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肝细胞癌:了解风险、识别症状与科学应对

  • 37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肝细胞癌:了解风险、识别症状与科学应对封面图

肝细胞癌:了解风险、识别症状与科学应对

01 肝细胞癌:这是一种怎样的病?

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年长的阿姨们闲聊起健康话题时,不经意间谈到了“肝癌”。有人疑惑,这到底是哪类疾病?其实,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就是肝脏最主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肝癌的绝大部分(Rhim et al., 2020)。

这些异常的肝细胞像“素描中突然乱入的笔迹”,扰乱了原本安静的肝脏世界。多数肝细胞癌起病时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很容易被忽略。如果放任不管,这些异常的细胞会慢慢扩散,影响到人体的消化、代谢甚至全身健康。

肝细胞癌的隐蔽性很强,但通过了解它的基本面貌,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警觉,不至于让这个“陌生的健康挑战”悄然发展成严重问题。

02 有哪些变化要特别关注?🧐

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数患者只是偶尔觉得疲惫,饭量比以前小了一点,这很容易被生活中的琐事掩盖。随着病程进展,原本轻微的状况就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 🥄 食欲下降、饭量减少:有的人刚开始只是饭点没胃口,慢慢地连喜欢的菜也吃不下。
  • 📉 不明原因体重减轻:持续几周甚至几月的体重掉秤,衣服开始变松,这时候一定要警觉。
  • 🌗 右上腹持续疼痛或不适:有些朋友感觉肝区(肋骨下方)有闷胀或者隐隐作痛,且疼痛慢慢加重。
  • 💛 皮肤和眼白发黄:出现黄疸后,说明肝功能有明显异常,需要尽快就医。
👩‍🦳 病例启示:比如有位64岁的女性,除了食欲不振、右上腹持续不适,还发现体重明显下降。后来确诊为肝细胞癌合并慢性乙肝。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持续的症状不能忽视,应及早检查。

这些信号看似普通,但如果持续几周没有改善,最好主动问医生。肝细胞癌早期往往“悄无声息”,一有持久变化就该引起注意。

03 为什么会发生肝细胞癌?

说起来,肝细胞癌的高危人群往往不是无缘无故地“被盯上”,而是和长期慢性肝脏损伤有关。医学研究也发现,以下几类情况风险比较突出(Yang et al., 2019):

  • 慢性乙肝、丙肝感染:长期病毒感染让肝细胞反复受损修复,逐渐产生异常。
  • 肝硬化:多种原因导致的肝脏纤维化,为癌变埋下种子。我国乙肝相关肝硬化尤其常见。
  • 酒精相关肝病:长期大量饮酒的人,肝脏就像一台长期“超负荷运转的机器”,容易受伤甚至发生癌变。
  • 暴露于肝脏有毒物质:如黄曲霉毒素(发霉花生、玉米等),这也是一些地区高发肝癌的元凶之一。
  • 肥胖与脂肪肝:肥胖人群易出现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发展也会增加肝癌几率。
  • 家族史和年龄: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患过肝癌,或年龄大于50岁,风险会更高。

综合来看,肝癌的“诱因列表”和日常生活习惯、身体基础状况紧密相连。早期管理慢性肝炎、保持健康体重、减少酗酒和避免发霉食品摄入,对降低风险有帮助。

关键数据: 全球每年超过80万新发肝细胞癌病例(Bray et al., 2018),而亚洲特别是中国地区,占全球发病例数一半以上。

04 肝细胞癌的诊断方式有哪些?🔬

说到确诊肝细胞癌,现代医学有了不少有力工具。经常有患者担心是不是检查流程很复杂,其实分三步就能搞清楚。

  • 影像学检查:彩超、CT、MRI等影像技术可以发现肝脏内的肿块。比如B超常规筛查,CT/MRI帮助确定肿瘤大小、位置和有无扩散(Forner et al., 2018)。
  • 血清学指标:血液检测甲胎蛋白 (AFP) 水平是常用的初筛方法,虽然并不是所有肝癌都会升高,但持续升高值得进一步检查。
  • 组织活检:医生有时会建议做细针穿刺或肝组织活检,获取小块肿瘤组织做病理确认。不过,如果影像和血液检查特点非常典型,有时候可以不做活检直接据此诊断。

临床实践中,上述方法组合使用可以缩短诊断时间,帮助患者及家属快点明确病情、开始下一步决策。

05 肝细胞癌怎么治?🤝

听到肝癌两个字,确实让人不安。不过,现代医学带来了许多治疗选择。简单列举几大方法,帮助大家心里有数——和医生商量时能更主动(Sung et al., 2021)。

  • 外科手术:适合早期、局限性病灶,可以根据肿瘤大小、位置进行部分肝切除或肝移植。对手术“门槛”有一定要求,需兼顾肝功能状况。
  • 局部治疗:比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通过“高温或特定技术把肿瘤点掉”;适合某些不宜手术的患者。
  • 放射治疗:现代精准放疗技术可以針对局部甚至骨转移等特殊情况缓解症状。
  • 系统药物治疗:靶向药和免疫治疗药物(如索拉非尼、PD-1抑制剂等)为中晚期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 抗病毒及护肝治疗:对病毒性肝炎患者,持续抗病毒治疗可以帮助稳定病情、保护剩余肝组织。

具体怎么选,需要结合肿瘤分期、肝功能、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量体裁衣”。治疗过程中,家属的支持和及时沟通也特别重要。

06 如何科学预防和日常管理?🌱

健康管理不是“等问题出现才亡羊补牢”的事,而是日常一点点的积累。说到预防肝细胞癌,这里有几条值得采纳的建议,专注于增强肝健康与检查——

  • 🥦 深色绿叶蔬菜+富含叶酸、抗氧化剂,对肝脏有修护作用(Liu et al., 2019)+餐餐搭配些菠菜、西兰花等
  • 🐟 优质蛋白+帮助肝功能修复、维持营养+可选择鱼肉、鸡蛋、牛奶等,控制每餐量不贪多
  • 🌰 坚果类+含天然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对抗氧化有益+每日抓一小把作为零食即可,无需多吃
  • 🌾 全谷物粗粮+富含膳食纤维,有助消化和肠道健康+主食中可灵活搭配燕麦、糙米

定期筛查:对于50岁以上、有慢性乙肝、肝硬化、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每6-12个月做肝脏B超和甲胎蛋白检查,可以早发现潜在问题。

日常管理:保持适度运动、保证作息规律,避免熬夜、情绪波动大,不仅有益于肝脏健康,整体生活质量也能改善。

需要就医的情况:一旦发现持续性右上腹疼痛、皮肤眼白发黄等症状,或者体重短期下降,建议尽早去正规医院就诊、进一步评估,不要耽搁。

最后总结

生活中,肝细胞癌就像一位“沉默的陌生客”,很少打扰,却有可能带来不小的影响。通过关注日常的变化、养成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并定期筛查,就能大幅降低肝癌带来的风险。无论有没有相关基础疾病,把握主动权都不会晚。
“健康这件事,没有人能替你坚持。”
想想亲人和未来,今天的努力,都会回报在明天更好的自己身上。

参考文献

  1.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Siegel, R. L., Torre, L. A., & Jemal, A. (2018).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6), 394-424.
  2. Forner, A., Reig, M., & Bruix, J. (2018).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Lancet, 391(10127), 1301-1314.
  3. Liu, J., Huang, Y., Yan, Y., Chen, S., Hu, M., & Wang, Y. (2019). Intake of cruciferous vegetables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isk of liver cancer: A meta‐analysis. Liver International, 39(2), 271–282.
  4. Rhim, H., Lim, H. K., & Kim, Y. S. (2020). Current status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6(51), 7895-7909.
  5.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6. Yang, J. D., Hainaut, P., Gores, G. J., Amadou, A., Plymoth, A., & Roberts, L. R. (2019). A global view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ends, risk,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6(10), 58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