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了解失眠及其解决方案
01 失眠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没有这样的时候: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脑子像打开了开关,关也关不掉;或者夜里总醒,明明困得不行,却怎么也续不上前面的梦。这并不是小题大做。
简单来说,失眠不是指今晚偶尔睡不好,而是连续多天都难以入睡,或者醒得太早、夜里频繁醒来,这些现象影响到白天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睡不好的滋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体会过,不过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让人越来越难集中注意力,白天总是觉得累,还影响心情。长时间的睡眠问题还可能增加高血压、焦虑等疾病的风险(Roth, T., 2007)。
失眠并不仅限于上岁数的人。其实,随着压力变大、节奏加快,不少年纪的人也会遭遇睡眠困扰。所以,别把睡不好当成小毛病,拖下去可能会越演越烈。
02 怎么判断“只是偶尔睡不好”,还是得了失眠?
- 入睡困难 ⏰:躺在床上很久都睡不着,通常超30分钟。
- 夜里醒多次 🔁:半夜总醒,不容易再睡着。
- 晨醒过早 🌅:天还没大亮就醒,然后怎么也睡不回去。
- 日间疲劳 💤:白天很累,注意力下降,做事容易出错。
- 连着三周有问题 📆:上述情况,一周至少三次,持续三周以上。
简单来讲,偶尔一两天睡不好,不算失眠。如果这些困扰持续时间长,还影响了白天的精神和效率,最好尽快找专业医生聊聊。
有位68岁的男士,平时体质不错,但是半年来总是深夜难以入睡,白天很疲惫。按照医生建议,用了处方中成药,配合调整作息,睡眠情况才慢慢好起来。
这说明,持续性的睡眠障碍不只是凑合一下就能解决的,及时求助比自己硬撑好得多。
03 为什么会出现失眠?
说起来,失眠的原因有点像“一团乱麻”——不是单一因素在作怪,而是身体和心理因素交织。
- 情绪压力:焦虑、烦恼或心情不好,经常让人夜里停不下思考。
- 生活习惯:总拿手机刷到很晚、作息不规律,都会干扰生物钟。
- 环境因素:噪音大、灯光亮、房间闷热,都会让人睡得不踏实。
- 年龄变化:年纪大的人容易早醒、浅睡(Foley, D. J. et al., 1995)。
- 慢性疾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慢性疼痛,时常打断正常睡眠。
- 药物影响:部分降压药、激素、抗抑郁药有可能影响睡眠。
研究发现,近30%的成年人在一年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失眠(Bjorvatn, B. et al., 2018)。大多数人都不是某一个坏习惯导致的,而是生活里的各种“烟火气”合在一起拉低了睡眠质量。
这提醒我们,对于经常睡不好的人来说,找准自身的原因,比一味吃安眠药更为关键。
04 检查失眠,医生会怎么做?
很多人担心一提失眠,医生就会让做一堆复杂检查,其实大部分时候不需要。
科学诊断失眠主要是靠详细交流和几项简便工具来完成:
- 睡眠史问诊:医生会仔细询问你的作息规律、入睡时间、夜醒的频率、有无早醒、白天的精神状况等,了解全貌。
- 睡眠自评量表:有些医院会提供简短问卷,比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等,帮助量化问题严重程度。
- 睡眠监测(必要时):少数情况下需要住院做“多导睡眠监测”(PSG),通常用在医生怀疑有别的睡眠障碍,例如睡眠呼吸暂停时才需要。
不过,大部分单纯失眠的朋友,问诊和量表基本就够了,不用担心受罪。
建议如果连续三周以上睡不好,而且影响工作生活,就可以考虑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系统评估。早一步干预,总比等到症状严重再“补救”要轻松。
05 失眠的治疗方式都有哪些?
说到治疗,可能不少人第一个想到“安眠药”。其实,现代医学已经认可多种有效方式,不同的人适合不同方法。
这是一种引导你逐步调整不健康睡眠观念和习惯的“谈话疗法”。
研究表明,这种方式对于慢性失眠的疗效持久,副作用最小(Trauer J. M., 2015)。
典型干预包括作息规律训练、放松训练和压力管理。
部分情况下,医生会针对性短期使用药物,帮助打破恶性循环。像常见的苯二氮卓类及部分非苯二氮卓药物,以及中成药(例如褪黑素片、养心安神胶囊等),都需医嘱下使用,不能自行乱吃。
针灸、音乐疗法、心理辅导等也可以辅助改善睡眠,尤其是对于压力大的人群有一定帮助(Li et al., 2018)。
最好的办法是,根据自身情况,和正规医生一起制定个体化的方案。如果发现某种药用久了效果差,或副作用明显,一定要及时回诊。
强调一下:治疗失眠不是追求“一夜见效”,而是耐心调整,让好觉慢慢找回来。
06 怎么做才能睡得踏实?——实际可行的自我管理建议
- 保持规律的作息:无论平日还是周末,都尽量在同一时间起床和睡觉,帮助身体逐渐形成自然睡意。
- 减少睡前用电子产品时间:睡前两小时少看手机、电脑、电视(它们发出的蓝光会扰乱褪黑素分泌,让大脑更清醒)。
- 创造舒适环境:卧室保持适宜温度,避免杂音、强光。被褥枕头选择舒适,卧室只用来睡觉或亲密活动,不在床上办公、吃东西。
- 白天适度运动:每天有轻度活动,如散步、慢跑,有利于晚上入睡。不过别在临睡前剧烈运动。
- 睡前放松:可以试试热水泡脚、冥想、深呼吸,缓解疲劳和心情紧绷。
- 适量摄入有助睡眠的食物:燕麦、牛奶、核桃,这类食材含有有益睡眠的营养物质。可以晚餐适量安排。
- 定期记录睡眠:保持“睡眠日记”,简短记录入睡、醒来时间及精神状态,帮自己和医生一起分析问题。
如果尝试上述调整后仍然无法改善睡眠状态,或是出现情绪低落、白天严重嗜睡等情况,那就要及时找正规医院的神经内科或精神心理专科就诊。
大部分时候,不必一味追求“完美睡眠”。能自然睡着、第二天精神不错,就是很好的信号。别放大偶尔一两次的睡不着,更不用为此焦虑。
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简单的坚持,比什么秘籍都有效。
参考文献
- Roth, T. (2007). Insomnia: Definition, Prevalence, Etiology,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3(5), S7-S10.
- Foley, D. J., Monjan, A. A., Brown, S. L., Simonsick, E. M., Wallace, R. B., & Blazer, D. G. (1995). Sleep complaints among elderly persons: An epidemiologic study of three communities. Sleep, 18(6), 425-432.
- Bjorvatn, B., Jernelöv, S., Pallesen, S., et al. (2018). Insomnia—a heterogenic disorder often comorbid with psychological and somatic disorders and symptom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2255.
- Trauer, J. M., Qian, M. Y., Doyle, J. S., Rajaratnam, S. M. W., & Cunnington, D. (2015).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chronic insom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3(3), 191-204.
- Li, S., Yan, Y., Chen, M., et al. (2018). Acupuncture for insom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97(45), e13346.
-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2023). Managing Insomnia. https://www.mskcc.org/cancer-care/patient-education/managing-insom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