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肝恶性肿瘤:你该了解的健康知识

  • 24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肝恶性肿瘤:你该了解的健康知识封面图

肝恶性肿瘤:你该了解的健康知识

01 走进手术室:麻醉管理的那些事🛏️

每到医院的大手术,家属和朋友最担心的往往是“麻醉会安全吗?”说起来,躺上手术台的那一刻,人们交出了对身体的控制,这种信任带来不安其实很常见。肝恶性肿瘤的手术更是如此,因为手术时间长,涉及的风险多。麻醉师就像是手术路上的引路人,他们关注的不只是让你睡过去,更要让你平稳、安全地“醒”过来。

麻醉方式很多,肝肿瘤手术绝大多数采用全身麻醉(全身镇静和镇痛),这可以让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无痛,也不会有手术记忆。全麻下,医生会通过呼吸机来帮助你呼吸,麻醉师就在一旁随时调整麻醉药物用量。麻醉团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功能以及既往疾病制定最合适的药物组合。

肝脏是体内“解毒工厂”,肝功能如果本身就不太好,麻醉方案都要相应调整,避免加重肝的负担。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保护患者,减少并发症。其实,手术麻醉本身就像维修身体大型机器的“断电保护”,既让手术顺利,也守护了生命安全。

别忽视,术前你所有的用药史和过敏史都格外重要,哪怕只是曾经用过的镇痛药物,也都建议记录清楚并主动告知医生。这样,麻醉医生才能更从容地制定整个麻醉计划。

02 术中生命体征监测:守夜人的工作🔬

“全麻期间,医生怎么保证我心跳正常?会不会突然有危险?”许多患者术前会问这样的话题。其实,进入手术室那一刻,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会持续被专业设备实时监测。每一次数值变化,都牵动着整个医疗团队的神经。

以一位66岁男性肝恶性肿瘤患者为例,他身高170cm、体重86kg、此前无明确过敏史。术前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治疗曾用镇痛药物注射。手术中,麻醉医生通过连接的监护仪,实时观测心电、呼吸和血压波形,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调整药物和处理。

这样精准的监测,就像汽车仪表盘上的指示灯。如果出现异常,比如心率突然减慢或血压下降,医生会根据原因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通常有备无患。现代麻醉和手术安全措施已经极大提升,绝大部分手术期间,并发症都能及时被发现和控制。

术中监测的“守夜人”职责,其实就是将风险降到最低。对病人和家属来说,了解这个过程,有助于消除对手术安全的疑虑。

03 紧急情况处置:意外中的准备🚨

肝肿瘤手术是个大工程,偶尔也会在术中出现突发事件。比如大出血、心律失常,甚至极少数情况下需要抢救。面对这些“插曲”,团队都会提前做足准备。

简单来讲,术前医生会评估每一位患者的基础疾病、肝功能和可能的失血量,术中配置应急血液和快速输液工具。麻醉设备旁还会有药箱,包里备着急救药品,复苏设备(比如除颤仪)也放在触手可及的位置。不夸张地说,肝恶性肿瘤手术的麻醉团队,是全院神经最紧绷的一群人。

不过,出现术中突发状况的概率很低,一旦发生,医生会按照预案迅速处理,例如进行心脏按压、用血管活性药物或气道管理等救治措施。对于普通人来说,理解“急救复苏”这些词太遥远,但其实只要院方流程规范,患者无需过度焦虑。如果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或糖尿病,术前也务必详细告知医生,这点很关键。

总的来说,任何突发情况,医生团队早已做好充分准备。患者需要做的,就是放松心情,信任专业力量。

04 理解麻醉流程:流程清晰,风险可控🏥

“麻醉具体会怎么操作?会有什么风险?”有些人对麻醉充满好奇,却也不免担心。麻醉流程其实包括:术前评估、药物选择和麻醉方式确定,每一步都环环相扣。

  1. 术前评估: 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尤其关注肝功能、过往疾病史、最近用药情况、过敏史等。如果检查结果显示肝功能较差,麻醉用药就会相应微调以减轻身体压力。评估期间还会进行身体各项常规检查,例如心电图、肝脏功能、凝血功能等,只有达到标准的情况下,手术和麻醉才会进行。
  2. 麻醉药物选择: 常规使用的麻醉药需要肝脏分解,所以肝脏负担能力直接影响用药安全。有肝肿瘤的患者,需要根据肝功能精准选药,使用对肝脏伤害小、代谢快的麻醉药。
  3. 流程管理: 麻醉一般采用静脉或吸入给药,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到一小时麻醉会减半,让患者平稳苏醒。这期间,医生全程监控心肺功能,避免出现呼吸抑制或其他异常反应。

简单来说,麻醉过程每一步都在专业控制中。对患者来说,最需要做的就是术前如实提供健康资料,这样风险才最小。

05 术后疼痛管理:更舒服的康复体验😊

手术后的头一两天,最怕的就是疼痛。如果管理不好,不但影响心情,还可能让人吃不好、睡不好,恢复自然慢半拍。疼痛管理并不是“硬扛”,而是主动与医生沟通,制订舒服的镇痛计划。

术后镇痛有几种常用方法。比如自控镇痛泵,患者感觉不舒服可以自己按一次给药装置,达到止痛效果。还有联合用药法(如阿片类和非阿片类药物匹配),最大程度减少副作用。对肝脏本身代谢负担大的患者,医生会选用不依赖肝脏代谢的镇痛药物,确保止痛同时不增加肝损伤风险。

有些人担心“成瘾”、“副作用”,其实如果严格按医生指导用药,这种概率很低。疼痛本就是身体恢复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不必怕“麻烦”医生,有不适一定及时反馈。不少利用镇痛方案的患者,能更快地下地活动,恢复得也明显更快些。

这提醒我们,科学镇痛不是“抗争”,而是康复路上的好帮手。

06 日常管理与生活建议:重回健康轨道🌱

肝恶性肿瘤的术后康复,不仅靠医生的治疗,更要靠生活点滴的细节调整。其实,恢复能不能做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长期生活质量。饮食、运动、随访和情绪,这四个方面都值得重视。

  1. 均衡饮食:术后建议多选择高蛋白、丰富维生素的新鲜食材。例如,适度摄入牛奶(补充蛋白和钙)、鸡蛋(有助细胞修复)、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这些食物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组织愈合。对于肝功能尚可的患者,每天一杯牛奶或一枚鸡蛋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有肝功能损伤,建议咨询营养师专属定制。
  2. 适量运动:术后恢复期间,可以在医生许可下,进行缓慢走动、拉伸运动。逐步增加活动量能改善循环,防止因久坐引发下肢血栓。不过,如果感到特别疲劳或休息不适,需及时停下并沟通。
  3. 定期随访:术后前半年内,一般建议每两到三个月到肝胆外科复诊,做肝功能、相关肿瘤标志物、必要时影像检查,有助于尽早发现复发或转移的倾向。
  4. 调整情绪:长时间治疗和随访,难免让人有点低落。家人陪伴、朋友聊天或者参加一些轻松的兴趣活动也是心理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必要时可以求助专业心理医生。

说起来,肝癌的康复没有神药,只有一步步努力。在生活中做好管理,就是最好的“二次防线”。

07 肝恶性肿瘤的风险因素分析

为何肝恶性肿瘤常悄无声息地找上门?医学界通过长期研究指出,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肝和丙肝)、长期酗酒、遗传背景、黄曲霉素污染食物、高脂饮食和肥胖等都明显提高患病风险。肝脏这个“工厂”工作负荷很大,经常被各种毒素和病毒攻击,长年累月异常细胞堆积,最后可能形成肿瘤。

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50%的肝癌病例与慢性乙型肝炎相关(Zhang, Y., et al. "Hepatitis B and Liver Cancer." JAMA, 2016)。年龄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发病高峰集中在40岁以后。另外,男性患病概率更高,部分研究认为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肝脏保护非常重要,尤其是高危人群。如果有家族肝脏疾病史,或者已经被诊断为慢性肝炎者,要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处理。

08 积极预防:可以做些什么?

  1. 谷类、豆制品+增强肝细胞修复能力+每天主食约200-300克,豆制品适量作为蛋白补充
  2. 富含维生素A、C、E的蔬果+抗氧化减轻肝脏负担+绿色蔬菜与橙色水果每天三到五种轮换食用
  3. 新鲜鱼类+提供优质蛋白和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肝细胞健康+建议一周2-3次,每次不超过100克
  4. 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2000ml左右分多次摄入,避免暴饮暴食
  • 50岁以后建议每两年做一次腹部B超和血液肿瘤指标检查,特别是有家族肝病史者。
  • 如果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不要犹豫,尽快寻求专科医生指导。
  • 选择正规三甲医院或肝胆专科门诊,获得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

最好的办法是,从年轻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定期体检的意识,把关注身体当成一种日常自律。

参考文献

  1. Zhang, Y., et al. (2016). Hepatitis B and Liver Cancer. JAMA, 316(11), 1165. https://doi.org/10.1001/jama.2016.11639
  2. Forner, A., Reig, M., Bruix, J. (2018).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Lancet, 391(10127), 1301-1314.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8)30010-2
  3. Llovet, J. M., et al. (2021).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eview.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7, 6. https://doi.org/10.1038/s41572-020-0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