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你需要了解的五大关键问题
01 什么是肺癌?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听说过肺癌,但它到底是什么?其实,肺癌指的是肺部出现了一批不正常的细胞,这些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并可能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简单来说,肺癌就像是身体里出现了一群“违章建筑”,它们不仅抢占健康空间,还可能“连锁反应”影响全身健康。肺癌又分为两大类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非小细胞更常见,生长较慢,而小细胞类型虽不常见,但发展很快,容易扩散。
肺癌对身体的影响不止是呼吸困难那么简单,如果肿瘤长大或扩散,会影响肝、骨、甚至大脑等其他器官。全球每年约180万人因肺癌去世[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这提醒我们,这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
02 肺癌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有些信号,其实身体早早提醒了我们。肺癌的症状按轻重分级,刚开始可能只是偶尔的咳嗽,容易被误认为普通上火,或者嗓子不舒服,很多人都没太在意。
持续性症状则更需要警觉,比如:
- 咳嗽持续超过两周,久治不愈
- 胸口隐隐作痛,尤其在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
- 体重不明原因地下降
- 呼吸急促,干点轻活儿就气喘吁吁
- 咳痰带血丝(咯血)
- 反复出现肺部感染或长期低烧
- 持续的乏力、纳差(胃口差)、晨起嗓音嘶哑
拿个实际例子来说:一位14岁、身高140cm的男孩,因持续性腰痛和右下腹痛反复就医,最后发现不仅是肺原发的小细胞癌,还有肝和骨的转移,症状平时容易被忽略,等疼痛明显再去医院,病情已经进展到了晚期[Cancer.Net,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2022]。
这提醒我们:长期信号别轻视,一旦症状持续、加重,或者异常体重下降、呼吸困难等,一定要尽早就医。
03 肺癌的致病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肺癌?说到底,是多种因素“合谋”之下的结果。
1. 吸烟习惯
吸烟是肺癌最主要的风险。一项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吸烟导致了大约85%的肺癌病例[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烟草里有超过70种已知致癌物。不只是直接抽烟,二手烟同样危险,比如家里有人吸烟,家人患癌风险更高。
2. 环境和职业暴露
有些人并不吸烟,却还是中招了,这和环境也有关系。长期接触工业粉尘、石棉、氡气、有害化学品,都会增加危险。在空气污染指数高的城市,肺癌发病率也高于全国平均。
3. 遗传和内分泌因素
家族中有亲属患肺癌,自己得病风险翻倍。同时,最新的研究发现,内分泌激素可能会影响肺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尤其是在青春期、绝经和特殊疾病状态下,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肿瘤生长。
这部分不用太担心——遗传只是风险不等于“必然”,只是提醒我们有家族史时要多留心身体变化。
4. 个人慢性疾病与生活方式
像长期慢性支气管炎、老慢支、肺结核等肺部疾病,容易让肺部环境改变,增加肺癌风险。不良生活习惯(缺乏运动、高热量饮食等)也推高了整体风险。
总之,肺癌的发病没有唯一答案,吸烟是公认“元凶”,但环境和个人身体情况也各有影响。
所以,知道原因后,关注习惯和体检才是关键。
04 如何确诊肺癌?
诊断肺癌,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但过程需要分步进行。下面这几个环节,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
- 影像学检查:比如胸部X光、CT或者MRI。这些"照片"能帮医生看到肺部有没有异常阴影、肿块。
- 内镜检查(支气管镜):通过细长管子观察支气管内壁,并采集组织。
- 活检:取一点点怀疑的肺组织,在显微镜下看是否有肿瘤细胞,这才是确诊的“金标准”。
- 血液检测:现在有些肿瘤标志物,也有助于筛查和辅助判断,但不能完全替代影像和活检。
- 基因和分子检测:部分患者适合做基因突变检测,可以找到更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这些检查大都不算“折腾”,体感像常规体检的升级版。但肺癌早期常常“静悄悄”,多数人等到明显不适才被发现,这时往往已经进展较晚。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组合不同检查手段,全面判断病程,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方法。
05 肺癌的治疗选择有哪些?
治疗肺癌的方法其实很多,关键还是要根据病情个体化选择。
早期肺癌:合适的话通常会推荐做外科手术切除,相当于“局部修整”。手术还可以结合放疗或化疗,减少复发机会。
中晚期:如果已经扩散(比如上面提到的小细胞肺癌患儿,出现骨和肝转移),更倾向于全身治疗,包括:
- 化疗:用药物全身循环杀灭癌细胞
- 放疗:局部对异常区域“定点打击”
-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有特定基因突变或特征的患者适用,副作用较轻,疗效持久
- 支持和缓解治疗:比如缓解疼痛、镇静、营养支持,帮助维持生活质量
最新进展:内分泌因子的研究已经应用于部分患癌人群。研究指出,调节激素水平(如使用特定内分泌药物)可能改善部分患者的治疗耐受性与效果,但具体用药方案要严格按照专业建议来调整[Herbst, R. S. et al., 2018, "Lung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治疗期间,该配合什么科室?早期可以直接呼吸科外科团队配合,出现转移或疑似内分泌障碍、营养差等,则需要肿瘤科、内分泌科和营养科联合评估,科学调整方案。
治疗不易,保持信心和沟通,有助于明显提升生活质量。
06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预防肺癌?
虽说某些风险因素无法完全绕开,但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管理,大大降低肺癌的发生概率。简单列几个具体做法:
-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丰富的植化素和天然抗氧化物有益于修复肺部细胞 (白菜、番茄、胡萝卜,按时吃,每天有变化)
- 高蛋白饮食有助于增强体质——鸡蛋、豆制品和瘦肉适量搭配,保证均衡
- 合理运动——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 保持健康体重和作息——规律作息,让身体修复有更好的基础
- 定期体检——40岁以上建议每2年做一次胸部影像筛查,尤其是有家族史、高危人群(如抽烟、有慢性肺部病史的朋友)
当出现显著呼吸道症状不缓解、加重时,最好尽早到大医院肺科或肿瘤专科就诊。生活方式的管理是减少风险的最稳妥办法。
日常小改变,积累就是大健康。
文献与参考资料 📚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Lung canc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 Herbst, R. S., Morgensztern, D., & Boshoff, C. (2018). The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8(2), 207-219.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ra1507119
- Cancer.Net,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2022). Lung Cancer: Symptoms and Sign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ncer.net/cancer-types/lung-cancer/symptoms-and-signs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WHO Report on the Global Tobacco Epidemic, 2021: Addressing new and emerging produc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3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