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肠癌:症状识别、诊断方法与预防策略
01 肠癌概述:你需要知道的基本事实
每天忙碌,偶尔肚子不舒服,许多人往没太在意,其实有些身体的小信号不能随便忽略。肠癌如今已悄成为日常中最该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190多万人诊断为肠癌,仅中国每年新发就超过50万[Siegel et al., 2020]。这类肿瘤常出现在结肠和直肠,是消化道肿瘤家族里的“大户”。之所以说它“常见”,是因为我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都跟它息相关。
实际上,肠癌在早期时可能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很多人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肠道就像一条安静又繁忙的交通要道,一旦出现问题,往会影响全身。为此,早点了解肠癌的常识,知道哪些细节值得留意,是保护健康的关键一步。
02 警惕这些症状:肠癌可能发出的信号
- 持续腹痛:一开始可能只是偶尔的小腹不适,有时你会觉得像吃坏了肚子。但如果腹部疼痛持续几周没有好转,特别是晚上或者进食后不舒服,就要多考虑。
- 便血:和痔疮不同,肠癌的便血往呈暗红色,或者和大便混在一起。大便带血的情况反复出现时,千万不要自己随便买药,要及时就医。
- 体重突然下降:没有刻意节食,却短时间内体重下降超过5公斤,需要留心。特别是食欲变差、容易疲劳、整个人没力气时,这些都可能是身体在报警。
- 排便习惯改变:原本一直规律,却突然腹泻与便秘交替,或者排便次数、性状发生明显变化,这种情况不应拖延检查。
03 肠癌为什么会发生?风险因素一点都不能大意
-
👨👩👧👦遗传因素
肠癌有一定的家族倾向,如果家里有直系亲属得过肠癌,自己患病风险会明显增高(调查显示可高出一般人2到3倍[Jasperson et al., 2010])。特别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的人,更需格外注意。 -
👴年龄增长
肠癌的发病年龄多在50岁之后。岁数大了,身体的修复能力下降,细胞长期受到刺激,突变积累,更容易出现异常。 -
🥓🏃生活方式
研究发现,久坐少动、超重肥胖、缺乏蔬果、长期高热量饮食等习惯都容易让肠道环境变差[Johnson et al., 2013]。这些因素会促进肠道慢性炎症,增加基因突变,最终导致异常细胞出现。 -
🤒慢性肠道疾病
有些慢性炎症性肠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会长期刺激肠道黏膜,为癌变埋下伏笔。 -
🧬基因突变与肿瘤机制
肠道细胞日常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任何关键基因的异常(比如KRAS、APC基因突变[Fearon & Vogelstein, 1990]),都可能让这些细胞“误入歧途”,逐渐从正常走向癌变。这种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而是长时间累积的结果。
约30%的肠癌患者被归为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或慢性肠道疾病),但其他人的风险也不能掉以轻心。平日的小习惯,长远来看都会产生影响。
04 肠癌怎么检查?诊断流程一步步讲清楚
- 结肠镜检查:医生会用一根带摄像头的管子观察整个结肠内部,能直接发现和摘除息肉或可疑病变。这是肠癌筛查和诊断最重要的方法。
- 组织活检:一旦发现可疑病灶,取一小块组织拿去化验,检查异常细胞的类型和分化程度,判断是不是肠癌以及具体类型。
- 影像学检查(CT、MRI等):了解肿瘤范围,有没有扩散或转移。这类检查能帮助医生全面评估病情,为后续治疗做准备。
要说哪种人需要定期筛查?主要是50岁以上、有肠癌家族史、或者有慢性肠炎的人。其实,只要发现长期便血、腹痛、体重下降等状况,也都建议及时去专业医院做结肠镜等检查。早点发现异常,治疗效果通常会好得多[Dekker et al., 2019]。
05 肠癌治疗选择:不同阶段怎么应对
- 手术治疗:早期肠癌通常首选切除肿瘤。比如,上文那位52岁患者,接受了右半结肠和胰十二指肠的联合切除术,通过规范化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恢复效果。手术后病理还能进一步判断病情分级。
- 化疗与靶向治疗:如果病变范围较大或者有扩散风险,医生会根据具体类型采用化疗方案(常用药物包括XELOX方案等)。部分患者还会配合靶向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 放疗:部分直肠癌患者在手术前后可能需要放射治疗,目的是减少复发风险,使肿瘤变小,便于切除。
治疗方案一定要根据具体分期、病理类型和个人健康状况量身定制。总体来看,对于早期肠癌来说,五年生存率能达到90%以上[Siegel et al., 2020]。积极配合医生,根据身体反应调整方案,是应对肠癌的关键。
06 如何预防肠癌?行动在每天的生活里
-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膳食纤维能帮助肠道保持通畅,减少有害物质作用时间。例如,早餐加些菠菜、午餐吃点胡萝卜,日常的苹果、梨都是不错的选择。
- 规律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步走、慢跑,都有益肠道健康。可以饭后散步、或者下班骑自行车回家,让运动成为日常。
- 体重管理:保持健康体重和较低的腰围对于降低肠癌风险很有帮助。可以每月测量一次体重和腹围,如果超标,可以适当减少高热量食物和增加运动。
- 定期筛查:建议40岁以后,特别是有家族史或慢性肠炎的朋友,主动与医生沟通筛查计划。现在很多医院都有肠镜预约服务,不用等太久,也能安心。
预防的关键在于日常的小改变。例如,尝试把饮食重点放在全谷物、豆类和新鲜蔬果上。午饭不妨来一份糙米饭,下午加点坚果,晚餐多煮点绿叶菜,对肠道有不少好处。虽然不能保证“零风险”,但这些简单方法确实能让肠道变得更健康。
07 最后的贴心提示
说起来,关心肠道,其实和我们关注牙齿一样,都是“防患于未然”。肠癌不可怕,怕的是拖延和忽视。无论年龄大小,只要多一点留心,多一点主动,就能多一份健康。和家人朋友聊一聊这些知识,也许下次在饭桌上的一句提醒,就能帮一个人早发现问题。健康从简单的好习惯做起,有需要时及时请医生把关,这才是最靠谱的保健方法。
参考文献
- Siegel, R. L., Miller, K. D., & Jemal, A. (2020). Cancer statistics, 2020.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0(1), 7-30.
- Jasperson, K. W., Tuohy, T. M., Neklason, D. W., & Burt, R. W. (2010). Hereditary and familial colon cancer. Gastroenterology, 138(6), 2044-2058.
- Fearon, E. R., & Vogelstein, B. (1990). A genetic model for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Cell, 61(5), 759-767.
- Johnson, C. M., Wei, C., Ensor, J. E., Smolenski, D. J., Amos, C. I., Levin, B., & Berry, D. A. (2013). Meta-analyses of colorectal cancer risk factors. Cancer Causes & Control, 24(6), 1207-1222.
- Dekker, E., Tanis, P. J., Vleugels, J. L., Kasi, P. M., & Wallace, M. B. (2019). Colorectal cancer. Lancet, 394(10207), 1467-14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