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详细对比及治疗指南

  • 31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详细对比及治疗指南封面图

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两者有何不同?

01 风湿性关节炎是怎么回事?

有些孩子在得了喉咙发炎后,没过几周突然膝盖、手肘又红又肿,有的走起路来都一瘸一拐。这种突发性的红肿和疼痛,常让家长措手不及。简单来讲,这类关节炎多半和链球菌(一种常见细菌)感染有关。医学上称它为“风湿性关节炎”。
影响:风湿性关节炎虽然名字带“风湿”,但它其实更容易伤到心脏和关节。孩子反复发作,时间一长,心脏瓣膜还有可能出问题。所以不仅仅是关节疼,更要警惕潜在的心脏隐患。
🔍 这种关节炎发作急,常伴有发热,家长若发现孩子扭伤外没有外伤却突然关节肿痛,一定要留心病因。

0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表现

  • 持续性疼痛:一个35岁的女性朋友,手指关节早上常觉得僵硬,慢慢地这种不适由偶尔变成每天早晨都出现,手肿胀好几个小时才缓解。
  • 多部位受累: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不偏爱哪个关节,而是喜欢“左右对称”地出现,比如两只手或两只膝同时肿胀。
  • 运动受限:往往日积月累,细小动作(如拧瓶盖、穿扣子)越来越困难。
影响:和风湿性关节炎不同,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困扰中年人,女多于男。发作慢、拖得久,对手脚的伤害一点点加重。最怕关节变形、活动受限,甚至生活无法自理。

03 为何会得两种关节炎?

类型 主要致病原因 涉及人群
风湿性关节炎 链球菌感染导致免疫异常,身体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常见于感冒或喉咙发炎后2-4周) 5-15岁孩子较常见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免疫系统失调,长期将正常关节组织识别为“外敌”,慢性破坏 女性居多,40岁左右高发
📈 研究发现,遗传、环境、感染等多种因素都可能“触发”类风湿病情。不吸烟、规律作息有助于降低风险。
(Smolen JS, Aletaha D. Rheumatoid arthritis. Lancet. 2016;388(10055):2023-2038.)

04 又痛又肿,这些症状别搞混

风湿性关节炎

  • 症状来得较急,比如1-2天突然发作
  • 关节红、肿、疼,常伴随发热、全身乏力
  • 常一个关节好转,另一个又出问题

类风湿性关节炎

  • 症状日积月累,通常缓慢加重
  • 两侧同样部位发病(比如同时手掌两边肿胀)
  • 早晨僵硬,时间较长,过一阵子偶有消退
🕰️ 其实最容易区分的一点是:风湿性关节炎往往一阵一阵、换着关节发作,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会越来越明显,很少突然完全消失。

05 检查方法怎么选?

风湿性关节炎:
  • 看病史:感冒咽炎后不久发病最有参考价值
  • 链球菌抗体检测:抽血查ASO(抗链球菌溶血素O)是否升高
  • 心脏超声:有助于及早发现心脏受累
类风湿性关节炎:
  • 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血液检测,辅助诊断
  • 影像学检查:X线、彩超了解关节损伤
  • 炎症指标:CRP、ESR升高时提示活动期
💡 如果关节反复肿痛,建议挂风湿免疫科,有经验的医生判断类型更准确。 (Aletaha D, et al. 2010 Rheumatoid arthritis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n Rheum Dis. 2010;69(9):1580-88.)

06 如何治疗和日常管理?

疾病类型 医疗干预 辅助生活调整
风湿性关节炎 抗生素是基础,消炎药辅助控制症状,严重者需住院防止心脏损伤 动静结合,恢复期避免剧烈活动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免疫抑制药物、生物制剂等长期规范管理,个体化调整方案 规律活动,辅以理疗、情绪管理
💊 特别提醒:类风湿性关节炎需要耐心和信心结合,规范随访,是减少关节伤害的关键。

07 日常预防与健康建议

  • 🥬绿叶蔬菜 + 富含叶酸,有助于调节免疫 + 建议多样搭配,日常可常吃
  • 🐟深海鱼类 + 富含Ω-3脂肪酸,帮助缓解炎症 + 建议每周可安排1-2次
  • 🥛牛奶及酸奶 + 补充蛋白质,增强体质 + 适量饮用,选择低糖型更健康
  • 🍊新鲜水果 + 补充维生素C,利于关节健康 + 日常饭后作为加餐不错
🏃 定期锻炼、充足睡眠,对关节和免疫系统都有好处。有慢性关节不适或反复疼痛,尽早就医评估,选择正规医院的风湿免疫专业最为稳妥。 (Liu Y, et al. Diet, lifestyle and risk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utoimmun Rev. 2022;21(7):103088.)

参考文献

  • Smolen, J. S., & Aletaha, D. (2016). Rheumatoid arthritis. Lancet, 388(10055), 2023-2038.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6)30173-8
  • Aletaha, D., Neogi, T., Silman, A. J., et al. (2010). 2010 Rheumatoid arthritis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69(9), 1580-1588.
  • Liu, Y., et al. (2022). Diet, lifestyle and risk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utoimmun Rev, 21(7): 10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