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手术和重症监护中的应用:你需要了解的常识与应对

  • 42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手术和重症监护中的应用:你需要了解的常识与应对封面图

麻醉在手术和重症监护中的应用:你需要了解的常识与应对

关于麻醉,很多人心里其实会有点发怵。有人担心“一睡不起”,有人害怕手术过程中突然醒来。其实麻醉远比你想象中要可靠。无论是手术、重症监护,还是普通的镇痛治疗,麻醉医生都像生活里的“守门人”,默默守护你的安全。今天,我们就用实际病例和生活场景,把麻醉这件事说得清清爽爽,让你少一点焦虑,多一分底气。

01 什么是麻醉?🤔

去医院做手术,不少人最关心的就是“麻醉会不会不安全?”其实,麻醉就是用药物暂时让人对疼痛和不适“关掉感知”,让手术变得可承受。有时是让你短暂入睡,有时是让身体某个部分变麻木。比如做阑尾手术,会让你全身入睡,而拔牙则只让嘴巴周围没感觉,方便医生操作。

麻醉过程不仅仅是“打一针”,背后有一整套安全监控。麻醉医生会像飞行员那样,时刻关注你的心跳、呼吸和血压,用精确的剂量调整药物反应。这项技术已经走向成熟,现代麻醉的死亡率小于十万分之一,几乎和乘飞机一样安全 (参考文献:Bhatia, J. (2020). Safety in anesthesi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nesthesiology Clinics, 38(3), 519-531.)

02 麻醉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1. 全身麻醉

简单说,就是让你在手术期间进入“完全睡眠”。你不会有任何知觉,手术结束后慢慢醒来。比如需要开胸、开腹的大型手术。生活中,这有点像夜里深睡,医生会在旁边盯着你的生命体征,随时调节药物。

2.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只让身体某个区域失去感觉,比如做痔疮手术或拔牙。你始终保持清醒,只是相关部位没有疼痛。也包括椎管内麻醉(比如腰麻、硬膜外麻醉),用于一些下肢或肛肠手术。

3. 镇静与镇痛

有时候,不是为了让你完全睡着,而是通过一些药物让人精神放松、减少焦虑,或者缓解术后疼痛。比如用酮咯酸、利多卡因这类药物。

🩺 实际病例: 一位22岁男性,患混合痔,接受椎管内麻醉后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使用酮咯酸氨丁三醇镇痛。整个过程医生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病人体验较舒适。这个例子说明,结合局麻和镇痛,不仅能保证手术安全,还能减少术后不适。

03 麻醉在手术中的作用有多关键?🛡️

手术过程中,人对疼痛格外敏感。没有麻醉,哪怕是简单的缝针也会让人难以忍受。麻醉的首要作用,就是防止术中痛苦和不适,把疼痛“关掉”。但它不仅如此,麻醉医生还需实时监测你的呼吸、血压、心率。出现任何异常,都能马上干预,就像舞台上的隐形指挥。

现代手术室,离不开麻醉医生。一场手术的顺利完成,不只是主刀医生的技术,更仰赖麻醉团队的“默契配合”。专业规范要求手术室必须设专职麻醉人员,手术前评估,手术中随时调整 (参考文献:Cullen, K. M., & Nemergut, M. E. (2014). Perioperative patient safety. 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 27(5), 552-558.)

04 麻醉可能带来哪些风险?风险是怎么被管理的?⚡

1. 过敏反应

极少数人对麻醉药物有过敏现象,比如皮疹、呼吸困难。这类风险大部分能在术前评估中提前发现,医生通过询问过往病史,安排适合的麻醉方式。

2. 呼吸抑制

麻醉后,呼吸深度可能下降,尤其是全身麻醉。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和既往健康状况,精确调整药量,同时备好辅助呼吸设备。

3. 血压异常

部分人术中可能出现低血压或高血压,这与麻醉药物影响血管有关。医生实时监测,必要时快速用药调整,让血压平稳。

4. 恢复缓慢

有时候,麻醉药物清除慢,患者醒来后长时间犯困。高龄、肝肾功能较弱的人风险略高,医生会留意这个因素,不会“一刀切”用药。

顺带提一句,像22岁健康男性这类年轻病人,术前评估大都能顺利通过。但如果有既往的药物过敏、高血压、哮喘等,一定要如实告知医生,麻醉方案会有针对性调整。
近年来,随着麻醉管理规范进步,麻醉相关死亡率持续降低 (参考文献:Li, G., Warner, M., & Lang, B. H. (2009). Epidemiology of anesthesia-relate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2005. Anesthesiology, 110(4), 759-765.)

05 麻醉后的恢复,身体会经历哪些变化?🌱

麻醉结束后,大多数人会觉得有点困、没什么力气,偶尔恶心或脑袋昏沉,这属于常见现象。局部麻醉的话,手术区可能在几个小时内仍然麻木。医生通常会安排你进入恢复室,持续监测呼吸、心跳、血压,观察是否有异常的反应。如果用了镇痛药,比如酮咯酸、利多卡因,能显著减轻术后疼痛、加快恢复速度。

有的人恢复很快,半小时就能下床活动;年纪大的则需要多休息一会儿。如果术后持续恶心、疼痛明显,及时和医生沟通,可能需要重新评估镇痛方案。整体来说,术后的这些“小问题”基本都是暂时性的,绝大多数人几天内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

从前面的病例来看,椎管内麻醉配合镇痛管理,22岁男性感受良好,短时间内顺利恢复,这说明个性化麻醉和护理非常重要。

06 麻醉在重症监护里的独特作用🧑‍⚕️

如果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麻醉医生的工作可不是只“打一针”那么简单。这时麻醉技术不只是为手术服务,更用于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疼痛、预防过度兴奋或焦虑。

  • 镇静:对危重患者来说,持续的镇静能减少痛苦、预防躁动。医生会选择适合的药物,既保证患者安全又不影响清醒的恢复。
  • 镇痛:不同于手术那种“一次性处理”,重症时常需要连续用药,比如酮咯酸、异丙酚等,来维持舒适状态。
  • 协同管理:麻醉医生和重症医生紧密合作,持续监控呼吸、心跳、血压,遇到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方案。

麻醉医生在ICU里的地位,可以说像是“后勤总管”,不只保驾护航,还负责随时应变,把复杂病情分层梳理。

07 科学应对麻醉,让身体更快恢复✨

  • 1. 营养均衡 🍅
    术前术后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有助于修复组织。建议早餐多搭配西红柿、苹果、菠菜。
  • 2. 充足水分 💧
    术后身体容易丢失水分,适当喝温水有利于新陈代谢。每天分批补充,不建议一次喝太多,避免胃部不适。
  • 3. 小步活动 🚶
    手术后休息足够,逐步恢复活动,能预防血栓。比如早晨下床走动几步,每次五分钟即可,慢慢增加。
  • 4. 慎重选择医疗机构 🏥
    要做麻醉相关的手术,建议选择有经验的医院和专业麻醉医生。如果有慢性病、药物过敏史,一定提前告知医生。
  • 5. 及时和医生沟通 📞
    恢复期内出现持续恶心、心慌、伤口剧痛,做好记录,主动联系医生讨论方案。
研究指出,合理膳食搭配和术后早活动,对加快身体恢复非常有效 (参考文献:Li, J., Li, X., & Lu, G. (2018). Nutrition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 recovery.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42(2), 301-308.)

参考文献

  1. Bhatia, J. (2020). Safety in anesthesi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nesthesiology Clinics, 38(3), 519–531.
  2. Cullen, K. M., & Nemergut, M. E. (2014). Perioperative patient safety. 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 27(5), 552–558.
  3. Li, G., Warner, M., & Lang, B. H. (2009). Epidemiology of anesthesia-relate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2005. Anesthesiology, 110(4), 759–765.
  4. Li, J., Li, X., & Lu, G. (2018). Nutrition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 recovery.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42(2), 3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