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认识乳腺癌:如何巧妙应对?

  • 27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认识乳腺癌:如何巧妙应对?封面图

认识乳腺癌:如何巧妙应对?

01 乳腺癌的基本概念 🏷️

有时候,在家照镜子无意间摸到乳房好像多了点什么,心里会不自觉多留意一会。其实,乳腺癌并不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话题。它是一类发生在乳腺组织里的异常细胞增殖疾病,主要影响女性,偶尔也会出现在男性身上。虽然听起来有些让人担忧,但乳腺癌其实和其它慢性疾病一样,需要我们更好地认识身体、掌握必要的信息,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选择。

正常的乳腺像细密的树枝,覆盖在胸部皮肤下。乳腺癌的出现,意味着有部分细胞“走了神”,开始不受控制地生长,形成肿块,甚至向外蔓延。不少时候,这些变化最初没有什么感觉,只有仔细观察或体检时才可能察觉出来。正因为如此,提前了解这类疾病,为健康多留个心眼,其实非常有必要。

02 乳腺癌的症状识别 🔍

说起来,乳腺癌的早期时候变化很少让人有强烈的异样感。更多的人是一边生活,一边偶然碰到一些细微的信号。比如,乳房摸起来有个小硬块,摸上去不怎么疼,也许过几天还在那儿,有点让人挂心。如果乳头突然分泌一些不寻常的液体,特别是伴有淡红色、褐色,也要重视;或者乳房皮肤出现凹陷、发红、类似橘皮的触感,这些都是身体给你的提醒。

还有一种可能,原以为运动或者生理期导致的乳房肿胀或者疼痛,实际上持续存在,甚至有加重趋势。这类情况下,不妨抽空去医院做一下检查。例如,一位女性朋友在保乳手术后第10天,发现切口处红肿疼痛,后来确诊是术后切口感染,好在及时处理并未影响恢复。这个例子说明,哪怕是小小的不适,也不能掉以轻心,及时就医非常重要。

03 乳腺癌的发病机制 🧬

乳腺癌为什么会找上门?原因其实有不少。科学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生往往和体内激素(比如雌激素、孕激素)的波动有关。比如,漫长的月经期、生育年龄较晚、绝经后体重增加等,都会使乳腺长时间暴露在高水平的激素环境下。这类环境对乳腺组织压力大,容易让细胞出状况。

除了激素,遗传也是一大因素。如果直系亲属(母亲、姐妹)中有乳腺癌病史,某些基因比如BRCA1和BRCA2的突变会让风险翻倍。研究表明,虽然不到1%的乳腺癌发生在男性,但男性有这些基因突变时同样面临较高风险(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此外,长期熬夜、肥胖、饮酒等生活方式,也会通过影响激素代谢,加重乳腺负担。

有意思的是,超过一半新发乳腺癌患者,除了性别和年龄,并没有找到明确的危险因素(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所以,这部分人的出现其实在告诉我们,很多风险是隐形的,也许当下并无明显异常,但不代表未来没有可能。

引用文献: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 Moyer, V.A. (2014). Risk Factors for Breast Cancer: A Revie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12(2), 143-144.

04 乳腺癌的诊断方法 🩺

说到确诊乳腺癌,目前常用的检查主要有三大类:乳腺超声(B超)、钼靶X线检查和活检。乳腺B超更适合年轻乳腺组织较致密的群体,可以较容易分辨肿块是真“硬块”还是正常腺体。钼靶X光则偏重发现微小钙化点,对40岁以上人群效果更佳。

发现可疑异常时,医生会建议进一步活检,就是取出一小块组织,送去显微镜下判定是不是癌症。这样不但能确定肿瘤性质,还能分析激素受体、基因状态等,后续治疗方案高度依赖这些检查。需要提醒的是,做检查并不可怕,最关键的是一旦出现持续不明原因的乳房改变或明显不适,应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做评估,这样无论有没有大问题,都可以安心面对。

引用文献:
-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2).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Recommendations.
- Morris, E.A. et al. (2019).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Imaging and procedure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1(25), 2439-2448.

05 乳腺癌的治疗选择 ⚙️

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方式非常多样,具体怎么选,得看肿瘤类型和分期。如果肿瘤范围不大、没转移,往往选择手术切除,甚至可以做到“保乳”——也就是只把肿块及周围一小圈组织拿掉,对于心理和外观影响都较小。对于部分早期患者,术后可能辅以放疗,减少局部复发几率。

如果属于激素受体阳性的类型,医生会用内分泌治疗药物(比如选择性雌激素调节剂)。这类药能让身体激素环境更稳定,降低复发概率。对于激素受体阴性或HER2阳性的肿瘤,则有专门的化疗和靶向药选择。药物治疗往往持续时间较久,部分患者在用药期间会有轻微不适(如腹泻、潮热),通常都能耐受并获得较好效果(Moy, B., & Goss, P.E., 2006)。

需要说明的是,所有的治疗最终目的是根治、减少复发和提高生活质量。每位患者的治疗组合都是因人而异,比如有的人需要先药物再手术,有的人则侧重放疗或化疗配合。和医生充分沟通、理解方案、勇敢配合,是对自己健康的最好负责。

引用文献:
- Moy, B., & Goss, P. E. (2006). Estrogen receptor pathway resistance to endocrine 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12(19), 5601s-5607s.

06 乳腺癌的日常管理与预防 🌱

说到底,减少乳腺癌发生和复发,主要靠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比方说,每月一次自我乳房检查,就像定期给“房间”打扫,帮你捕捉任何异常变化。例如淋浴时用指腹仔细感受乳房内外,如果发现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有助于提前识别异常。

饮食方面,多选择富含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的蔬果,对身体有益。比如:
- 菠菜:含有类胡萝卜素和叶酸,有助于乳腺细胞保护,每餐加点绿叶蔬菜更好(WCRF/AICR, 2018)。
- 冬南瓜:天然β-胡萝卜素来源,促进细胞正常发育。
- 蓝莓:富含花青素,有助于减少细胞氧化压力,建议早餐加一小把。

规律作息,适当锻炼,也是帮身体减压的好方法。比如快步走、游泳,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活动,有助于降低乳腺癌风险(Rock, C.L. et al., 2020)。此外,保持健康体重、避免熬夜,有助于内分泌平衡。当然,遇到乳房持续不适或家族里有乳腺癌史,更要提前和医生沟通,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筛查。

引用文献:
-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18).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breast cancer.
- Rock, C.L., et al. (2020). Lifestyle Factors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Recurrence. The Oncologist, 25(8), e1152-e1160.

一点结语 💡

乳腺癌其实并不可怕,了解身体给我们的种种信号,及时就医、合理调养,能大大降低风险。日常养成自检和健康饮食的习惯,一旦有疑虑早沟通早解决。不论年龄几何,只要科学对待,生活就能一直有力量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