阑尾炎有别于急性发作,表现更“低调”。它经常不伴有高热,也不会让人大汗淋漓地疼到打120。许多人因此一拖再拖,直到某天出现严重并发症,才追悔莫及。这类慢性病程可能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间歇地作祟,逐渐消耗着体力和精力。
02 这些感受很典型:别把饭后右下腹痛和消化不良混为一谈
- 📍 固定位置的隐痛: 右下腹某一块区域总是间歇酸胀,有人形容为“像拉筋一样的闷疼”。李阿姨(48岁)以为只是胃肠炎,结果拖了半年,最后在超声上查出慢性阑尾炎。
- 🍚 吃完饭疼得更明显: 很多慢性阑尾炎患者,疼痛在吃饭后明显加重,跟普通胃肠炎的泛性腹痛不同。这和局部血流变化有关,算是慢性阑尾炎的“特色”表现。
- 🥱 轻度消化不良: 不少人还会觉得腹部胀气,总打嗝、排气增多,伴有轻微恶心或食欲减退。但不同于急性阑尾炎,这种情况通常缺乏发热和剧烈异常。
03 为什么有人容易得慢性阑尾炎?80%原因躲不开这两点
原因 | 影响机制 | 常见诱因 |
---|---|---|
阑尾腔梗阻 | 阻挡阑尾腔内容物排出,造成细菌滞留并轻度反复感染 | 阑尾粪石、纤维饮食不足、局部淋巴组织增生 |
反复感染 | 阑尾壁长期受到低强度炎症反应刺激,局部组织易结缔纤维化,敏感性增加 | 腹泻频繁、肠道菌群异常、轻度未愈急性阑尾炎 |
研究显示,(参考:Andersson, R.E. "Meta-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appendicitis." Br J Surg. 2004)超过八成的慢性阑尾炎,与上面两大机制密切相关。年龄和遗传差异不是主要驱动因素,生活节律紊乱、营养结构不合理也是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风险点。
04 诊断靠什么?这几项检查很关键
- 医生触诊压痛点: 最常用的是“麦氏点”,肚脐右下方三分之一处,用手按压判断有无局部压痛或反弹痛。慢性阑尾炎的压痛更局限,但一般不如急性明显。
-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评估炎症指标(如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慢性过程下指标可正常或轻微升高。
- 超声检查: 适合初筛、儿科和孕妇等人群。超声诊断慢性阑尾炎的准确性较高。
- CT扫描: 被认为是“金标准”,适用于诊断不明确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在九成以上。特殊情况可选MRI(如孕妇)。
05 选择治疗:手术和药物各有分工
面对慢性阑尾炎,最常遇到的犹豫是选择手术还是保守治疗。简单来说,药物治疗(如抗生素、解痉药)对于短期症状缓解有一定作用,尤其适合慢性持续型、初发患者或术前准备阶段。
治疗方式 | 适用情况 | 主要优缺点 |
---|---|---|
保守治疗 | 症状不重/首次发作/手术风险高人群 | 创伤小,效果有限,易反复 |
腹腔镜手术 | 复发频繁/有阑尾粪石/保守无效者 | 切口小、恢复快、复发率低(低于10%) |
例如,29岁的王先生反复腹痛2年,每次用完抗生素,症状可以缓解一两个月,后来肚子又开始隐痛。手术切除后,恢复很顺利,这2年几乎没有再犯。🩺
06 术后恢复重点:切口护理、饮食过渡和活动安排
- 切口护理: 保持刀口清洁干燥,每天观察有无红肿渗液,1周后门诊拆线评估。
- 饮食过渡: 术后48小时内选择清淡流质(米汤、藕粉),逐步过渡至低纤维软食,约3~5天后方可恢复正常饮食。
- 活动恢复: 头两天可适当下床走动但不要剧烈运动,1周后可恢复轻度家务和散步,1个月再恢复跑步等剧烈动作。
小结与行动建议
简单来说,慢性阑尾炎并非什么大难题,但因为症状时重时轻,极容易让人麻痹大意。如果你总在右下腹发现无缘无故的间歇性不适,特别是饭后症状加重,别再只当小毛病。规律检查、跟进医生建议,有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流程会让恢复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