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肺癌:风险因素、症状与科学应对 🫁
01 什么是肺癌?
        走进身边的每个家庭,总能听到“最近谁身体不太好”,当说起肺癌,不少人会想到“抽烟太多”“空气不好”。其实,肺癌指的是肺部出现了异常增长的细胞,这些细胞逐渐形成不受控制、影响器官功能的肿瘤。
        在我国,肺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之首,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威胁尤为突出。可惜的是,很多患者等到症状明显才发现,治疗窗口就已经很小了。提早认识这样一类疾病,像及时打扫隐蔽角落的灰尘一样,能帮我们争取更多的应对时间。
      
肺是人体内部氧气与二氧化碳交换的“大工厂”,一旦这里闹矛盾,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的人,日常生活都会受到很大影响。从数据来看,中国2020年新发肺癌病例约为82万例(Sung et al., 2021)。
所以,早一点了解肺癌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健康的真正关心。
02 肺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 持续性咳嗽🗣️: 与偶尔的清嗓子不同,肺癌相关的咳嗽往反复或者迁延数周不愈。
 - 胸痛或呼吸急促: 某些患者会感觉胸口闷、疼痛,或者稍微运动就喘不上气。
 - 咯血或痰中带血: 偶尔出现少量血丝,有时症状还不太明显,但需要引起足够警觉。
 - 声音嘶哑、体重明显下降: 如果出现莫名其妙的声音变化、短期内体重直线下降,不妨观察下有没有呼吸系统的异常。
 
拿一位70多岁的男性朋友来说,刚开始只是觉得咳嗽加点胸痛,没特别在意。后来咳嗽一直好不了,去医院一查确诊为右肺鳞癌,还伴有骨转移。这个例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哪怕只是小毛病,也别总想着“拖一拖”。
早期肺癌有点像家里墙角的湿气,刚出现时很隐蔽,不仔细观察难发现,可是一旦明显了,处理起来就不是一把拖把能解决的。
03 肺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什么?
说到肺癌的根源,主要还是和下面几个方面有关——
- 吸烟:长期吸烟是肺癌最重要的风险因素,大约85%的肺癌患者都有吸烟史(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Smoking, U.S. Surgeon General Report, 2014)。香烟中的化学物质,会让肺部细胞遭受长期刺激,最终可能变异成为异常细胞。
 - 空气污染:除了自身习惯,生活环境也很关键。空气中的PM2.5、装修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长期接触厨房油烟,都和肺部健康息相关。数据显示,PM2.5每升高10μg/m³,肺癌风险可增加9%(Hamra et al., 2014)。
 - 职业暴露:比如矿工、建筑工人、长期接触石棉、铀等放射性物质,这些职业人群的肺癌风险也高于普通水平。
 - 遗传因素: 有肺癌家族史的人,其患病概率比普通人高上一倍左右(Amos et al., 1992)。
 - 年龄增长: 年龄越大,肺部细胞积累的损伤越多,对致癌因素的抵抗能力也越弱。
 
看到这里其实不用恐慌,大多数风险因素都是渐进作用,不是说“今天吸烟明天就会得癌”。日常生活里,有意识地规避这些风险就有积极意义了。
04 如何科学地诊断肺癌?
诊断肺癌的过程里,最常见的检查包括影像学和组织学两大类,每一步都是查找“异常信号”的工具。
- 影像学检查: 低剂量螺旋CT(LDCT)现在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比普通胸片更容易发现早期、隐匿的异常。
 - 支气管镜检查和组织活检: 用来直接取出肺部可疑组织,经过病理学分析,判断细胞的具体性质。
 - 基因和免疫标志物检测: 对于部分患者,还会检测EGFR、ALK、PDL1等信息,指导后续个体化治疗。
 
很多人听到“活检”会担心,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带来太大风险。最好的办法,是将这些手段和自己的实际需求结合,和医生沟通接受最合适的检查流程。
05 肺癌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 手术治疗: 适用于早期、局限性肺癌。医生会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决定切除范围。
 - 放疗和化疗: 对于中晚期或无法手术的患者,放射线和药物通过消灭肿瘤细胞,延缓病情发展。
 - 靶向和免疫治疗: 当前研究热点,针对特定分子的药物能抑制肿瘤生长,部分患者疗效显著,副作用较传统化疗更温和。
 
有位70多岁的男性患者,确诊晚期肺鳞癌且伴有多发骨转移,他没有选择化疗,而是接受了免疫治疗。连续几个周期后,影像检查显示肿瘤缩小,部分转移灶出现成骨性修复,虽然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但病情总体稳定。这个例子的启示是:即便到了中晚期,合理选择治疗方式依旧可能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和疗效。
挑选合适的治疗方案,和医生沟通最重要,不用一味“照搬别人经验”。
06 如何提升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 
            
              新鲜蔬菜(如西蓝花、胡萝卜):富含抗氧化物,帮助补充维生素,对免疫力有提升。
              
建议:每天至少两种新鲜蔬菜,煮、蒸、拌都可以。 - 
            
              深海鱼类(如三文鱼、带鱼): 富含优质蛋白和Omega-3脂肪酸,有助于抵抗炎症、修复损伤组织。
              
建议:每周2-3次即可,不必每天吃。 - 
            
              坚果(如核桃、杏仁): 含有健康脂肪和微量元素,为康复提供能量。
              
建议:每天一小把,避免过量。 
即使在治疗期间,温和的锻炼依然重要。像散步、缓慢地做伸展操,哪怕是每天十分钟,也有助于增强体力、舒缓情绪。
有研究发现,获得家人朋友支持和情绪疏导的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会更好(Grassi et al., 2017)。不要把压力都闷在心里,适当和医生、家人交流,是对自己最温柔的关照。
治疗中及康复期,建议每3-6个月按时复查,联合血液与影像检查,相当于为身体定期做“大扫除”,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07 日常预防怎么做更靠谱?
- 选择高纤维食物做主食: 杂粮饭、全麦面包等能改善肠道环境,为免疫提供支持,每餐搭配更合理。
 - 增加天然抗氧化来源: 加入番茄、蓝莓、橙子、南瓜等,这些水果蔬菜的天然色素成分可帮助降低氧化压力。
 -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 不熬夜、睡眠充足,对身体免疫系统有好处,有助于细胞自我修复。
 - 定期体检: 针对40岁以上、有吸烟史的人群,建议每1-2年做一次胸部CT。发现异常早处理,是最靠谱的预防手段。
 
如果发现久咳、莫名消瘦等异常或有家族肿瘤史,不妨主动与专业医疗机构联系,询问是否需要肺部筛查。
参考文献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Smoking—50 Years of Progress: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2014).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 Hamra, G. B., Guha, N., Cohen, A., Laden, F., Raaschou-Nielsen, O., Samet, J. M., ... & Straif, K. (2014). Outdoor 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 and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22(9), 906-911.
 - Amos, C. I., Wu, X., Broderick, P., Gorlov, I. P., Gu, J., Eisen, T., ... & Houlston, R. S. (1992). Genetic variations and lung cancer risk: A pathway-focused approach. Lancet Oncology, 13(7), 701-708.
 - Grassi, L., Caruso, R., Hamama-Raz, Y., Zabora, J., & Andersen, B. L. (2017). Psycho-oncology and psychotherapy in the care of lung cancer patients. Current Opinion in Supportive and Palliative Care, 11(4), 299-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