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乳腺癌:知识、症状与治疗的全面指南

  • 38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乳腺癌:知识、症状与治疗的全面指南封面图

了解乳腺癌:知识、症状与治疗的全面指南

有时候,生活里我们会遇到朋友悄聊起身边人的身体变化,比如突然发现一侧乳房摸到硬疙瘩,或者衣服试穿时觉得一边有些不对称。其实,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有时候背后隐藏着身体发出的信号。乳腺癌作为女性健康关注的重点,了解和识别它,并没有想象那么难。

01 乳腺癌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乳腺癌是指乳腺组织里的某些细胞出现了异常变化,失去了原本受控的生长。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异常细胞会像不速之客般聚集成肿块,有些类型还可能往身体其他地方扩散。🔬 乳腺癌在全球女性中都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相关统计表明,全球每年新发乳腺癌患者大约有200万名(Arnold et al., 2022)。

乳腺癌并不只是一个统称,它还分为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是“浸润性导管癌”,占了绝大多数。如果把乳腺比作一颗葡萄,导管就像果实上的小管道,大多数乳腺癌恰好发生在这里。乳腺癌的分期,也像“地图标记”,帮助决定治疗方向。初期一般意味着肿瘤刚起步,还没有扩散出去,发现得早,治疗也相对容易。

有些乳腺癌发展得很慢,几年才有明显变化。也有的比较“急性子”,很快就显现出来了。但无论哪一种,越早掌握它的知识,越能主动面对。

02 应该留心乳腺癌的哪些表现?

不少女性在乳腺癌早期并没有特别“扎眼”的不适。很多人的首次发现,其实是在洗澡或换衣服时,不经意触摸到一块硬的小肿块。这时候肿块可能只像豌豆大,位置固定,按压大多没有疼痛感,这种变化常被忽视。事实上,早期乳腺癌的症状往很轻微,出现的频率也不高。

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后,一些较为明显的信号可能会慢出现,比如:

  • 乳房一侧形状变得有些不对称,或局部皮肤凹陷。
  • 乳头出现非怀孕、非哺乳期的异常分泌物,尤其是偏血性的。
  • 乳头位置发生轻微内陷或者变形。

要特别留意持续性的肿块、分泌物或乳房形状变化,如果这些现象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就建议尽早咨询专科医生。

比如有位67岁的女性患者,平常精神、睡眠和饮食都不错,但偶然摸到右乳硬结体积略有长大,进一步医院检查发现是早期乳腺导管癌。这说明一时的小变化,不能因为没有伴随不适就掉以轻心。

03 为什么乳腺癌会找上门?

乳腺癌的发生,其实是多种因素长期叠加的结果。并不是每个人暴露在同样的环境下都会患病,但以下几类因素确实显著提高了风险:

  • 遗传和家族史: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患病风险更高。像BRCA1、BRCA2基因发生异常的人,终身乳腺癌风险比普通人高许多(Davies et al., 2017)。
  • 年龄增长: 多数乳腺癌患者在50岁以后发病,年龄越大,细胞出错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 激素因素: 雌激素长期暴露(如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或晚生育)会让乳腺细胞一直处在活跃状态,变异风险随之升高。
  • 生活方式因素: 久坐、缺少锻炼、摄入高热量饮食,都会让体内脂肪含量上升,影响雌激素代谢,增加患乳腺癌的概率(Pizot et al., 2016)。
  • 既往病史影响: 乳腺良性病变或曾患有卵巢、甲状腺疾病的人,乳腺癌风险也有所上升。
非所有以上情况都必然导致乳腺癌,但组合越多,需警觉性就越高。

国际上的数据也显示,每增加一个高风险因素,患乳腺癌的概率就会明显增加。说起来,这也启发我们主动识别生活中的这些风险,早点留个心眼。

⚠️

04 乳腺癌是怎么查出来的?

乳腺癌的检查,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大体流程包括:

  1.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触诊观察乳腺有无异常结节、皮肤凹陷或乳头异常。
  2. 影像学检查: 钼靶X线摄影(乳腺摄影)是常见筛查方法,配合超声检查可更详细观察肿块位置及性质。年轻女性乳腺致密,医生可能更偏向B超。
  3. 组织活检: 如果初步检查发现可疑结节,会进行穿刺取样,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特征,从而确定诊断。

有些患者,还需要进一步做免疫组化(检测激素受体及生长因子状态),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例如前面那位67岁女性,经过完整检查流程最终被确诊,并顺利安排了手术和化疗。这说明,规范的检查流程能大幅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后续治疗效果(Gradishar et al., 2022)。

05 乳腺癌有哪些治疗选择?

乳腺癌治疗讲究“量体裁衣”,不同分期和类型的乳腺癌,治疗方式有所不同。主要选择包括:

  • 手术: 早期乳腺癌很多都能手术切除,有时还会辅助清除腋下淋巴。
  • 放疗: 局部残留或复发风险较高时,常结合手术后做放射治疗。
  • 化疗: 适用于肿瘤进展快或有转移风险的患者,按方案分周期使用,帮助控制病情。
  • 靶向治疗: 针对部分分子标志物阳性的患者(比如HER-2阳性),可用特定药物精准阻断肿瘤生长。
  • 激素治疗: 对于激素受体阳性患者使用,帮助减少肿瘤复发。

比如文中那位患者,属于三阴性类型(ER-、PR-、HER-2 0),她的治疗方案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并结合静脉输液港等辅助措施。诊断分型不同,选择就不同。最新研究显示,规范治疗能够大幅提高早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有效率高达90%以上(Allemani et al., 2018)。

💪治疗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场团队合作——根据医生评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06 乳腺癌日常管理有什么好办法?

很多人关心乳腺癌患者出院后该怎么安排生活,怎样才能降低复发风险,提高身体恢复力。其实,日常管理和生活调整同样重要,不仅能帮助康复,还能给心态带来积极变化。

  • 定期复查: 每半年或一年按医嘱做随访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变化,避免小问题变大。
  • 营养均衡: 多选择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如柑橘、菠菜),增强身体抵抗力;多摄入优质蛋白来源(如鱼肉、豆制品),有助于组织修复。
  • 适度运动: 坚持每周两到三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瑜伽),对预防复发和改善心情都有帮助(McTiernan, 2019)。
  • 良好作息: 保证足够睡眠,适当午休,让身体有恢复的机会。
  • 心理疏导: 家人、朋友的理解和陪伴非常重要。遇到心理波动,可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日常营养推荐:

  • 西兰花 🥦 + 含有丰富的抗氧化成分,有助于乳腺细胞健康;建议每周摄入2-3次。
  • 鲑鱼 + 富含Omega-3脂肪酸,有益抗炎修复,建议每周1-2次。
  • 蓝莓 + 花青素高,有益调节免疫力,可加入早晨酸奶或燕麦里。

这些饮食选择,都有助于身体修复和维持健康,但最好的方法还是要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来调整。

事实上,乳腺癌的最大敌人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它的陌生和忽视。从日常的小细节(比如自查、饮食调整、定期体检)做起,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守护者。🌸

如果身边有疑问或发现异常,别自己扛着,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是最明智的选择。这一点,无论年龄、经历、遗传,都同样适用。

提前预防,规范检查,积极治疗,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正如本指南所说,不用害怕乳腺癌,了解它、面对它,就是最靠谱的保护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 Arnold, M., Morgan, E., Rumgay, H., Mafra, A., Singh, D., Laversanne, M., ... & Soerjomataram, I. (2022). Current and future burden of breast cancer: Global statistic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2(3), 209-219. https://doi.org/10.3322/caac.21754
  2. Gradishar, W. J., et al. (2022). Breast Cancer, Version 4.2022,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20(6), 691-722. https://doi.org/10.6004/jnccn.2022.0049
  3. Davies, H., Glodzik, D., Morganella, S., Yates, L. R., Staaf, J., Zou, X., ... & Nik-Zainal, S. (2017). HRDetect is a predictor of BRCA1 and BRCA2 deficiency based on mutational signatures. Nature Medicine, 23(4), 517-525. https://doi.org/10.1038/nm.4292
  4. Pizot, C., Boniol, M., Mullie, P., Koechlin, A., Boniol, S., Boyle, P., & Autier, P. (2016). Physical activity,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52, 138-154. https://doi.org/10.1016/j.ejca.2015.10.065
  5. Allemani, C., Matsuda, T., Di Carlo, V., Harewood, R., Matz, M., Nikšić, M., ... & Coleman, M. P. (2018). Global surveillance of trends in cancer survival 2000–14 (CONCORD-3): analysis of individual records for 37,513,025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one of 18 cancers from 322 population-based registries in 71 countries. The Lancet, 391(10125), 1023-1075.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7)33326-3
  6. McTiernan, A. (2019). Mechanisms linking physical activity with cancer. Nature Reviews Cancer, 19(5), 292-298. https://doi.org/10.1038/s41568-019-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