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急性胰腺炎:消化领域的关键知识

  • 14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急性胰腺炎:消化领域的关键知识封面图

急性胰腺炎:消化领域的关键知识

01 什么是急性胰腺炎?

你有没有遇到过身边有人突然说肚子疼,整个人都站不起来?其实,急性胰腺炎就是这样一个"不速之客"——发生得既快又凶猛。胰腺是我们身体里的“小工厂”,它负责分泌消化酶,帮我们把吃下去的食物变成营养。但一旦胰腺自我消化,短时间内就会出现炎症,影响整个消化系统。急性胰腺炎往往突然出现,疼痛来得又急又强,这种病不容小觑,很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有数据显示,急性胰腺炎是住院消化科常见病之一,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非常直接(Forsmark, C.E., "Acute Pancreatitis", NEJM, 2016)。从消化到全身,急性发作往往让人“吃不下睡不好”,甚至影响血糖和免疫。轻的好转较快,但重症病例可以危及生命,这就是为什么早期关注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

02 急性胰腺炎的典型症状

简单来说,最早期的急性胰腺炎,主要是腹部偶尔不舒服,比如短暂的闷痛或隐痛,这时候很容易被忽略。不过,明显发作时,症状会变得十分突出,包括:持续剧烈的上腹痛,痛到直不起腰,常常还会伴有恶心、频繁呕吐,甚至发热。疼痛往往向后背放射,就像有个“火球”在腹部燃烧一样(这个比喻已经足够)。

举个实际病例:43岁的男性患者,突然出现上腹持续剧痛达4小时,伴有恶心。到医院后被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住院接受治疗才缓解(来源于实际病例)。这说明,只要有持续腹痛并且不能通过简单休息缓解,就很有必要尽快到医院消化科检查,别让小麻烦发展成大问题。

除了腹痛,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发热和全身不适,有时甚至影响消化,出现腹胀、食欲减退。如果伴随这些症状,一定要当心是不是胰腺出了问题。

⚠️🥵

03 为什么会得急性胰腺炎——风险因素与致病机制

说起来,急性胰腺炎的发作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原因。最常见的“元凶”之一是胆结石。比如吃了油腻食物以后,胆结石卡在胆管出口,导致胆道阻塞,胰腺分泌的酶出不去,反而在自己体内提前激活,把胰腺“吃”坏了。第二个重要因素是饮酒,尤其是长期大量饮酒的人,胰腺更容易受到慢性损伤,一旦某次酒量过大,就可能触发炎症。

此外,高脂饮食(但这里不涉及预防建议)、某些药物(部分降脂药和抗生素)、感染、外伤,甚至遗传因素,也可能导致胰腺自我消化。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肥胖者、糖尿病患者更容易中招。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研究发现,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Peery, A.F. et al., "Burden and Cost of Gastrointestinal, Liver, and Pancreatic Disea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Gastroenterology, 2019)。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个43岁的患者,处于中年阶段,正是胰腺炎的发病高峰年龄段。从这个实际例子可以看出,只要风险因素聚集,疾病随时可能“找上门”。

💡🧬

04 如何诊断急性胰腺炎?主要检查方法介绍

医院里,医生诊断急性胰腺炎会用几种“招数”。首先是体格检查和详细询问病史(比如腹痛持续时间、有没有发热等)。其次,是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中的胰腺酶(如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超过正常值就要小心)、C-反应蛋白(一般炎症反应升高)。比如实际病例中,患者的C-反应蛋白升高到6.73mg/L,这提示体内的炎症反应已经很明显。

影像学检查也很重要。B超能帮忙看胆管有没有结石,CT能观察胰腺本身是不是肿胀、坏死,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医生还会建议做磁共振(MRI)或内镜检查,进一步排查胆道疾病。住院期间根据病情变化,动态调整检测频率,如患者住院时连续监测心电、血糖和全身状况,就是为了早期发现并发症。

这些检查可以让患者心里有底,只要配合医生,诊断过程并不复杂,大多数情况一两天就能搞清楚是胰腺出问题还是其他消化器官。相关指南建议,这些检测方法都是国际标准方案(Banks, P.A.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pancreatitis—2012: revision of the Atlanta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s by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Gut, 2013)。

🩺🔬

05 治疗急性胰腺炎:目前主流方法解析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最重要的是“静养和保护胰腺”。简单来讲,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暂时禁食禁水(不给胰腺额外任务)、补液维持身体水平衡,必要时用药物控制胃酸和胰酶分泌,提高修复速度。比如常见的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降低胃酸刺激,生长抑素有助于减少胰腺分泌,实际病例中患者就用到了这两种药。

当病情较重时,医生会安排住院治疗,包括心电和血糖监护、静脉输液、营养支持,甚至有时要用血浆蛋白帮助恢复。如果出现感染、坏死等严重情况,还可能需要手术干预或引流。对于轻型胰腺炎,科学治疗多数能在几天内恢复正常,像实际病例那样,住院3天病情就稳定出院。早期干预是提高康复率的关键,绝大多数患者只要积极配合就能顺利恢复。

当前的治疗思路既重视药物,也强调支持疗法,强调个人化方案(Tenner, S. et al.,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Gastroenterology, 2013)。这代表,只要用对方法,胰腺还是挺“坚强”的,别过于担心病情的恢复。

💊💧

06 日常管理与预防:如何帮助胰腺保持健康?

平时胰腺的健康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习惯。保持清淡均衡的饮食、适量运动,以及定期身体检查,都有助于降低胰腺负担。下面是几个从正面出发的实用建议(只涉及有益饮食和健康行为,不涉及风险食物):

  • 糙米: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稳定血糖,减少消化系统压力,建议作为主食轮换食用。
  • 新鲜蔬果:含有丰富抗氧化成分,有益胰腺细胞修复,每天可适量搭配各种彩色蔬菜和水果。
  • 优质蛋白:比如鱼类、豆制品能为胰腺修复提供营养,可以和主食配合摄入。
  • 坚果:富含健康脂肪,有助调节脂类代谢,建议每天适量、不宜过量。

生活方面,保持适当体重,避免久坐,每天运动30分钟左右,能有效促进全身代谢,对胰腺也有积极作用。对于40岁以上人群或有家族史的朋友,建议每2年做一次消化系统专项检查,包括腹部B超或胰腺相关血液化验。如果近期出现持续腹痛、呕吐等症状,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消化科就诊,就能减少并发症风险。

最好的办法,是把预防工作融入日常,不需要刻意焦虑,也不用一味追求“完美”,只要养成健康习惯,胰腺就能安心“工作”很久。

🍎🏃‍♂️

07 结语:提前了解,科学照护

急性胰腺炎虽然来得突然,但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通过早期识别和科学管理,使病情迅速趋于稳定。和朋友聊健康的时候,其实不用太恐慌,也不可掉以轻心。只要我们了解症状和风险原因,积极做好合理的预防和日常管理,胰腺这个“消化小卫士”大多数时间都会很配合。

最终提醒,对于腹痛、发热、食欲完全丧失等典型迹象,别自己硬扛,有条件的话赶紧去医院消化科检查。把健康知识分享给家人同事,也许能帮更多人“躲过”胰腺炎这个小麻烦。

😊🩺

英文参考文献

  • Forsmark, C.E. (2016). Acute Pancreatit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20), 1972-1981.
  • Peery, A.F., Crockett, S.D., Barritt, A.S. et al. (2019). Burden and Cost of Gastrointestinal, Liver, and Pancreatic Disea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Gastroenterology, 156(1), 254-272.
  • Banks, P.A., Bollen, T.L., Dervenis, C. et al. (2013).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pancreatitis—2012: revision of the Atlanta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s by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Gut, 62(1), 102-111.
  • Tenner, S., Baillie, J., DeWitt, J., Vege, S.S. (2013).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Gastroenterology, 144(6), 1272-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