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一闪而逝: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防宝典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英文简称TIA)其实就是脑部血流短时间“不太给力”。一般症状只持续几分钟甚至更短,很快又自己恢复了正常。它和真正的中风最大的区别,是没有造成大的脑部损伤。但它像一次不太明显的警告,预示未来可能发生更严重的脑血管意外(中风)。
简单比喻: TIA就像马路上突然堵了一下又畅通了,而真正中风则可能造成严重“交通瘫痪”。
有研究显示,TIA患者在发作后90天内发生中风的风险比普通人高近10倍(Easton JD et al., 2009)。
特征 | 描述 |
---|---|
发作时间 | 几分钟到1小时,最多不会超过24小时 |
症状消失 | 完全恢复正常,无残留症状 |
风险点 | 提示未来可能发生更严重中风 |
- 🟠 轻微、偶发的表现 比如说话突然不利索,嘴角轻微歪斜,或是一只手感觉有点无力,很快又好了。
- 🟢 明显、持续的信号 比如持续几分钟说不清话、单侧肢体明显无力,甚至看东西突然模糊。这种情况需要立刻去医院。
表现 | 常见情况 |
---|---|
说话含糊 | 突然口齿不清,说半句话卡住 |
短暂肢体麻木 | 一侧手臂、腿短时间没力气 |
视力变化 | 一只眼模糊、黑影飘过 |
1. 动脉硬化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壁变厚、变硬(动脉硬化)是最核心的因素之一。它让大脑血流更容易“卡壳”。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超过70岁的老人每年TIA发生率约为2%-3%(Grau AJ et al., 2001)。
2. 高血压、高血脂
长期血压高、血脂异常容易造成血管堵塞。这也是中青年人最近几年发病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3. 心脏病变
一些老年朋友有房颤等心脏问题,心脏内的血栓随血液“漂”到脑部,引发TIA。
4. 生活习惯相关
长期吸烟、过量饮酒增加血管损伤几率;高盐、高油饮食习惯同样为诱因之一。
其实,很多预防方法都融入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里,比如吃什么、怎么动、睡得好不好。这里整理一些更实用的建议。
推荐食物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燕麦 | 有助于平稳血脂 | 可替代部分主食,每天一小碗 |
新鲜绿叶蔬菜 | 富含叶酸,帮助血管健康 | 午晚餐都搭配 |
鲑鱼等深海鱼 | 含优质脂肪酸,调节血管弹性 | 一周1-2次比较适合 |
坚果(如核桃、杏仁) | 提供健康脂肪,辅助心脑健康 | 每天少量(如一小把)即可 |
- 🚶 每天坚持适量步行,有氧运动心理压力减轻,脑部血流得到改善。
-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有助于心血管调节。
- 🚭戒烟限酒,但具体细节适合因人而异。(直接戒烟,饮酒不超过每天1小杯)
-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适合有血管堵塞风险的人群。
- 针对有房颤等心脏病史的人,可能需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
- 经常监测血压血脂,按医生推荐调整用药,效果更好。
- 血压检测:建议在家也能自己测。
- 血脂、血糖检查:每年查一次。
- 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45岁后有条件可查。
很多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充满误解,“只是偶发小症状,不严重”。事实是,未被重视的TIA很可能就悄然发展成中风。
- 🧑⚕️ 家庭成员中有人出现反复短暂说话不利索或肢体无力的情况,尽早带他去神经科就诊,说明具体发作经过,有助于诊断。
- 🏢 社区医院也可以提供基础的风险评估,有高危因素时及时上级医院转诊。
- Easton JD, Saver JL, Albers GW, et al. Defi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Stroke. 2009;40(6):2276-2293. https://doi.org/10.1161/STROKEAHA.108.192218
- Grau AJ, Weimar C, Buggle F, et al. Risk factors, outcome, and treatment in subtypes of ischemic stroke: the German stroke data bank. Stroke. 2001;32(11):2559-2566. https://doi.org/10.1161/hs1101.097421
- Amarenco P, Lavallée PC, Labreuche J, et al. One-year risk of stroke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minor 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6; 374(16):1533-1542.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412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