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乳腺癌:识别、症状、病因及科学应对

  • 10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乳腺癌:识别、症状、病因及科学应对封面图

了解乳腺癌:识别、症状、病因及科学应对

01 乳腺癌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身边有人刚刚聊到“体检发现了乳腺结节”,其实这并不少见。乳腺癌已经成为女性关注度很高的健康问题——生活中听到相关消息的频率也在增加。很多人一听到“癌”字就着急,但其实,了解它的发展过程,会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

简单来说,乳腺癌就是乳腺里的某些细胞不再乖乖地分裂,而是开始“自作主张”地无限增生,最后形成肿块。这种肿块如果拍着胸脯宣称“我无害”,其实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某些情况下它可能变得侵袭性强,甚至向身体其他部位扩散。

02 乳腺癌常见的警示信号

最早期的时候,乳腺癌往往没有什么特别的“招呼”,也就是没有明显不适——这就需要我们多点细心。

  • 1. 乳房里摸到肿块:大多数时候不疼,有点像平常摸到的小结节,多数边界并不分明。
  • 2. 乳头外观变化:有的人可能会突然发现,乳头向内凹陷或者变形,有时甚至伴有溢液(尤其是血性分泌),这个要小心。
  • 3. 皮肤变化:皮肤出现凹陷、橘皮样纹路(像橘子表皮那样的小坑洼)或者变红,这些信号不要忽视。
  • 4. 乳房对称性改变:突然发现一侧乳房变大、变小,形状和对侧不那么一致了,也要引起警觉。
📋 案例简述:一位年过六旬的女士,在自己洗澡时摸到右侧乳房有硬块,4周后并无消退,院方检查后确诊为早期乳腺癌。这个例子其实算是及时发现的典型,肿块持续存在一定要就医确认。
发现这些变化,哪怕不痛,也建议尽快找专业医生评估。

03 为什么会得乳腺癌?风险因素有哪些

身边不少人会问:“乳腺癌到底有没有什么征兆,能不能防住?”其实,风险因素不少,但有些很难掌控,比如年龄和家族遗传。

  • 1. 年龄增长:乳腺癌喜欢“找麻烦”的人群,以中老年女性居多,尤其是绝经后的年份,风险会随年纪不断攀升(Porter, 2019)。
  • 2. 基因影响:BRCA1和BRCA2等基因突变,是乳腺癌的“加速器”。有家族史,尤其是一二级亲属有病史的,风险比普通人高数倍(Mavaddat et al., 2019)。
  • 3. 激素波动:雌激素暴露时间越长,比如初潮早、绝经晚、从未生育或首次生子较晚等,都会让乳腺细胞长期受到刺激。
  • 4. 个体慢性炎症和其他健康疾病:长期肥胖、2型糖尿病、缺乏运动也容易“纵容”慢性炎症,为异常细胞生长创设沃土。
  • 5. 部分环境和生活因素:过度饮酒、频繁接触放射线也是风险来源。

2022年,全球新增乳腺癌超230万例,是成年女性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这些风险因素多数无法完全规避,但能帮我们掌握主动权,更及时地关注自身健康变化。

04 乳腺癌怎么查出来?关键诊断手段

  • 临床检查:由专业医生触诊乳房、腋下淋巴区。如果摸到结节、不规则肿块或者可疑腺体,下一步就需要进一步评估。
  • 乳腺影像检查:常用的有钼靶X线(乳腺钼靶)和乳腺超声。两者像是“筛网”,能提前抓出可疑的小病灶(Tabár et al., 2011)。
  • 组织活检:采集部分肿块组织,显微镜下“看个清楚”。只有明确细胞特征和分级,才能判断良恶性,为治疗方案提供信息。
  • 相关检查:肿瘤标记物(如ER、PR、HER2等)检测也很关键,会直接影响用药方案选择。

临床发现有肿块或影像学异常,建议尽快做进一步检查。定期体检和自我摸查,能帮我们争取更多早期发现的机会。

05 治疗乳腺癌:有哪些主流选择?

乳腺癌不是简单“一刀切”,治疗方案要为每个人“量身定做”。常见的治疗环节包括:

  • 手术治疗:早期患者大多首选手术。既有保乳手术,也有乳房全切术,具体方式看肿瘤大小、分期及个体需求。
  • 化疗:对肿瘤细胞分裂旺盛的类型,有辅助杀伤作用。像紫杉类等药物,就是较为常用的一类。
  • 放疗:术后可杀灭残留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特别适合局部淋巴结有问题的患者。
  • 内分泌治疗: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口服或注射抗雌激素药物,能阻断肿瘤生长动力(Burstein et al., 2019)。
  • 靶向治疗:HER2阳性患者可用靶向生物制剂,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 综合多学科治疗:营养支持、康复和心理辅导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
👩‍⚕️ 真实经历:一位老年女性患者切除乳腺肿瘤后,接受了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中途因腹泻等不适住院调整,最后治疗过程平稳顺利,切口恢复良好,说明多学科协作是非常关键的。

每个人用药和手术方式都不完全相同,建议听从专科医生建议,别轻信“万能方法”或“替代疗法”。

06 乳腺癌预防与自我管理建议

虽然风险不全能控制,但日常有不少简单方法,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概率。

  • 🚶‍♀️ 规律运动 + 提高免疫力 + 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散步等。
  • 🥗 多样化饮食 + 维持健康体重 + 建议:主食荤素搭配,保证日常营养,适量新鲜蔬果、全谷物和豆类。
  • 😴 规律作息 + 调整内分泌 + 建议:保证夜间优质睡眠,有利于激素水平平稳。
  • 👐 定期乳房自检 + 早发现异常 + 建议:每月一次自我摸查,建议在经期结束后3-5天为宜。
  • 🏥 定期专业体检 + 发现早期问题 + 建议:40岁以后每1-2年做一次专业乳腺检查,家族史阳性者可酌情提前。
  • 💬 关注心理健康 + 缓解压力 + 建议:适当倾诉压力、纾解焦虑,对身体恢复同样重要。
只讲吃什么有益:如每日食用少量坚果,多摄入蔬菜、豆类,每周适量鱼肉,对身体恢复有帮助。

有家族高风险、或有早期异常的,建议遵循医生建议,选择正规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按时复查。

主要文献与参考资料

  • Burstein, H. J., Lacchetti, C., Anderson, H., et al. (2019). 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for women with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 ASC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cused updat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7(5), 423-438.
  • Porter, P. (2019). "Global trends in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The Oncologist, 14(6), 465–473.
  • Mavaddat, N., Antoniou, A. C., Easton, D. F., et al. (2019).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breast cancer". Oncogene, 29(5), 647-660.
  • Tabár, L., Vitak, B., Chen, H. T., et al. (2011). Swedish two-county trial: impact of mammographic screening on breast cancer mortality during 3 decades. Radiology, 260(3), 658–66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Breast cancer: Key facts and statistics." WHO Official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