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胃癌诊治过程中麻醉科的重要作用

  • 31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胃癌诊治过程中麻醉科的重要作用封面图


胃癌诊治过程中麻醉科的重要作用
 
在胃癌的综合诊治体系中,麻醉科并非仅承担“让患者术中无痛”的单一职能,而是贯穿术前评估、术中保障、术后康复全流程的关键医疗团队,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手术安全性、患者预后及康复效率,是胃癌诊疗成功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撑力量。
 
一、术前评估:筑牢胃癌手术的“安全防线”
 
胃癌患者多为中老年群体,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且肿瘤本身可能导致贫血、营养不良、肝肾功能异常等问题,这些因素均会增加手术与麻醉风险。麻醉科的术前评估,本质是为患者“量身定制安全预案”,从源头上规避潜在风险。
 
麻醉科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全面掌握患者身体状况:一方面评估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如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是否稳定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是否控制在8mmol/L以内,冠心病患者近期是否有胸闷、心绞痛发作史,以此判断患者心肺功能能否耐受手术创伤与麻醉药物代谢负荷;另一方面评估肿瘤相关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排查贫血对循环功能的影响)、白蛋白水平(判断营养状态,低蛋白会增加术后感染与伤口愈合不良风险)、肝肾功能(指导麻醉药物选择,避免药物蓄积中毒)。
 
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高危因素,麻醉科会联合外科、心内科、呼吸科等科室制定干预方案:如为贫血患者术前输注红细胞,为低蛋白患者补充白蛋白,为心肺功能较差者进行术前呼吸功能锻炼或调整基础疾病用药。同时,麻醉科医生会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麻醉风险及术前注意事项(如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停用抗凝药的时间),缓解患者焦虑情绪,确保患者以最佳身体状态迎接手术。
 
二、术中保障:守护胃癌手术的“生命中枢”
 
胃癌手术(尤其是胃癌根治术)具有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通常2-4小时,复杂病例可达6小时以上)、创伤大、出血风险高的特点,术中需频繁牵拉胃肠道、清扫淋巴结,易引发循环剧烈波动、呼吸抑制等危急情况。麻醉科在术中的核心职责,是通过精准调控与严密监测,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为外科医生创造良好手术条件。
 
在麻醉实施环节,麻醉科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体重、基础疾病及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与给药方式:例如对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选用代谢快、副作用小的短效麻醉药物(如丙泊酚、瑞芬太尼),并通过静脉输注或气管插管吸入的方式,确保患者术中无意识、无疼痛、肌肉松弛。同时,通过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精准控制呼吸参数(如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避免术中缺氧导致脑损伤。
 
术中监测是麻醉科的“核心工作”:除常规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外,还会根据患者情况开展有创监测,如动脉穿刺监测动脉血压(实时反映循环功能,便于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中心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输注量,避免补液过多导致心衰或补液不足引发低血压);对复杂手术患者,还会监测血糖(预防术中低血糖或高血糖)、体温(避免低体温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与免疫力下降)、血气分析(及时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与电解质异常)。
 
面对术中突发状况,麻醉科医生需迅速反应:如手术中出现大出血(胃癌根治术出血量可达500-1000ml),需立即启动输血预案,输注红细胞、血浆,同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稳定;若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颤),需及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若因手术牵拉导致迷走神经兴奋引发血压骤降、心率减慢,需立即注射阿托品、麻黄碱纠正。这些及时有效的干预,是保障患者术中生命安全的关键。
 
此外,麻醉科还需配合外科医生优化手术条件:通过调整肌肉松弛药物剂量,确保患者腹壁肌肉充分松弛,便于外科医生操作;通过控制胃肠道蠕动(如使用抗胆碱药物),减少术中胃肠道内容物反流风险,同时避免胃肠道蠕动影响手术视野,为淋巴结清扫、肿瘤切除等精准操作提供支持。
 
三、术后康复:加速胃癌患者的“恢复进程”
 
胃癌手术后,患者常面临疼痛、恶心呕吐、呼吸功能受限、感染等问题,这些不仅影响患者舒适度,还可能延缓康复,增加并发症风险。麻醉科的术后管理,核心是通过镇痛、预防并发症,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术后疼痛管理是麻醉科的重要工作。胃癌术后疼痛(尤其是开腹手术)较为剧烈,若未有效控制,会导致患者不敢深呼吸、咳嗽,易引发肺部感染、肺不张;同时疼痛会刺激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负担,还可能影响睡眠与食欲,延缓伤口愈合。麻醉科会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制定个体化镇痛方案:对疼痛较轻者,给予口服非甾体类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中重度疼痛者,采用患者自控镇痛(PCA),即通过静脉或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患者可根据自身疼痛情况自行按压按钮追加镇痛药物(如芬太尼、舒芬太尼),既保证镇痛效果,又避免药物过量。同时,麻醉科医生会定期随访患者,评估镇痛效果,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控制在3分以下(VAS疼痛评分标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
 
术后苏醒管理同样关键。手术结束后,患者需在麻醉恢复室(PACU)接受密切监测,麻醉科医生会逐步停用麻醉药物,待患者意识清醒、呼吸功能恢复(能自主呼吸、血氧饱和度稳定)、循环功能正常后,再将患者送回普通病房或重症监护室(ICU)。在此过程中,需警惕麻醉药物残留引发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如出现呼吸抑制,需立即给予呼吸支持;如出现恶心呕吐,需使用止吐药物(如昂丹司琼),避免呕吐物误吸引发吸入性肺炎。
 
此外,麻醉科还会参与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如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减少肺部并发症;对术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提醒护理团队关注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麻醉药物可能暂时影响凝血功能,增加血栓风险);若患者术后出现肝肾功能异常,需协助调整药物方案,避免药物进一步损伤脏器。
 
四、特殊场景:为复杂胃癌诊疗提供“定制化支持”
 
对于晚期胃癌、老年体弱或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特殊患者,麻醉科的作用更为关键。例如,对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的晚期胃癌患者,若需进行姑息性手术(如胃空肠吻合术,解决消化道梗阻),麻醉科需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对机体影响最小的麻醉方式,缩短麻醉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对接受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患者,麻醉科需精准控制气腹压力(腹腔镜手术需向腹腔内充入二氧化碳),避免气腹压力过高导致膈肌上抬、呼吸受限,同时监测二氧化碳分压,预防高碳酸血症。
 
总之,在胃癌诊治过程中,麻醉科是贯穿全流程的“安全守护者”与“康复推动者”。从术前评估规避风险,到术中保障生命安全,再到术后加速康复,麻醉科的每一项工作都直接影响患者的诊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其重要性不亚于外科手术本身,是胃癌综合诊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