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肺癌的全面指南:认知、诊断与防治

  • 28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肺癌的全面指南:认知、诊断与防治封面图

肺癌的全面指南:认知、诊断与防治

01 什么是肺癌?基础认知要了解

生活中,关于健康的焦虑总会不时冒头。有人觉得偶尔咳嗽没什么,有人却早就开始警惕身体的小信号。肺癌,正是让不少人闻之色变的话题。其实,从全球数据来看,每年有接近200万人被诊断为肺癌,而且死亡率同样不低。
简单来说,肺癌就是肺部的异常细胞“不受控地增长”,慢形成肿瘤。这种肿瘤会逐步扰乱肺部的正常功能。如果说肺是一座“天然的加湿器”,一旦这个系统被肿瘤堵住,空气与氧气的交换就会变得艰难。

肺癌常见的类型有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型占到了80%以上,进展稍慢一些;小细胞型则进展很快,容易转移。各自的演变速度不同,但健康的威胁都很大。
这些知识,了解起来并不复杂。它们提醒我们,平时对身体的小毛病要多留点心思,尤其是“变化很大的时候”,早点求医能避免麻烦变大。

02 肺癌的典型症状,哪些情况要小心? 🔍

很多人认为肺癌总是一开始就有很明显的不适。但实际上,早期肺癌有时候悄无声息,甚至只是偶尔咳嗽,或是轻微的嗓子不舒服,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

  • 1. 持续咳嗽:当咳嗽的时间超过三周,没有因为感冒好转时,需要警觉。这种咳嗽往白天晚上都在,并且逐渐加重。
  • 2. 咳血或咳痰带血:有些人会在痰中发现血丝,哪怕量不多,都不应该掉以轻心。不是所有的咳血都代表肺癌,但这是一个“强警示”。
  • 3. 胸痛:有的人会感到胸部闷痛或隐作痛,有时候这痛会随深呼吸、咳嗽而加剧,不会很剧烈,却总是反复。
  • 4. 呼吸困难:本来能轻松爬楼梯,现在爬一层楼就喘得不行,这说明肺部“交通要道”可能哪里堵住了。
  • 5. 明显的体重下降:如果最近体重在没控制饮食的情况下快速下降,也要警觉。不少肺癌患者在确诊前都有体重减轻的经历。
【真实案例】

一位60岁的男士,最近反复出现胸痛和呼吸加重,体重在3个月内莫名减少。CT检查发现肺部肿块后确诊为小细胞型肺癌。

这个例子说明,症状一旦明显加重,务必要及时到医院做系统的检查,别总想着“再撑一撑”。

03 肺癌的高危因素,哪些习惯蓄积风险? 🚬

很多疾病都有遗传基因的影子,但肺癌除了先天,还明显和后天环境相关。下面这些因素,作用都不小:

  • 吸烟。长期吸烟是已知最主要的风险因素。无论烟的多少,肺部都在不断接触这里面数百种有害物质。即使不主动吸烟,二手烟也有影响。
  • 空气污染。比如长期生活在工业区,或城市空气粉尘、PM2.5高的环境。这些小颗粒能深入肺泡,刺激和损伤肺组织,为肿瘤生长提供“温床”。
  • 特殊职业暴露。经常在有石棉、煤烟等有毒物质的车间或工厂工作,也会让肺部长期经受伤害。比如建筑、化工等行业。
  • 家族史。肺癌发病与遗传也有些关系。如果家族中有多位患癌者,自己的风险也会略高。
  • 年龄增长。超过50岁,尤其是60岁以后,肺组织“自愈”能力下降,癌变概率增加。

研究数据显示,80%—90%的肺癌都和吸烟相关(Blot WJ et al., Smoking and Lung Cancer, 1980, Cancer Research)。但即便从不吸烟,环境因素、职业暴露、季节性空气污染、个人身体免疫力等也不可小觑。风险其实“潜伏”在身边,如果能了解原理,行动起来并不难。

04 肺癌诊断怎么做,哪些检查有帮助? 🩺

有人觉得身体不舒服,就不断用药拖着,其实专业检查很有必要。把“隐藏”的问题及时找出来,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那么,肺癌诊断都有哪些步骤?

  1. 影像学检查:最常用的是胸部CT和X光。CT可以看到很小的异常影像,比普通X光清楚得多。有必要时,医生可能建议做PET/CT,能发现身体里“很不起眼”的肿块和异常代谢区域。
  2. 组织学检查:有异常时,通常需要“切一小块”做活检。例如通过细针穿刺、支气管镜检查获取组织,显微镜下直接看细胞是不是癌变。
  3. 病理分型:确诊后再做分型判断,是非小细胞型还是小细胞型,涉及后续治疗方案。
  4. 全身转移评估:如需要,还会查肝脏、肾脏、骨骼、脑部等转移情况,判断癌症“扩散”到什么程度。

只要发现有“持续咳嗽、呼吸异常、体重不明原因下降”等明显改变时,尽快和医生沟通,遵循建议一步步查清楚。现在检查方案越来越精准,每一步都有它的意义,不要拖延,也不需要抗拒。

05 治疗方法有哪些?效果如何? 💊

确诊后,选择怎样的治疗,取决于分期、类型和个人体质。总体来看,治疗分几大类:

  • 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没有转移的患者。手术可以“局部清除”,不少早期患者手术后恢复不错。
    🔪
  • 放疗与化疗:放射治疗主要杀灭局部肿瘤细胞,化疗则通过注射或服药,打击全身的异常细胞。有些类型的肺癌,比如小细胞型,更依赖化疗。
  • 靶向与免疫治疗:新型药物可以精准锁定肿瘤分子,副作用比化疗小一点,部分患者能获得明显改善。免疫治疗则激活自身免疫系统“识别”与杀死癌细胞。
  • 综合支持治疗:包括止痛、补营养、保肝、升白药物等,帮助缓解治疗副作用、减轻身体不适。

统计资料表明,早期非小细胞型肺癌通过手术彻底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以上(Howington, J.A. et al., Treatment of Stage I and I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2015, Chest)。而中晚期患者如果积极配合治疗,部分人也能明显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体验】

不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遇到药物不耐受、副作用大等问题。比如前述60岁男患者化疗中对铂类药物耐受差,需要调整方案,加入免疫和支持药物。这个过程看似折腾,但正是个体化治疗的意义所在。

只要及时反应身体情况,和医生协商方案,治疗路上也没那么孤单。

06 日常生活中,怎么做能帮助预防肺癌? 🥦

肺癌虽然可怕,但很多环节是可以主动做些改变的。与其害怕,不如行动起来。预防肿瘤,饮食、锻炼、环境管理都是有用的“助手”。

  • 新鲜蔬果:丰富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帮助清除体内自由基。
    建议:每顿餐都安排深色蔬菜,例如西兰花、菠菜,水果如橙子、苹果,分散进每一天的饮食里。
  • 多喝水:水分有助于呼吸道保持湿润,稀释污染颗粒。
    建议:一天保证1500-2000ml饮水量,尽量选择白开水。
  • 适度运动:规律锻炼能增强免疫力,减少慢性疾病威胁。
    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快走、慢跑、瑜伽等,选择自己喜欢且能坚持的活动方式。
  • 定期体检:尤其是40岁以后,每年进行一次胸部低剂量CT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
    建议:有家族史或者长期生活在空气污染环境下的人,更应该注重定期检查。
  • 管理家庭和工作环境:换气通风、除尘、戴好口罩等,都能降低吸入有害颗粒的机会。
    建议:有条件时可考虑家用空气净化设备。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强调,优化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身体活动以及空气质量管理等复合措施,能分别降低10%—30%的发病概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2003)。

生活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变,但每一个小习惯的坚持,都会慢积累成健康的基础。遇到不适,早咨询医生,日常则把生活“安排得舒坦”,就是最实用的健康之道。

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 📚

  1. Blot, W. J., Fraumeni, J. F., & Stone, B. J. (1980). Smoking and Lung Cancer. Cancer Research, 40, 1-8.
  2. Howington, J. A., Blum, M. G., Chang, A. C., Balekian, A. A., & Murthy, S. C. (2015). Treatment of Stage I and I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Chest, 148(1), 239-263.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3).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916, 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