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炎:那些你需要了解的症状、类型与治疗
01 阴道炎概述:什么是阴道炎?
其实,很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突然感觉下身有些不舒服,哪怕是洗得再仔细,也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这时候,阴道炎就可能悄悄“光临”了。
简单来说,阴道炎是一种阴道发生炎症的疾病。它可能会导致分泌物、瘙痒或其他不适,是女性最常见的妇科问题之一。每10位成年女性中,至少有3-4人会在一生中体验过一次(Sobel, 1997)。但它并不是见不得人的大事,相关知识多了解一些,很容易早发现早处理。
02 如何识别阴道炎的症状?
| 症状 | 轻微/偶尔出现 | 持续/明显 |
|---|---|---|
| 瘙痒 | 阵发性出现,偶感不适 | 夜间加重,影响日常生活 |
| 分泌物变化 | 少量泛白,偶有水样 | 增多,变色(黄、绿、豆渣状)有异味 |
| 外阴不适 | 轻度灼热、偶有刺痛 | 明显烧灼或疼痛,伴红肿 |
| 尿道刺激 | 偶发尿急或排尿轻度灼热 | 持续疼痛、尿频或尿痛 |
有位28岁的上班族,她起初只觉得下身偶有轻微瘙痒,以为是厕所不干净,没太在意。几天后,分泌物颜色变黄且量多,才意识到该去医院。这个例子说明,出现变化别总拖着,及时分辨是否有持续的异常,是防止病情加重的关键。
03 阴道炎有哪些类型?
- 细菌性阴道炎:当阴道内的正常菌群被打破,某些细菌大量繁殖就可能发炎。特征是分泌物增多、呈灰白、有鱼腥味,这是最多见的一种类型。
机制:阴道菌群失调。很多时候与频繁清洗或抗生素滥用相关。 - 真菌性阴道炎(主要由念珠菌引起):分泌物像豆腐渣一般伴瘙痒。这种类型更常见于孕妇、糖尿病人或喜欢穿紧身裤的人身上。
机制:念珠菌过度生长。长期用糖等高糖饮食,或免疫力低落时容易出现。 - 滴虫性阴道炎:少见但传染性较强,常见于有不洁性生活史的人。分泌物多为泡沫状、黄绿色,并伴有强烈异味。
机制:滴虫感染,常由性接触传播。
04 为什么会得阴道炎?——致病机理与风险因素
- 荷尔蒙变化:月经周期、怀孕、更年期等都会影响阴道环境。雌激素水平降低时,保护屏障变弱,感染几率升高。
- 免疫力低下:例如长期受压力、生病、睡眠不足、糖尿病等,都会让身体“防线”变薄弱,使病原体容易趁虚而入。
- 生活习惯:喜欢穿紧身不透气的内裤、过度清洗阴道、频繁使用卫生护垫等,都会使细菌或真菌易于滋生。
- 抗生素滥用:长期或反复服用抗生素的人,阴道内益生菌会被破坏,导致致病微生物“占地为王”。
- 无保护性行为:有多个性伴侣或性生活不注意卫生,也会带来更高的感染风险。
有意思的是,2019年的一项回顾研究表明,约80%的阴道炎病例与菌群失调有关(Chee WJ et al., "The Vaginal Microbiota—A Mixed-Methods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Health and Disease,"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2019)。
05 药物治疗:怎么选才对?
| 类型 | 首选药物 | 治疗周期 | 需注意事项 |
|---|---|---|---|
| 细菌性 | 甲硝唑口服/阴道凝胶 | 5~7天 | 部分患者有金属味、避免酒精 |
| 真菌性 | 克霉唑/咪康唑栓剂 | 3~7天 | 局部用药即可,避免与肥皂共用 |
| 滴虫性 | 甲硝唑单剂/短疗程 | 1~7天 | 伴侣也需同步治疗 |
用药禁止自作主张:阴道炎分类不同,药物完全不一样。有位45岁的已婚女性,自己买了高强度抗菌药,结果只是普通真菌感染,不但没好反而反复发作。这个例子说明:用药前最好明确病因,遵医嘱是最靠谱的做法。
06 日常预防怎么做?
阴道炎虽常见,但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率。从衣食住行做起,这些建议实在又有效:
| 措施 | 具体建议 | 理由 |
|---|---|---|
| 选择合适内裤 | 棉质、通风,清洗后自然晾干 | 减少细菌滋生,远离闷热潮湿环境 |
| 适量补充益生菌 | 酸奶(无糖为宜)每日一杯 | 帮助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 |
| 饮食多样化 | 丰富蔬菜水果,杂粮、坚果 | 营养均衡,有助增强整体免疫力 |
| 避免久坐闷热 | 长时间办公、运动后及时更衣 | 抑制真菌细菌繁殖 |
07 哪些情况要及时就医?
- 出现反复发作,自己处理无效的症状时
- 分泌物呈黄绿、泡沫状,有恶臭或有血丝
- 合并发烧、腹痛、性交疼痛等其他症状
- 怀孕期间发生不适,需要专业评估
- 首次发病、不确定类型时
有位35岁的女性,在发现分泌物出现血丝后立刻选择了就诊,结果及时发现并排除了宫颈病变的可能。这告诉我们:有时一些异常信号的背后,可能不只是简单炎症。
参考文献(APA格式)
- Sobel, J.D. (1997). Vaginit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7(26), 1896–1903.
- Chee, W.J., Chee, B.O., & Romero, D. (2019). The Vaginal Microbiota—A Mixed-Methods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Health and Disease.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9, 295.
- Bradshaw, C.S., & Brotman, R.M. (2015). Making inroads into improving treatment of bacterial vaginosis—striving for long-term cure.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15, 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