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简单明了的膀胱肿瘤科普指南

  • 51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简单明了的膀胱肿瘤科普指南封面图

简单明了的膀胱肿瘤科普指南

门诊中,不少中年或老年朋友会带着点疑惑来问:“最近上厕所和以前不太一样,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其实,身体的小变化往往藏着重要的信号。膀胱肿瘤就是这样一种很多人听说过、但弄不太明白的疾病。了解一点相关知识,生活里遇到类似状况也会更有底气。

01 膀胱肿瘤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膀胱肿瘤就是膀胱内壁细胞产生了异常增生,形成了“多余的东西”。🔬 绝大部分膀胱肿瘤起于膀胱表面的尿路上皮,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

良性肿瘤可能只是一小块增生,恶性就是大家常说的“膀胱癌”。膀胱是负责收集尿液的一个中空肌肉器官,如果里面出现异常细胞,不仅会影响尿液存储,也可能随着时间扩散到其他部位(Soukup et al., 2021)。

📌 要记得,大部分早期膀胱肿瘤并不会立刻“造反”,但察觉到异常及早处理,预后通常不错。

02 常见症状有哪些?🧐

  1. 无痛性血尿。对多数人来说,尿液突然变粉色、红色或棕色,常被形容为“肉眼可见血尿”。这时一般并不会感到疼痛。有时候只是偶尔一两次,就消失了,很容易被忽略。这正是膀胱肿瘤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提示信号之一(The Royal Marsden, 2023)。
  2. 尿频或夜尿增多。有的人发现自己上厕所次数比以前多了,甚至夜里起夜三四次,但没觉得特别难受。例如,曾有位61岁的男士,术后复查时主诉夜尿增多,每晚三到四次。这些变化虽然不剧烈,但也暗示膀胱有了“异动”。
  3. 排尿急迫、尿失禁或尿流变弱。短时间内突然来尿意,或者排尿无力,也应引起注意。不过,这些症状有时与前列腺疾病、尿路感染等混淆。

小提醒:如果发现尿液有异常颜色,或排尿有不舒服,别一味归咎是喝水太少,更别单纯以为老了就会这样。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及时咨询医生做详细检查。及时行动,更安心。

03 为什么会得膀胱肿瘤?🧬

说起来,膀胱肿瘤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有几类因素在悄悄增加风险:

  • 长期吸烟。卷烟、雪茄等烟草制品带来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尿液不断刺激膀胱壁。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高达50%以上的膀胱恶性肿瘤与吸烟相关(Burger et al., 2013)。
  • 特殊化学品暴露。染料、橡胶、皮革、印刷等行业接触的芳香胺类、苯胺等,容易被身体吸收,最后在尿液中浓缩,对膀胱内皮细胞产生“慢性折磨”。
  • 慢性尿路感染及结石。长期炎症或结石,让膀胱总处在反复修复的状态,也容易导致细胞突变。
  • 年龄因素。年纪越大,细胞出现问题的机会越多。例如,膀胱肿瘤多发于55岁以上人群(The Royal Marsden, 2023)。
  • 遗传和特殊基础疾病。某些家族遗传、免疫疾病或用药史,会让部分人风险偏高。

这些因素会让膀胱内壁细胞变得“不听话”,出现异常增生,甚至发生癌变。不过有风险不等于必然发病,了解机制后只有真正采取行动才更有意义。

04 检查怎么做?🔍

检查膀胱肿瘤,医生不靠猜。常用的诊断过程有以下几步:

  • 尿液分析。检测尿液中是否有血、或者特殊细胞。
  • 膀胱镜检查。利用细小软管直视膀胱内部,能直接找到病变区。临床上,像前面那位61岁的男士,出现血尿后,做膀胱镜果然发现肿块,后续病理确诊为“非浸润性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帮助判断病变范围以及周围组织有无牵连。
  • 活检/病理分析。取下疑似组织,镜下分析细胞类型,是判断良恶性的“金标准”。

检查的方法多样,具体要由专科医生结合实际情况决定。有症状就要及时评估,千万不要等。

05 膀胱肿瘤怎么治?🛠️

治疗膀胱肿瘤,方法可不少,主要分成下面几类(Mancini & Dason, 2020):

  • 手术切除:常见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是切掉肿瘤“祛除祸根”。如果肿瘤没侵入太深,保留膀胱功能的机会大大增加。
  • 化疗与免疫治疗:有时术后医生会建议膀胱内注射药物,防止复发,或针对更加顽固的癌细胞。
  • 个体化方案:方案选择需综合肿瘤分级、分期、患者身体状况。例如,61岁男士术后采用了药物辅助,同时动态复查,既减少痛苦、也方便日常生活。

总的来说,个体差异很大,医生会根据详细检查为每位患者设计方案。如果“修补”及时,大部分人恢复理想,也不影响生活自理。

06 怎么日常管理和预防?🌱

健康习惯是膀胱“守护神”。做好日常管理加上科学预防,能让风险大为减少(Crivelli et al., 2022)。

  • 多饮水 + 稀释尿液中的有害成分,保持尿路“畅通”。 建议每天分次饮用,不用硬撑,但也别总觉得“口渴再喝”。
  • 蔬菜水果 + 帮助补充抗氧化成分。 各种新鲜蔬菜、水果轮流吃,日常搭配很关键。
  • 优质蛋白 + 修复组织、增强体力。 选择豆制品、蛋、鱼、禽肉等为主。
  • 适度锻炼 + 维持免疫力和良好身体机能。 选择快步走、骑车、乒乓球等,都不错。
  • 定期体检 + 可以早发现、早处理。 特别是40岁以后和有高危职业、家族病史的人群。

有不适及时就医,症状不要拖延。选择正规医院的泌尿外科或综合门诊,医生才能综合评估并给予科学处理。

膀胱肿瘤不是遥远的疾病,可能就藏在生活里的小细节。其实,多一份了解,就能早一些发现苗头,也少走弯路。如果身边有人有类似的经历,不妨邀请他们看看这份科普。挺多道理都不难,重在愿意主动关注自己。今天的分享希望能帮你看明白些、安心一些。🙂

主要参考文献

  • Burger, M., Catto, J. W. F., Dalbagni, G., et al. (2013).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of urothelial bladder cancer. European Urology, 63(2), 234-241. PubMed
  • The Royal Marsden. (2023). Bladder cancer symptoms: early to late stage. The Royal Marsden NHS Foundation Trust
  • Mancini, V., & Dason, S. (2020). Management of 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 current standards and new approaches. Current Opinion in Urology, 30(5), 558-564. PubMed
  • Crivelli, J. J., Xylinas, E., Kluth, L. A., et al. (2022). Nutrition and bladder cancer risk: a review. Urologic Oncology, 40(1), 20-30. PubMed
  • Soukup, V., Čapoun, O., Cohen, D., et al. (2021). Risk Stratification Tools and Prognosis Prediction in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A Review. European Urology Focus, 7(5), 1095-1106.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