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偏头痛?
有些人会碰到这样一天:还没开始工作,太阳刚升起,头就开始隐隐作痛,像有个小锤子在敲脑袋,难以集中注意力。这就是偏头痛最初带来的困扰。简单说,偏头痛是一种慢性神经性头痛病,总是反复出现,疼痛有时轻、有时重,发作后让人精力大减。
医学调查发现,全球约10-15%的人受偏头痛影响(GBD 2015 Disease and Injury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Collaborators, 2016)。这种病不仅仅是烦人的头痛,更会影响生活、工作和社交。每次发作都像是给自己的日常安排添了一道难题。
02 偏头痛的典型症状
对于症状,偏头痛的早期表现比较隐蔽。有的人只是偶尔感觉头部一侧偶有轻微胀痛,甚至只觉得脑袋有点沉,没太在意。等到症状明显时,通常是持续的强烈疼痛出现。整个头部像被重击,尤其在一侧,疼痛呈搏动感,有时候还会恶心甚至呕吐。同时,对强光和噪音等变得特别敏感,很多患者只能躲进安静、昏暗的房间。
症状阶段 | 主要表现 |
---|---|
轻微偶尔 | 短时间的一侧胀痛(通常可忍受) |
持续严重 | 一侧持续搏动剧痛、伴恶心呕吐,对光和声音很敏感 |
03 偏头痛的先兆现象
偏头痛发作前,部分人会体验到特别的“先兆”,比如眼前突然冒出亮闪闪的点,视野中出现模糊扭曲感,或者手脚发麻,说话也变得有些不顺。医学上称这些现象为“先兆偏头痛”。有一位35岁的女性朋友,每次偏头痛前半小时,眼前会出现波浪状的光圈,随后才是头痛。这种先兆大多持续20分钟到1小时,随之进入剧烈头痛阶段(Holland et al., 2012)。
先兆通常是暂时性的,但出现时很容易让人担心是不是中风等大病。其实,偏头痛的先兆虽然影响日常生活,但不直接损伤脑组织或导致永久后果。多注意先兆的规律,有助于提前采取缓解措施。
04 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
偏头痛的发作频率每个人差别很大。比如,有的人每月出现3-4次头痛,每次持续6-12小时;而另一位28岁的男性朋友,一年才发作两次,但每次头痛能持续整整三天。典型的偏头痛发作包括前驱期(低迷、焦躁)、先兆期(部分人有)、剧痛期,以及恢复期(头脑发蒙)。头痛可在一天内结束,也可能拖延到第二天。
发作频率分类 | 具体情况 | 持续时间 |
---|---|---|
每月多次 | 大约每周1-2次 | 6-24小时/次 |
偶发 | 每年2-3次 | 1-3天/次 |
05 偏头痛的诱因与触发因素
偏头痛的发生,有很多幕后推手。饮食是一个重要诱因,如巧克力、酒精、奶酪等食物在部分人群中会触发偏头痛;环境变化,比如气温骤变、空气污染;精神压力过大或激烈的情绪波动,也是常见诱发因素。此外,女性激素水平的周期性变化(如月经期),也容易使发作频率增加(Vetvik & MacGregor, 2017)。
- 饮食(特定食物如酒精、巧克力)
- 环境改变(气候转变、长时间接触噪音)
- 情绪压力(工作、生活压力增大)
- 激素变化(月经来潮期间,女性特别敏感)
- 家族遗传(父母中有一方偏头痛,患病概率明显升高)
研究指出,如果家族中有偏头痛史,患病风险可达正常人的2-3倍(Russell et al., 1996)。这提醒人们不要只在表面寻找原因,遗传背景和生活模式都有关系。
06 应对偏头痛的策略与治疗
正面应对偏头痛,更要关注长期的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可以暂时缓解疼痛,比如三叉神经药物、非甾体止痛药和部分类降压药,但单靠药物往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规律作息和情绪平衡都有帮助。
推荐食物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深色绿叶蔬菜 | 富含镁,帮助缓解偏头痛 | 每周3-5次,搭配主食 |
坚果类 | 抗氧化,调整神经功能 | 每天适量,10-20g |
全谷类 | 提供能量,维持血糖稳定 | 每日主食选择 |
治疗和预防,其实就像在修复“长时间失调的小工厂”,需要动力、营养、监管和调整。只有将各方面协调起来,才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日常活力。
07 总结与行动建议
偏头痛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神经类慢性病,这场穿梭于疼痛与生活之间的斗争,不仅需要对症用药,更离不开自我管理、生活习惯的调整和积极面对。对家人、同事和自己多一些理解和关心,有时也是缓解痛苦的重要“补药”。
最好的办法,是保持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和开放的心态。如果症状多年未改善,或者频繁发作,不妨和专业医生沟通,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小幅度调整,往往能带来大的变化。
偏头痛并不罕见,理性应对,远比焦虑和回避有用。
文献参考
- GBD 2015 Disease and Injury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Collaborators. (2016).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10 diseases and injuries, 1990–2015: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 The Lancet, 388(10053), 1545-1602. (APA)
- Holland, S., et al. (2012). Migrain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BMJ, 344, e4166. (APA)
- Vetvik, K. G., & MacGregor, E. A. (2017). Sex differences in the epidem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and pathophysiology of migraine. The Lancet Neurology, 16(1), 76-87. (APA)
- Russell, M. B., et al. (1996). Familial occurrence of migraine.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3(6), 438-445. (A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