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突袭!这些急救方法你可不能不知道
01 警惕那些隐秘的信号
心脏病真的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动静大”。不少人以为心脏出问题一定就是突发性胸痛,其实很多时候,身体给出的信号很悄悄。比如偶尔比平时更容易出汗、活动时有点儿喘或心跳快、晚上睡觉忽然心慌。这些看起来不太明显的变化,并非只是劳累的表现。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52岁的男性老师,几乎每次散步后都觉得有些累,偶尔还头晕,但没当回事,就一直拖着。直到有一天胸闷加重,家人才发现问题严重。其实,这样的早期信号很多人都可能遇到,所以别简单归咎于“年纪大”“累的”。
02 急救的黄金时间:每秒都很宝贵
有些心脏病发作会表现得很明显,比如突然胸口剧痛、呼吸困难、脸色灰白、出冷汗,这时候往往让身边人很紧张。医学界有个说法:心脏骤停后的前4分钟,就是“黄金急救时间”。每浪费一分钟,患者的生存几率都明显下降(参考:Weisfeldt & Becker, 2002)。
我曾听闻生动的例子:63岁的女企业家会议中突然倒地,身边同事没有慌乱,5分钟内就按压胸口并拨打120,等医生来时患者已经恢复呼吸。抢救及时和未及时的结果真是天壤之别。
| 黄金时间 | 存活率(%) |
|---|---|
| 1分钟内 | 90 |
| 3分钟内 | 70 |
| 5分钟以上 | <50 |
03 心脏病突然发作的幕后推手
- 1. 年龄增长 40岁后心血管弹性下降,慢慢出现问题的风险变高。
- 2. 遗传倾向 医学数据表明,有家族史(如父母早亡于心梗)的人心脏风险更高。
- 3. 生活方式单一 长期久坐、缺乏锻炼让血液循环变慢,血管被“垃圾”慢慢堵塞。
- 4. 三高困扰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长期影响心脏和血管内壁的健康。
- 5. 长期压力 忧虑和焦虑会刺激体内应激激素上升,心脏功能负担加重(参考:Dimsdale, 2008)。
研究数据指出,有三高的中老年人,发生心脏猝死的风险要比普通人高2-4倍(Kannel et al., 1971)。所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其实蛮重要的。
04 如何早期预防?正面养护更关键
说到心脏健康,其实清淡饮食和适量运动才是“老配方”。下面这些做法真的对心脏有好处,而且很容易坚持:
| 推荐食物 | 主要功效 | 食用建议 |
|---|---|---|
| 燕麦 | 富含可溶性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Brown et al., 1999) | 早餐选用燕麦粥,每周3-5次 |
| 坚果 | 含健康脂肪酸,保护心脏 | 每天一小把,无盐更好 |
| 深绿色蔬菜 | 含多种抗氧化素,减缓血管老化 | 每顿来点,颜色越深越好 |
- 定期活动: 慢走、骑车,或家务劳作都可,每周3次,每次半小时即可。
- 早期就医: 年满40岁后,每2年体检一次心电图、血脂即可发现隐患。
- 健康体重: 稍微注意控制体重有益心脏。
05 心肺复苏(CPR):人人都要学的急救技能 🏥
万一有人突然倒下、不呼吸——最关键的就是心肺复苏。普通人完全可以学,关键步骤不复杂。简单来说,“叫-叫-看-按-吹”五步走:
- 叫: 拨打120或当地急救电话。
- 叫: 大声呼叫患者,看有无反应。
- 看: 仔细观察呼吸和胸部起伏。
- 按: 快速按压胸骨下半部,深度5~6厘米,每分钟100~120次。
- 吹: 如果会人工呼吸,可对口吹气2次。
重点记住:每一步都不用怕出错,只要开始按压就对了。按压时手垂直、掌根用力,会感觉到胸廓有明显下陷。去年国家急救指南的数据,CPR操作合格者使院前存活率翻倍(Wang et al., 2020)。
06 使用AED,让急救简单更安全 ⚡
现在很多公共场所配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这台小机器有点像“心脏的电池充电器”,真正的作用是在心脏“短路”时,帮它重新恢复节奏。使用方法,其实不难:
- 打开AED,听语音指示操作。
- 揭开病人衣服,把两片电极分别贴在胸部指定部位。
- 机器会自动判断是否需要除颤,指示按下按钮。
- 除颤完成后继续胸外按压,直到专业人员到场。
07 急救后,科学送医怎么做?
急救措施做完后,送医流程也很关键。这里需要注意三点:
- 不要自行开车送医: 让急救车处理途中突发状况更安全,配备有专业设备。
- 选择有心脏急救能力的医院: 常见市级综合医院、三级医院,这类机构通常有相关科室和抢救条件。
- 到院后提前说明病史: 哪怕只是怀疑心脏事件,也要如实向急诊医生反馈患者的既往健康状态。
送医途中保持病人平卧、不喂食,避免拥挤或剧烈颠簸。这些“小细节”,实际很有帮助。
08 心理支持,有时比药更有力量 🌱
心脏急救后,不少人会有“幸存者焦虑”或情绪低落,有的甚至产生恐惧回忆。这个时候,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就是最有效的“良药”。患者刚脱离危险,更容易担心复发或者觉得生活没有安全感。
很实用的方法是倾听、多一点陪伴,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特别是那些一度昏迷又恢复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短暂情绪波动。有研究指出,积极心理干预可以让心脏病后的康复率提升(Freeman et al., 2008)。
文献与参考资料
- Brown L, Rosner B, Willett W, Sacks F, & Stampfer M. (1999). Cholesterol-lowering effects of dietary fiber: a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69(1), 30–42.
- Dimsdale, Joel E. (2008).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51(13), 1237–1246.
- Freeman, R., et al. (2008).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chrane review.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Issue 2, CD002902.
- Kannel WB, et al. (1971). Factors of risk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six year follow-up experience: The Framingham Study.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55(1), 33-50.
- Wang, Y., et al. (2020). Bystander-performed CPR and outcomes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China. Resuscitation, 145, 49-56.
- Weisfeldt, M. L., & Becker, L. B. (2002). Resuscitation after cardiac arrest: A 3-phase time-sensitive model. JAMA, 288(23), 3035–30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