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科普指南:看懂风险,守护健康
01 乳腺癌是什么?
乳腺癌,这个词对许多人并不陌生。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会听到亲友说起“某查出了乳腺癌”,一时间大家都很担忧。其实,乳腺癌指的就是乳腺内异常细胞增生、扩散,构成了一个“坏细胞团”,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它会慢侵袭周围的乳腺组织,甚至通过血液或淋巴传播到身体其他部位。
据数据显示,全球女性癌症中乳腺癌发病率居首。仅在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Bray et al., 2018)。它对女性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影响深远,不但威胁寿命,还可能带来外观、内分泌和生活质量的困扰。所以,别觉得乳腺癌离自己很远,了解它、重视它,是对身体的一种尊重。
02 乳腺癌的信号:哪些症状值得警惕?
- 🔍 肿块或硬结: 通常能摸到乳房内部有个小肿块(大多数情况下,早期肿块不痛),比如在洗澡或者无意间摸到“有点硬的”。持续硬结要引起注意。
- 🎈 皮肤变化: 包括乳头或乳晕出现凹陷、乳房皮肤像橘子皮一样变粗糙,或者突然出现发红、肿胀,不要大意。
- 💧 分泌物变化: 乳头有血性或粉色分泌物,或者一侧乳头突然出现异常分泌,都是要及早就诊的信号。
- 🦋 淋巴结肿大: 发现腋下有无痛、渐大的“疙瘩”,尤其是合并乳房特别硬的区域,让人不得不多留心。
一位55岁女性患者,在例行体检时意外摸到左乳一个小肿块,没有疼痛,仅略感异样。检查后确诊为左乳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且已累及周围淋巴结。这个实例提醒我们,哪怕没什么太大不适,乳腺变化都不可随意忽略。
03 为什么会得乳腺癌?风险因素知多少
- 🧬 遗传和家族史: 有的乳腺癌和基因有直接关系,比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母亲、姐妹曾患病,风险确实高不少。
- 🔄 激素水平变化: 长时间雌激素暴露(早潮、晚绝经、未孕、未哺乳、长期口服激素药等),都可能让乳腺癌的风险上升(Key et al., 2001)。
- 🛋️ 生活习惯: 缺乏锻炼、肥胖、饮食常高脂肪,喜欢饮酒的人患乳腺癌的几率会更高(Scoccianti et al., 2014)。
- 🌆 环境和职业暴露: 长期接触放射线、某些有害化学物,包括空气污染,都会提高风险,只是日常生活中影响相对较小。
- ⏳ 年龄: 年龄越大,风险越高。特别是绝经期后的女性,如果乳腺机构出现持续变化,要特别谨慎。
研究显示,综合上述因素,乳腺癌的发生既有无法改变的部分,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2002)。普通人最关心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也在悄影响着乳腺健康。
04 如何检测和确诊乳腺癌?检查流程完全解读
- 🖐️ 自我检查: 建议每月一次,在沐浴时用手指轻检查乳房有无肿块或变化。这是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法。
- 🩺 常规体检: 40岁以后最好每年到医院做专业检查,医生会通过手检和仪器初步筛查。
- 🖼️ 影像学检查: 如果觉得可疑,医生会建议做乳腺彩超、钼靶X线(乳腺X光)或磁共振。一次影像检查大多1小时内完成。
- 🧪 穿刺活检: 一旦发现异常区域,多数需要取一点组织进行化验,确认是否为癌症。
- 📊 分子分型及免疫组化: 明确乳腺癌的具体类型以及激素受体(如ER、PR、HER2)状态,这会直接影响后续治疗方案。
检查过程总体上并不复杂,普通人只要配合医生,每一步其实都可控。早诊断,比"等不适变严重了再就医"要强得多。
05 乳腺癌怎么治?方法和效果全解读
乳腺癌治疗并非“一刀切”,现代医学已可以做到个体化方案。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
- ✂️ 手术治疗: 根据肿瘤大小和分期,分为保乳手术和全乳切除术。手术切除后配合重建,有些患者外观损失较小。
- 💉 化疗: 辅助或新辅助化疗更适合部分分期较高、癌细胞活跃度高的病人,比如EC-THP方案(部分患者在术后分期IIA及以上采用)。
- ⚡ 放疗: 主要针对术后部分患者,防止残留异常细胞复发。
- 🎯 靶向和内分泌治疗: 针对激素受体或HER2表达的乳腺癌,配合同步或序贯用药,有助改善长期预后。
治疗效果越来越好,大部分早期患者可以获得较高生存率(DeSantis et al., 2019)。及时就诊和规范治疗尤为关键。以左乳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IIA期)为例,采用手术联合多周期化疗,配合后续个体化辅助药物,已成为当前标准流程(病例已隐去个人信息)。
06 乳腺癌患者的日常生活建议
- 🥗 吃得讲究,能量均衡: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如西兰花、胡萝卜),有助补充抗氧化物,帮助身体减轻治疗副作用。
- 🚶♀️ 适度锻炼,增强体质: 轻度徒步、瑜伽、慢跑等有利于改善情绪和抵抗力,不过要量力而行。病情允许时,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较为合适。
- 🧘♀️ 心理疏导,保持乐观: 保持社交,不封闭自己,有需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支持。心态平和可帮助恢复。
- ✏️ 重视复查与康复: 治疗过后,及时回医院复查和监测指标,尤其是化疗后血常规的监测不可忽视。术后常规功能锻炼,避免患肢功能障碍。
- 🛏️ 休息充足,避免感染: 尤其化疗期间,易发生骨髓抑制,身体抵抗力下降,注意居家清洁,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简单来说,饮食均衡、锻炼适度、心态良好,比起纠结“能不能吃某个食物”,更有助于抵御疾病的反复和提升生活质量。
07 有哪些预防乳腺癌的科学方法?
- 🍎 苹果: 含有多种抗氧化成分,有助于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建议每天吃1-2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洗净带皮吃更好。
- 🐟 深海鱼: 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于维护细胞膜的健康。每周可以尝试吃2-3次三文鱼、金枪鱼或沙丁鱼。
- 🥛 低脂奶制品: 钙和维生素D有一定保护乳腺组织的作用。选择低脂或脱脂酸奶、牛奶,早晚各一杯较为合适。
- 🥒 绿叶蔬菜: 含叶酸等微量元素,有益代谢。菠菜、油麦菜、小白菜均为不错选择,每顿餐有一份蔬菜非常推荐。
- 🏃♂️ 持续运动: 适度的有氧运动(月均10小时左右)可以帮助调节体重和内分泌。这比一味减少某种食物更加切实有效。
- 👩⚕️ 定期检查: 40岁后,每年至少一次乳腺专项检查。自查发现变化随时就医,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有专业乳腺团队尤为重要。
如果有乳腺癌家族史,建议提前沟通医生,必要时可考虑基因检测。最好的办法是把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日常习惯,这本身比纠结于“忌口”要管用得多。
参考文献
-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Siegel, R. L., Torre, L. A., & Jemal, A. (2018).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6), 394–424.
- Key, T. J., Verkasalo, P. K., & Banks, E. (2001). Epidemiology of breast cancer. The Lancet Oncology, 2(3), 133–140.
- 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2002). Breast cancer and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Collaborative reanalysis of data from 51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52,705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and 108,411 women without breast cancer. Lancet, 360(9337), 1879–1886.
- Scoccianti, C., Cecchini, M., Anderson, A. S., et al. (2014). European Code against Cancer 4th Edition: Alcohol drinking and cancer. Cancer Epidemiology, 39(Suppl 1), S67-S74.
- DeSantis, C. E., Ma, J., Gaudet, M. M., et al. (2019). Breast cancer statistics, 2019.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9(6), 438–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