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了解麻醉领域及其应用
01 麻醉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如果你身边有亲人、同事准备做手术,十有八九会问一句:“麻醉会不会有危险?”其实,不少人对麻醉的真实作用和背后专业团队的工作并不了解。试想一下,在医院手术室外等待,大家都希望那句“手术顺利”背后,是麻醉安全稳稳托底。
简单来说,麻醉指的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让人在手术等医疗操作时感受不到疼痛,甚至暂时“睡一觉”,这一过程能让医生顺利操作,也让患者不会“有记忆”。常见的麻醉方法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区域麻醉,每种方法的选择都与病情、手术类型密切相关。就像拍照时选择合适的光圈,麻醉方案也需要“量身定制”。
⚠️ 需要记住:麻醉不仅能“止痛”,更关乎整个手术的安全管理,是医院里少数需要全程陪伴患者的医学分支之一。
02 手术中麻醉和安全具体怎么做?🛌
- (1)镇痛与镇静:打个比方,麻醉像一把“柔软的毯子”覆盖在患者神经之上,让人暂时与疼痛隔绝,无需忍受刀割火烧的痛感。正因为有了它,大大小小的手术才不会成为过去那种“硬生生挨刀”的故事。
-
(2)实时生命体征管理:术中,不仅仅是患者外表看似安稳,背后其实还隐藏着麻醉医生的“分秒必争”。无论是心跳、呼吸,还是血氧饱和度,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数据。
有一位40岁的女性,因胆囊结石接受手术。整个过程中,麻醉医生全程观察其心率(64次/分)、呼吸、血压,每一个数据变化都会及时处理,正是这样,安全才有保障。
这种细致的管理并不只是“让病人睡着”,更重要的是在背后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突发状况。 - (3)辅助重症监护:手术难免会遇到意外:突发大出血、循环不稳、甚至呼吸停止。这时候,麻醉医生像“守门人”一样守在现场,随时准备应变和抢救,比如迅速用药物调整血压、插管呼吸支持等。
需要强调的是,麻醉医生常常和外科医生并肩作战。有人形容医疗团队就像登山队,外科医生负责“冲顶”,麻醉医生负责“安全绳”,任何一步疏忽都可能造成风险。
03 为什么有些人对麻醉有更高的风险?🧐
并不是每个人面对麻醉的风险都一样。有些人属于“安全系数高”,而有些则需要更加小心。
- (1)年龄因素:年龄越大,身体各项器官功能有下滑,一旦麻醉药物进入体内,心脏、肺脏、肝肾这些“关键零件”可能反应迟钝。高龄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如呼吸抑制、血压波动)的概率更高。👵
- (2)基础疾病影响:比如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或慢性肺病的人群,麻醉过程中更加容易出现循环或呼吸异常。有些慢性疾病甚至长期影响肝肾代谢,不利于药物排出。
- (3)体重问题:肥胖不只是“多一层肉”,腹部脂肪堆积会让呼吸道变窄,增加插管和麻醉评估风险。相关研究显示,肥胖患者全麻时出现通气不足(即吸不到足够氧气)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体重。[Smith et al., 2019]1
- (4)遗传和个体差异:有些特殊体质或遗传易感性,比如家族中曾有“麻醉过敏”或“用药后反应剧烈”的人,要额外小心。
- (5)过敏史和特殊药物反应:个别人对某些麻醉药有明显过敏反应。全面的过敏史问询,是麻醉前评估重要一环。
这些情况说明,麻醉不仅是打麻药,更考验医生经验和风险识别。大家手术前,实话实说提供既往病史,让团队“心中有数”,有助于避免意外发生。
04 围手术期监测和重症管理都做了哪些事?🧑⚕️
麻醉科的工作远不是“手术台前打麻药”那么简单。真正重要的,是全程陪伴——从患者进手术室到恢复清醒,每一步都不能放松。
- (1)全程动态监控: 进入手术室后,患者会被安置各种监测仪器(心电图、血压、呼吸机、血氧仪),实时捕捉每个生命体征的变化。
- (2)及时处置突发状况: 比如术中血压下降、心律异常、出血、呼吸抑制,麻醉医生会用药物、仪器、甚至手动复苏,让患者安全“过关”。一场意外的血压骤降,常常就在短短几秒钟内得到处理。
- (3)术中镇痛与术后恢复: 手术期间,有些药物、操作也会影响术后清醒和镇痛体验。麻醉团队会根据手术类型和时长,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尽量降低“术后呕吐”“全身无力”等不适。
- (4)重症支持和监护: 对于危重症或大手术后的患者(如心脏手术等),麻醉医生也会加入ICU团队,共同管理复杂生命支持,保障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
说起来,麻醉专业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手术医学、重症医学和疼痛医学,对所有患者的生命安全起到关键作用。
05 急救复苏和特殊医疗场景下,麻醉医生还能做什么?🚑
除了常规手术室,麻醉医生其实也常常出现在急诊和危重病房。
- (1)心跳呼吸骤停抢救: 麻醉专家擅长气道管理和用药,可以迅速判断气道堵塞、呼吸暂停等情况,及时实施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有时也会用特殊仪器(如喉镜、呼吸机)辅助患者恢复呼吸。
- (2)急性中毒或严重创伤: 在遇到中毒、车祸等严重急症时,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体征,快速找到合适的静脉通路,合理使用药物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避免器官衰竭。
- (3)术中意外应急: 比如麻醉意外反应(药物过敏、意外苏醒、恶性高热等),麻醉团队会立刻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术中风险。
急救和复苏情境下的麻醉医生,就像是医院的“应急队员”,分秒必争地做出正确决策,对患者生死攸关的时刻尤为重要。
06 麻醉与疼痛治疗、康复管理的关系
很多人以为麻醉只与手术有关,其实,缓解疼痛也是麻醉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术后疼痛控制、慢性疼痛治疗等,都离不开麻醉医生的专业支持。
-
(1)术后镇痛:
各种微创麻醉方法(比如硬膜外、神经阻滞等)使患者术后不必再忍“刀口痛”。
专业医学文献认为,合适的术后镇痛不仅让患者感受更舒适,还能促进康复,减少因疼痛引发的焦虑。[Wu & Raja, 2011]2 - (2)慢性疼痛管理: 有些患者因癌症、糖尿病、脊髓损伤等出现慢性疼痛,日常生活常年受限,麻醉医生会采取药物、神经调控等多手段帮忙缓解,提高生活质量。
- (3)康复期指导: 术后康复阶段,合适的麻醉镇痛能帮助患者尽快下床活动、呼吸顺畅、减少并发症,提升整体恢复速度。
这意味着,麻醉不仅关乎“手术不疼”,更关系到每个人康复的历程和生活的质量。
07 如何科学预防麻醉相关并发症?🌱
- 🥦 均衡饮食:多吃新鲜水果(如苹果、橙子)和蔬菜,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有助于提高身体自愈力,减少术后感染风险。建议手术前保持规律三餐,不要暴饮暴食。
- 🚶♂️ 适量运动:日常坚持散步、太极、轻度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适应手术和麻醉的能力。建议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
- 😴 充足睡眠:保证术前1-2周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能让身体状态更“在线”,手术和麻醉风险更低。
- 📋 定期健康体检:40岁以后建议每年做一次心血管、肝肾等功能检查。患有基础疾病的人,应按医生建议调整用药方案。
- 🧑⚕️ 手术前沟通与告知:提前向麻醉科医生告知详细的既往病史、用药、过敏等信息。遇到焦虑、疑惑,也可以请麻醉医生现场解答。
如果出现持续胸闷、气短、心慌、头晕这类情况,或出现手术相关严重不适,最好立即联系专业医院,尽早接受评估和处理。选择有麻醉专科团队的正规医院,对手术安全和恢复尤为有益。[参考 M&M databases for surgical safety]
最后说一句
麻醉并不是“睡上一觉”那么简单。它关乎手术安全、愈后康复,更是每一次医疗体验安全、专业的守护者。如果遇到手术或介入操作,提前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坦诚沟通,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对顺利度过麻醉阶段大有好处。
别让疑虑成为负担,带着理性、坦然的心态去面对医学过程,安全和舒适其实可以兼得。
主要参考文献
- Smith, M. D., Jones, P. L., & Turner, J. T. (2019). Obesity and risk of perioperative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esthesia & Analgesia, 128(5), 1055-1063.
- Wu, C. L., & Raja, S. N. (2011). Treatment of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The Lancet, 377(9784), 2215-2225.
- Neuman, M. D., & Fleisher, L. A. (2019). Perioperative risk and managemen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0(14), 1363-1371.
-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2014). Anesthesiology, 120(2), 26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