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应了解的麻醉科关键知识
有的人一听要做胃癌手术,心里最担忧的其实不是切胃本身,而是“麻醉会不会有危险”“麻醉后是不是会变傻”“万一醒不过来怎么办”。每次在诊室,总有家属反复追问这些问题。这种害怕很常见,其实麻醉就像是一次有经验医生陪伴的放松旅程,安全和舒适在现代医学里越来越有保障。但想要无忧,患者本人的配合也很关键,尤其是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几个细节。下面,我们用最实际的语言,聊每个胃癌患者和家人都该知道的6个麻醉科关键点。
01 胃癌手术前,麻醉如何影响术中安全与生活能力? 🩺
一说到“全麻”,不少人脑海中会浮现各种电影桥段,其实现在的麻醉更像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一把保护伞。举个例子,53岁的王先生(胃癌患者,身高170cm,体重70kg)顺利接受了腹腔镜胃肿物切除手术,从麻醉到苏醒全程都很平稳。
多数胃癌手术要用上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它不只是让你睡着,更是在操作期间精准控制呼吸、心跳、反应等,让医生可以专心做手术,不担心你因为疼痛或应激突然抽搐或者出现意外。除了防止痛苦,麻醉方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恢复速度。比如全麻联合镇痛,术后更容易早些下床,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实际数据也显示,术中麻醉管理越细致,术后并发症(比如意识混乱、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就越低[1]。
简单来说,现代麻醉让手术流程变得像有导航仪的远途旅行,不用担心突然偏航。对患者本身来说,提前主动了解、自身积极配合,比如术前不随便用药、不乱吃东西,都能提升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
02 术后反应识别与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
-
1. 呼吸不畅
正常麻醉苏醒后,偶尔可能会觉得喉咙干痒,呼吸稍有不适,这多半是插管的刺激引起,通常很快改善。但如果你术后胸闷、呼吸急促,明显比平时困难,要立刻呼叫医生,这可不是“小题大做”。
-
2. 持续、难忍的疼痛
局部肚子轻微胀痛、偶有刺痛感比较常见(尤其是麻醉刚退时),但要是绞痛持续超过几小时,甚至休息得再好还是无法缓解,就需要和医护沟通,很可能镇痛方案要调整。
-
3. 意识混乱、不能叫醒
有的人麻醉后会感到一时头晕、轻微反应慢,这种情况短时间内会恢复。但如果患者术后始终清醒不了或者昏睡叫不醒,这时候就要高度警觉,因为这属于异常反应。
-
4. 恶心呕吐、腹部持续鼓胀
偶尔术后会出现轻微恶心,通常一会儿就会缓解。如果持续呕吐,尤其肚子胀痛越来越明显,需要及时评估有无麻醉相关消化道麻痹。
一句话提醒——只有真正的不适别硬撑,哪怕是清晨或者夜里,一有明显症状就联系医护。别怕打扰,别等“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
03 手术中生命体征管理,麻醉科的关键角色? 👨⚕️
很多人误以为麻醉医生只在开刀前推点药,其实整个手术期间,麻醉团队是“指挥中心”。像53岁的男患者这样,术中维持SpO2(血氧饱和度)99-100%、体温36-37℃,背后少不了医生的密切调整。
麻醉医生实时监控心率、血压、呼吸、出血和尿量,像指挥交通一样,遇到指标异常迅速调整方案。尽管手术只有1小时40分钟,但麻醉医生负责让全身各项“警报器”都稳定运行,才能防止低血氧、心跳骤停等意外。研究发现,良好的监护管理可使重大并发症风险显著下降[2]。
现实中,病人处于深度睡眠时,是麻醉科团队守着这根“生命安全线”,比如术中苛刻地调整输液量(本例患者术中补液1200ml,出血30ml),就是保障循环平稳的典型措施。这些点滴努力,都让患者免于意外,安全醒来。
04 手术前麻醉检查流程及其重要性? 📝
手术前,麻醉科医生做的不是简单几句问诊,而是一场详细的“健康体检”——从既往病史、过敏史、用药、吸烟饮酒,到心电、凝血、肝肾功能检查,每个细节都不能漏。
检查环节顺序大致如下:
- 健康档案采集: 询问既往疾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尤其关注是否吸烟、饮酒习惯。
- 近期检查资料评估: 包括血常规、生化、心电图、胸片等,有助于了解肝肾功能、心肺状态以及感染风险。
- 特殊人群专项评估: 比如老人、肥胖者或有多种慢病的患者,麻醉方案会做特殊调整;女性还需排查怀孕风险。
- 体格检查: 检查牙齿松动、有无活动假牙,以及是否有呼吸道感染或上呼吸道异常(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这些前期流程一步不能省,正是为了精准设定麻醉用药和监护方案。如果对某项内容有疑问,大胆开口,主动和麻醉医生沟通可能的用药敏感或家族史问题,这会直接帮助提高你的麻醉安全性。
05 科学管理麻醉后的身体状况与康复 🌿
结束手术后,身体进入康复期,如何合理恢复和减少不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麻醉后的管理方式。术后早期,绝大多数患者刚醒时会“迷糊”,全身稍软,但只要镇痛和镇静方案合理,一般一段时间后就能慢恢复常态。
静脉镇痛泵已成为胃癌术后的“标配”,比如本案例中患者选用了布托啡诺镇痛,减少了很多疼痛相关的困扰。麻醉后24小时内,是术后并发症多发期,这时麻醉团队会进行床旁巡查,针对恶心、呕吐等反应,及时调整止吐用药(如溴米那普鲁卡因)。有人担心“全麻后变笨”,实际上,大部分轻度头晕都是短暂的,如果持续超过2天需要及时复查。
平时建议:
- 尽早尝试翻身、踝泵活动,减少血栓形成
- 手术后第一天清醒时,可逐步由水到流质饮食,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宜太快进食
- 家属陪护要提醒患者用力咳嗽时轻压住腹部,减少切口疼痛
恢复的每一步,都要跟麻醉师保持通畅交流,发现不适及时反馈,别靠自己硬撑。
06 与麻醉医生沟通,确保麻醉安全与术后管理💬
- 主动告知既往信息: 有过敏、“吃药就起疹子”或特殊病史一定要提前说,包括常年慢性服药很重要。
- 不遮掩生活习惯: 有抽烟、喝酒、夜间打呼噜(疑似睡眠呼吸暂停)的习惯,直接如实告诉医生。医生不是“挑毛病”,而是要根据实际风险调整方案。
- 搞清手术与麻醉方案: 不明白的专业术语直接问,“我的麻醉方式叫什么”“我要是紧张能不能有放松药物”,这些都是你应有的知情权。
- 术后随时反馈: 镇痛、睡眠、精神状态有任何变化,第一时间说出来。别担心不好意思,每个细节都会帮助医生判断下一步方案。
想要麻醉安全,和团队做朋友很重要。“配合”并不只是术中静躺好,更包含术前实话实说、术后及时反馈。只有双方都没有“信息盲点”,管理才会更到位,你的恢复自然更顺利。
07 术后恢复期,什么生活小招数对康复有帮助? 🍲
除了听医嘱按部就班地康复,饮食和作息的小调整同样关键。合理饮食可以帮助肠道功能恢复。以下是适合术后患者的日常推荐——
-
牛奶 + 优质蛋白 + 促进伤口修复
建议:每天喝250ml左右,有助于补充蛋白,促进组织愈合。 -
小米粥 + 养胃安神 + 易消化
建议:刚恢复进食阶段,主食以小米粥为主,既软糯、又温和。 -
深色蔬菜 + 含维生素C + 免疫力提升
建议:西兰花、菠菜等每天一小碗,可以切碎煮软,利于肠胃消化。 -
适量鱼肉 + 富含DHA、铁元素 + 体力恢复快
建议:建议手术结束24-48小时后、进食顺利时添些鱼肉,首选海鱼,清炖或清蒸。
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医生建议调整饮食,每一步都稳扎稳打,有助于更顺利康复。日常作息方面,也建议保证午休和夜间睡眠,避免熬夜和剧烈运动,让身体“慢养”,别急于求成。
最后,一句话小结:胃癌手术本身不可怕,做好麻醉科的功课、清楚术后怎么自查,积极和麻醉医生沟通,就是自身健康的第一道安全线。像王先生这样顺利完成手术、安全苏醒并恢复生活的人有很多。不需要过度焦虑,麻醉科团队是你最专业的伙伴。只要把该问的问清楚、身体的变化说出来,安心地走完术前、术中、术后的每一个环节,就是对健康最好的负责。
参考文献
- Sessler, D. I. (2008).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anesthetic management. Anesthesiology, 109(4), 532-540.
- Wax, D. B., & Porter, S. B. (2013).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An update. Anesthesia & Analgesia, 117(5), 991-1001.
- Weimann, A., Braga, M., Harsanyi, L., Laviano, A., Ljungqvist, O., Soeters, P., ... & ESPEN-Study Group. (2006). ESPEN Guidelines on Enteral Nutrition: Surgery including organ transplantation. Clinical Nutrition, 25(2), 224-244.
- Kehlet, H. (2013). Fast-track surgery—an update on physiological care principles to enhance recovery.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10(5), 10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