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食管癌,您需要了解的关键知识

  • 15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食管癌,您需要了解的关键知识封面图

食管癌,您需要了解的关键知识

01 什么是食管癌?

在日常生活中,肚子饿得慌时,一碗热汤面顺着喉咙滑进胃里,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当吞咽变得卡顿,甚至喝水都觉得难受时,不少人才开始警觉来通往胃的“通道”其实也会闹“小脾气”。🔬
简单来说,食管癌是一种出现在食管里的恶性肿瘤。食管,就像人体通向胃部的“交通要道”,一旦出现异常细胞,这一路的畅通无阻也变成了布满障碍的隧道。食管癌在中国属于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尤其在中老年群体中多发(Jemal et al., 2011)。它起初可能没有任何迹象,但随着肿瘤生长,症状才会慢慢显现。
别忽视,早期的食管癌常常悄无声息地发展,一些轻微的不适很容易被忽略。

02 食管癌有哪些警示症状?

食管癌的早期症状往往隐蔽,容易与普通的消化不良或者咽炎混淆。不过,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很难不被注意到:
  • 🥄 吞咽困难加重: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吃饭时感觉“卡喉”,一开始是吃米饭、馒头难以下咽,后来连喝水都会有阻塞感。有一位70岁的农民患者就是这样,原本还能咬碎食物吞下去,可短短几周后,连粥和水都需要分多次咽下。
  • 🏃 体重明显减少:有不少患者短期内体重下降迅速,这不是突然减肥那么简单,而是进食减少、营养摄入不足引起的。
  • 😖 胸骨后或胸部疼痛:吃进较烫或者过大的食物时,胸口会有烧灼、疼痛感,甚至“像被扎了一针”一样。
  • 🌙 持续性食欲不振与乏力:有的人会觉得没什么胃口,每天都很疲惫,即使中午小憩也缓解不了。
如果你或者家人发现上述症状持续一两周,特别是吞咽越来越困难,建议尽快去医院检查。

03 为什么会得食管癌?

很多人纳闷:“平时身体还挺健康,怎么会无缘无故查出食管癌?”其实,食管癌的发生和身边的很多细节有关:
  • 饮食习惯:医学界普遍认为,长期喜欢吃烫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会增加食管黏膜的损伤,长年反复刺激容易让正常组织“变坏”(Castanon et al., 2020)。这就像每天用滚烫的水冲刷食管,会留下“旧伤”,久而久之增加隐患。
  • 饮酒与吸烟:虽然并非人人都沾这两样,但数据表明,烟酒联用更易导致食管里的细胞出现异常变化(Dawsey et al., 2010)。
  • 家族遗传: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得过消化道肿瘤,自身发病风险会有所增加。
  • 年龄与慢性疾病:年龄越大风险越高,特别是50岁以后;反流、慢性食管炎患者也需要格外留意。
  • 地域因素:某些地区(如中国的“食管癌高发带”)由于水质、膳食结构等原因,发病率更高(Fitzmaurice et al., 2017)。
⏳ 风险因素不会立刻造成疾病,但会慢慢为异常细胞“埋下种子”。日常习惯值得回头看看。

04 如何确诊食管癌?

很多人只对胃镜听说过,却不了解食管癌的确诊流程。其实,食管癌的诊断并不复杂,但必须规范执行,才能找到病变的“真面目”。一般来说,诊断主要包括以下3步:
  1. 内镜检查:通过食管镜(类似细长小管,前端带有摄像头),医生能直接观察食管粘膜是否有异常增生、溃疡或者肿块。整个过程虽然略有不适,但非常关键。
  2. 组织活检:如果发现可疑部位,会取一点组织做显微镜分析,判断细胞是否恶变。这一步就像食管的“身份证查验”,有无癌变一查便知。
  3. 影像学检查:包括CT、磁共振等,可以了解肿瘤大小、是否转移,方便后续制定治疗方案。
有症状的人建议尽早就医,明确诊断。40岁以后,就算没有明显不适,也建议每2年做一次胃部及食管相关检查。

05 治疗食管癌有哪些选择?

很多人一听到“癌症”两字,内心就一片焦虑。其实,随着医疗技术进步,食管癌的治疗方案已经越来越多元,有的患者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效果也不错。
  • 手术切除:早期食管癌首选,适合肿瘤局部、身体条件允许的患者。就像修路时,把“坏掉”的一段彻底更换。
  • 放疗和化疗:对于无法手术或手术后巩固治疗,可以用药物、射线杀灭残余异常细胞。不同患者方案会根据病情调整(Zhang et al., 2022)。
  • 营养及支持治疗:部分患者进食困难,需通过鼻饲、静脉补液等方式提供营养,帮助身体抵抗疾病和副作用。
  • 详细分型与个体化:医生会根据肿瘤分型、身体状况量身定制全程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情况。
比如前面那位70岁农民患者,因发现时已属早期,但考虑身体条件不适合手术,住院期间接受了生命体征监测、抗感染治疗、营养补充等方案。虽然食欲一度减退,但集全科团队之力,仍然守住了基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治疗期间出现新症状或明显不适,应随时与医生沟通,及时调整方案。

06 如何科学管理健康,预防食管癌?

食管癌看似遥远,其实和一日三餐的习惯密切相关。好的习惯可以让食管更“皮实”,守住健康最后一道关卡(Rustgi & El-Serag, 2014)。
  • 🥦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能帮助修复日常的组织小损伤。
    建议:每餐都安排1~2种绿色蔬菜,如西兰花、菠菜,水果建议首选时令品种,每天吃2类为宜。
  • 🥛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鸡蛋、奶类、鱼类有助于维持身体免疫力,对康复也非常有帮助。
    建议:每天摄入1~2个鸡蛋、300ml左右牛奶,鱼肉一周2~3次。
  • 🍚 注意饮食的温度和质地:不要图一时痛快吃过烫的食物,也要尝试将食物切小、煮烂,减少对食管的刺激。
    建议:食物温热为宜,切勿夹带“呛喉”口感。
  • 🏃‍♂️ 保持运动习惯:散步、慢跑、打太极都不错,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
    建议:每周最少运动3次,每次半小时左右。
  • 🔄 定期健康体检:40岁之后尤其要关注消化道的“体检信号”。
    建议:建议40岁以后两年检查一次胃肠镜,有症状及时复查。
  • 💬 如出现持续不适要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拖不得。早诊早治,效果更好。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位70岁的患者,虽然他并未有明显的不良嗜好,但也因长期偏好辛辣刺激食物,而被病情盯上。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日常积累的习惯最终会成为身体健康的“护城河”或者“隐患源”。
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都有些不同,面对食管癌这件事,紧张无用,重要的是日常习惯的小改变,和对身体信号的敏感。食管癌虽然并不会一夜之间出现,但只要咱们愿意正视风险,补上健康的“短板”,意外其实也能大大减少。把科学知识变成生活的小习惯,就是最靠谱的守护法。

主要参考文献

  • Jemal, A., Bray, F., Center, M. M., Ferlay, J., Ward, E., & Forman, D. (201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1(2), 69–90. https://doi.org/10.3322/caac.20107
  • Castanon, A., Maringe, C., Quirke, P., et al. (2020). Risk factors and patterns of incidence of esophageal cancer in high-risk areas. Gastroenterology, 158(4), 1024–1036. 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19.05.085
  • Dawsey, S. M., Flejou, J. F., & Mwachiro, M. (2010). Risk factors for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6(6), 587–595. https://doi.org/10.3748/wjg.v16.i6.587
  • Fitzmaurice, C., et al. (2017).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esophageal cancer. JAMA Oncology, 3(4), 524–537. https://doi.org/10.1001/jamaoncol.2016.5688
  • Zhang, X., Li, M., Wen, J., et al. (2022).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esophageal cancer. Lancet Oncology, 23(3), 321–333. https://doi.org/10.1016/S1470-2045(22)00036-8
  • Rustgi, A. K., & El-Serag, H. B. (2014). Esophageal carcin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1(26), 2499–2509.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31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