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从症状到护理的全面指南
有时候,嘴里莫名出现一些白色的点点,刷牙也刷不掉,吃东西还觉得发苦甚至有点疼。许多家长也会发现,小宝宝的嘴里好像经常有“牛奶斑”。其实这些看似普通的口腔变化,背后可能正是鹅口疮在作怪。今天就聊聊它到底是什么,有哪些表现,以及我们能怎么应对。
01 什么是鹅口疮?
简单来讲,鹅口疮是指口腔内部被一种叫做白色念珠菌的真菌侵犯后,出现的黏膜感染。它多见于婴幼儿、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人,或者免疫力变弱时(比如化疗、糖尿病患者等)。鹅口疮有点像一个不速之客,总是在身体抵抗力差时容易“闯入”口腔。
不过,大多数人其实都带有念珠菌,只是在免疫系统正常的时候,它一直都被“压着”。一旦体内环境变化,这种真菌就会趁虚而入,引起问题。
科普小知识: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除了口腔,也可能影响皮肤、阴道等部位。(参考:Yang, Y.-L., "Candida and candidiasis: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2017,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02 常见表现,如何发现鹅口疮?
- 初期🤔:偶尔出现口腔内白色点状或片状斑块,通常不易察觉,刷牙或漱口后也不太会掉。
- 进展中😮:白斑开始增多,斑块下方黏膜可能变红,部分人会出现粘腻感。
- 明显时😢:斑块变得较厚,大面积白膜覆盖,伴有灼热、明显疼痛,甚至影响正常进食。
有位2岁的宝宝,近期因为持续服用抗生素,用餐时总喊嘴巴疼、爱哭闹,妈妈发现他的上颚长了一层白白的膜。这一例子说明,鹅口疮在小朋友里很常见,特别是在生病期间。(病例仅在本节引用一次)
| 阶段 | 主要表现 | 提醒 |
|---|---|---|
| 初期 | 浅白色、附着不牢的小白点或斑块 | 常被认为是食物残渣 |
| 进展期 | 白斑增多、粘膜轻度红肿 | 刷牙时会疼,斑块无法完全刷掉 |
| 明显期 | 厚膜覆盖,脱落后局部出血或红斑 | 吃饭、说话受影响,需要特别关注 |
一般情况下,如果白斑伴随疼痛,且持续超过一周,建议及早咨询口腔或儿科医生明确诊断。
03 哪些情况容易诱发鹅口疮?
鹅口疮总是有原因的。下面通过几点说明,哪些情况会给这种真菌“开绿灯”:
- 1. 免疫力减弱:比如年幼的儿童、怀孕、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一旦体内的“防线”松动,念珠菌就很容易繁殖(Duggal, P., 2022, Mycoses)。
- 2. 长期或反复用抗生素:抗生素会让口腔内的正常微生物失衡,给真菌生长创造机会。
- 3. 激素或免疫抑制药物应用:比如哮喘用激素吸入剂、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剂。
- 4. 糖尿病血糖控制差:高糖环境为真菌生长提供了“养分”。
- 5. 口腔卫生习惯差:佩戴假牙但不注意清洁,或长期戴义齿,容易成为孳生温床。
一项针对中国成人患病情况的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的鹅口疮患病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引用:Soysa, N. S., Samaranayake, L. P., "Oral candidosis: review article," 2011, Oral Diseases.)
04 医学如何判断是否为鹅口疮?
鹅口疮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的临床观察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下面是一份就医时常见的流程表:
| 诊断步骤 | 具体内容 |
|---|---|
| 临床观察 | 通过口腔检查,发现典型白斑或厚膜。 |
| 涂片检查 | 用棉签取斑块,在显微镜下寻找念珠菌菌丝。 |
| 培养鉴定 | 如难以判断,取样后在实验室培养。 |
| 基础疾病排查 | 如多次复发,医生会建议查血糖、免疫功能等。 |
一些成年人反复发作,背后往往有慢性病或免疫系统异常,这时候,单纯治疗口腔已难以彻底根除,需要进一步调查全身情况。
注意:鹅口疮有时与其他疾病表现相似,如口腔溃疡、扁平苔藓等,确切诊断离不开医生的专业判断。
05 日常护理与饮食建议
说到护理,关键是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同时保证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些小细节,对康复很有帮助:
- 坚持每天两次刷牙,选用软毛牙刷,动作尽量轻柔,避免斑块处受损。
- 对于婴幼儿,可以用纱布蘸温水轻轻擦拭口腔。
- 饭后及时漱口,有利于减少细菌与食物残留。
- 尽量选择温凉、柔软、易吞咽的食物,如稀饭、蛋羹、酸奶等。
- 避免食用过热、辛辣、过硬的食品,这类食物容易刺激黏膜,加重不适感。
- 保证充足饮水,避免口腔干燥。
饮食推荐表
鼓励多样化饮食,同时结合具体口感偏好调整。
| 食物名称 | 功效说明 | 食用建议 |
|---|---|---|
| 酸奶 | 富含益生菌,有助口腔菌群平衡 | 一天一次,常温饮用 |
| 银耳羹 | 滋润黏膜,促进恢复 | 温热服用,有轻度甜味即可 |
| 蒸鸡蛋羹 | 细腻柔软,便于吞咽 | 早餐或午餐时搭配主食 |
对成人患者,如果假牙经常出现斑块,可将假牙用专用清洁剂每日浸泡一段时间。同时,易复发者建议向牙医咨询特殊护理建议。
06 哪些情况需要就医?有哪些防护小妙招?
- 白色斑块覆盖面明显增大,超过一周不见好转。
- 伴有明显疼痛,影响进食、说话。
- 出现反复、频发情况(每年多次复发)。
- 成年人有糖尿病、慢性病等病史且症状持续。
如果遇到上述情况,最好提早请医生评估,单靠自我护理可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例如,一位54岁男性患糖尿病管理不佳,反复出现厚斑,口腔医生建议配合调整血糖及做针对性处理——这样的案例也不少见。
防护建议 ⛑️
- 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饮食,适当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 用药时按医生建议,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不滥用。
- 用漱口水维持良好口腔环境,特别是容易生病的人群。
- 口腔检查建议每半年一次,有基础疾病者可适当缩短间隔。
小朋友或老人如发现吞咽困难、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口腔专科或儿童医院,不建议自行拖延或反复在家尝试各类偏方。
| 最近是否频繁服用抗生素? | 建议与医生沟通,了解合理用药方式 |
| 口腔清洁是否到位? | 日常两次刷牙,常换牙刷定期检查 |
| 抵抗力下降、熬夜多、不经常锻炼? | 每周追加运动,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
鹅口疮并不可怕,只要及时发现和科学护理,绝大多数人都会恢复得很好。生活中遇到疑似症状时,不妨多关注自己的口腔健康。对于特殊人群,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按时检查,是让它远离我们的好办法。
(内容仅供参考,并未全部涵盖个案情况。如有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务必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 Yang, Y.-L. (2017). Candida and candidiasis: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 Soysa, N. S., Samaranayake, L. P. (2011). Oral candidosis: review article. Oral Diseases.
- Duggal, P. (2022). Oral candidiasis: an update. Mycos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