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急性肺栓塞是什么?——隐藏在日常里的风险
咱们平时总觉得呼吸不顺就是小问题,忙着工作、坐班时间长,活动也变少了。有时只是偶尔喘一口气,谁都不会想到,这是肺动脉里发生的一场悄无声息的堵塞。急性肺栓塞,就是血液里的血栓堵住了肺部动脉,像高速公路被突然封闭了一环,气流和血流都受阻,人体缺氧风险随时上升。
从健康角度来说,急性肺栓塞属于医学上极需警惕的急症。根据今年《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杂志的一项调研(Kearon et al., 2024),每年全球因肺栓塞导致死亡超过30万人。虽然常见于老年和卧床人群,但年轻人久坐、怀孕、长期服用避孕药也有可能“中招”。这提醒我们,风险并不只属于某个年龄段,生活习惯其实也是重要推手。
- 长时间不活动(如长途飞行、久坐工作)
- 肥胖、吸烟、血脂异常
- 手术后、骨折、孕期和产后
- 有静脉血栓病史或家族遗传
02 轻微 vs 明显——肺栓塞的临床症状特点
| 阶段 | 表现症状 |
|---|---|
| 🌿 轻微、偶尔 | 偶尔气短、胸闷、轻度乏力 有时活动后心跳略快 |
| ⚠️ 持续、严重 | 突然持续胸痛,明显呼吸困难 咳嗽带血丝,心悸不止 |
简单来说,刚开始时有的人只是感觉爬个楼比平时容易喘。比如一位36岁女性文员,平时上班较多,偶尔觉胸口不太舒服,但不影响日常活动;然而,持续无力感逐渐加重,直到有天洗澡时突然胸痛,差点晕倒送急诊。这个例子其实说明,早期信号非常“低调”,容易忽视,直到症状明显才警觉。
临床上,咳血(咳出的痰带血色)、严重的胸痛、或者呼吸极度急促,都属于肺栓塞的明显预警信号。出现这些症状,最好马上去医院检查。
03 症状多样化——不同人群的感受也不同
急性肺栓塞不是“千人一面”的病。年龄、性别、是否有慢性病都会影响症状的表现方式。
| 人群类型 | 典型变化 |
|---|---|
| 老年人 | 更多出现意识模糊、低血压,呼吸困难比年轻人更快加重 |
| 女性(孕期、服药) | 常有下肢浮肿、胸部闷胀,有时只表现出轻度乏力 |
| 既往心肺病患者 | 症状更复杂,心跳紊乱和严重乏力明显,易与原有病情混淆 |
举例来说,一位72岁男性长期卧床,家属发现他突然神志不清、嘴唇发紫,送医后诊断为急性肺栓塞。这个例子提醒我们,不同背景的人,最初的症状可能完全不同,家里有老人或慢病患者时要多一些关注。
04 检查怎么做——诊断急性肺栓塞的“秘诀”
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主要靠影像和实验室检测,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和查体结果,安排如下项目:
- 胸部CT血管造影(CTA):直接看到堵塞部位
- 肺灌注/通气扫描(V/Q扫描):有助于缺氧区域的定位
- D-二聚体检测:筛查血液是否处于高凝状态
- 心脏超声:观察是否合并右心功能受损
这些检查流程可以帮医生快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分布区域,减少误诊发生,让治疗方案更有针对性。
文献引用:Konstantinides S.V., "Diagnosis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05 急性肺栓塞并发症——小堵塞也能“引燃”大问题
不及时治疗的肺栓塞像车道上的小石子,有时能意外造成“大堵车”。一旦血流受阻,氧气向全身供应减少,各个器官可能因为“缺料”而相继出错。
| 并发症类型 | 影响 |
| 右心衰竭 | 心脏负担骤增,严重时可导致猝死 |
| 肾脏损伤 | 肾功能下降,排尿减少或全身水肿 |
| 脑部缺氧 | 意识障碍、极端情况下昏迷 |
数据指出,未经干预的重症肺栓塞死亡率可高达30%(Kearon et al., 2024)。不过,只要早发现、及时治疗,大多数病人的恢复还是可以预期的。所以小病未必“小”,及时识别是救命的关键。
06 如何防范?——日常可做的小事,就能降低风险
很多人以为身体有点不舒服就只能等着,但其实,日常预防肺栓塞完全可以主动做起来。关键是让血流保持畅通,减少血液“闷”在腿部或者其他地方太久。
| 生活习惯 | 具体益处 | 适用建议 |
|---|---|---|
| 高纤维蔬菜(如西兰花、菠菜) | 补充维生素、促进血管健康 | 每餐可适量搭配,生吃或清炒皆可 |
| 定时活动 | 促进血液流动,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 每小时起身活动3-5分钟,长途旅行时多走动 |
| 多饮水 | 减少血液黏稠度 | 成年人每天建议1500-2000ml,少量多次 |
| 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 | 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 手术、产后或有血栓史人群按医嘱用药 |
发现胸痛、呼吸急促、咳血、身体极度乏力等症状,应选择有急诊科或大型综合医院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Prandoni, P., "Preven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 Thrombosis Research, 2022.
有一点其实很重要:不是只有大手术、卧床才会遇到肺栓塞,普通上班族、孕妇、运动人群都该养成定时走动和补水的习惯。如果家里有风险较高的人,可以和医生多沟通早期预防方案。
07 结语
急性肺栓塞不是只存在医学讲座里的“陌生词”,也不是只关乎医院病房。像许多健康问题一样,只要能关注身体的变化,懂得日常该怎么调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防。
真正的风险往往藏在忽略与习惯之中,调整生活节奏、合理饮食、积极锻炼,就是普通人每天都能做到的"小动作"。把简单的健康建议记在心里,也是一种自我关爱。以后再遇到胸闷气短时,或许你会想到:是不是该多活动了?
引用文献
- Kearon, C., Akl, E. A., Comerota, A. J., et al. (2024).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TE disease: CHEST guideline and expert panel report."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 Konstantinides, S.V. (2020). "Diagnosis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Prandoni, P. (2022). "Preven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 Thrombosis Resear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