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细胞癌的科学认知与应对策略
有时候,一个小的口腔溃疡、皮肤上的不规则硬块,可能被我们当做普通小问题拖延了几个月。类似的情形,其实在门诊经常见到。大多数人从没听说过“鳞状细胞癌”,却又和它擦肩而过。鳞状细胞其实是皮肤和一些粘膜上的“守门员”,一旦出了问题,局部的变化很容易被忽略。今天,咱们就用通俗的方式,聊关于鳞状细胞癌的科学知识和切实可行的应对之道。
简单来说,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是一种起源于身体表层的异常细胞增生,属于恶性肿瘤,主要出现在皮肤、口腔、喉咙和气管这些鳞状细胞丰富的地方。在身体里,这些细胞本是作为“防护墙”帮我们阻挡外界刺激,一旦它们的生长和分裂失控,就可能发展成癌症。
现实中,鳞状细胞癌最爱“落脚”在两类地方:一类是经常暴露于阳光的裸皮,如面部、手背等;还有一类是易受慢性刺激或者感染的粘膜,比如口腔、喉部。早期可能只是皮肤上一块不太起眼的脱皮,或嗓子里难以解释的异物感。
鳞状细胞癌的表现因发生部位不同略有差异,但有些信号还是值得注意的:
- 皮肤病变:如果发现某块皮肤出现了硬结、边缘不规则的小肿块,渐扩大、出现脱皮、破溃并不愈合,这要小心。不是所有的溃疡都是口腔溃疡,尤其长时间不愈合时,更要提高警惕。
- 持续性疼痛与异物感:嗓子长期有异物感或咽部疼痛,偶尔还伴随吞咽时的不适,有的人最初还以为是慢性咽炎。如果症状持续超过两周,并且情况越来越重,应该尽快就医。
- 进食困难与味觉减退:肿瘤在口腔、咽喉等部位时,可能让人觉得吃饭没味道、吞咽变难。尤其是这些症状持续加重时,更不能等闲视之。
病例举例:有一位62岁的男性患者,最初只是咽部不适,几个月后出现咽痛加重和进食量减少,后诊断为下咽部鳞状细胞癌合并颈部淋巴转移。这说明,一些持续性的局部症状绝不能拖延。
探究鳞状细胞癌的“幕后推手”,其实与多种因素有关,这里可以梳理成三类:
- 环境与生活习惯:长期紫外线照射(如常年户外工作)让皮肤细胞暴露在损伤风险中,研究指出,紫外线B波可以直接导致皮肤DNA损伤,促发癌变(Bataille et al., "Risk factors for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2013)。
- 慢性刺激和病毒感染:口腔内反复的咬伤、长期不愈的慢性炎症、或感染HPV等病毒,都会刺激细胞不断修复、增殖。这种“超负荷工作”下的细胞更容易出错。
- 免疫系统减弱和遗传倾向:年纪增长、慢性病(如高血压)、服用免疫抑制药等都会弱化身体清除异常细胞的能力,使癌变风险上升(Karia et al.,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timated incidence and tumor-related dea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2", JAMA Dermatology, 2013)。
统计数据显示,鳞状细胞癌的发病年龄中位数在60岁左右,而且男性略高于女性(Lomas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worldwide incidence of nonmelanoma skin cancer", 2012)。这和某些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病例经常重合不是偶然。
发现可疑信号后,最好别猜测。医学上判断鳞状细胞癌,通常需要几个步骤:
-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会关心症状持续多久,病变有没有逐渐扩展,家族中有没有同类疾病等。
- 体格检查:通过视诊、触诊病变区域是否有溃疡、硬块、突起等。
- 活检与实验室检查:取一小块组织送检,显微镜下看是否有异常细胞分布,是确认诊断最准确的方法。
- 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主要评估癌症有没有向深层或淋巴扩散。这一步对后续治疗方案制定也非常关键。
血常规等辅助检查有时能发现“配套”的异常,比如部分患者会出现白细胞减少或轻度贫血,特别是在接受放化疗期间。
鳞状细胞癌其实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甚至治愈的。治疗方式主要取决于部位、分期、全身状况等:
- 手术切除:对于局限性病变,通常首选外科切除,将异常组织连同一圈健康组织一并移除,减少复发概率。
- 放疗与化疗:肿瘤较大、涉及重要结构时,可以做局部放疗;部分患者需要化疗,常见药物如含铂类、紫杉醇类。
- 免疫和靶向治疗:新近发展起来的治疗方式,尤其适合一些耐药或无法手术的晚期病例。
上述62岁男性患者,手术切除后又联合化疗和放疗,并接受对症支持,正是现代综合治疗的一个缩影。从数据来看,早期发现与系统化治疗可显著提升5年生存率(约75%-90%,依据部位和期别不同而变化)。
-
饮食方面:
- 胡萝卜(β-胡萝卜素有助维持上皮细胞健康),建议每周至少吃2-3次炒胡萝卜或生吃都可以。
- 西兰花(富含抗氧化物质,有助于降低细胞氧化损伤),蒸熟或者清炒,每次100克左右最合适。
- 柑橘类水果(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帮助增强免疫力),可以当做日常零食,但注意不过量。
- 晒太阳要适度:每天上午9-10点或下午4点以后短时间日晒有助合成维生素D,但不要长时间暴露于烈日下。
- 定期体检:40岁以后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皮肤和口腔检查。如果自己能发现皮肤上新出现的异常硬块、颜色变化及时就医,能基本杜绝大多数严重后果。
- 增强免疫力:适量运动、保证规律作息、保持好心情,都有好处。不可忽视人体的整体状态对疾病防控的影响。
- 有疑问及时就医:如果出现持续的局部不适(比如咽部异物感、皮肤结节不退、口腔非愈合性溃疡),建议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耳鼻喉科或皮肤科进行评估。
这些建议看似简单,却是维护健康的关键。最实用的办法,还是对自己的小变化保持一点警觉,日常生活里多留一份心。
从门诊经验可以看到,早发现、早处理的患者往恢复更快、生活质量也更高。健康其实不是高难度运动,而是一种日积月累的小习惯。
- Bataille, V., Winnett, A., & Taylor, S. (2013). Risk factors for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68(2): 239-251.
- Karia, P. S., Han, J., & Schmults, C. D. (2013).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timated incidence and tumor-related dea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2. JAMA Dermatology, 149(3): 242-249.
- Lomas, A., Leonardi-Bee, J., & Bath-Hextall, F. (2012). A systematic review of worldwide incidence of nonmelanoma skin cancer.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66(5): 1069-10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