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癫痫:诊断标准与治疗新视角
或许你遇到过突然失神、身体短暂抽搐的朋友,大家在饭桌聊天时提到“癫痫”,总觉得这是个遥远的医学名词。其实,癫痫并非罕见,每年全世界都有数百万新发病例。了解它的定义、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心家人和自己。如果你关心脑健康,这些知识非常值得收藏。
01 癫痫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大脑神经元活动短暂异常。它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可以由多种原因引发的一类症候群。
癫痫发作有点像是大脑的小型“电路短路”,突然间,某些区域无规律放电,于是就出现了不寻常的身体反应。
💡 科普小知识
癫痫不是“精神病”,大多数癫痫病人智力和性格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癫痫不是“精神病”,大多数癫痫病人智力和性格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每1000人中约有6-10人患有癫痫(Fiest KM, et al., 2017)。 这说明,癫痫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罕见。
02 癫痫发作时会有哪些症状?
| 发作类型 | 典型表现 | 生活化场景 |
|---|---|---|
| 轻微症状 | 短暂“走神”、偶尔眼神空洞 | 孩子突然盯着一处发呆10秒,反应慢半拍 |
| 明显发作 | 身体抽搐、意识丧失 | 正在行走的成年人突然摔倒,全身僵直,之后记不清过程 |
| 部分性发作 | 局部抽动,语言障碍 | 说话中断、手指不自觉抖动 |
🔍 有位28岁的男性上班族,偶尔会有几秒钟的“失神”,没有任何抽搐和跌倒。后续医生检查发现,是焦灼性癫痫。
这个例子说明,即使是非常轻微的症状,也可能是癫痫的表现,而不只是容易忽略的小麻烦。
这个例子说明,即使是非常轻微的症状,也可能是癫痫的表现,而不只是容易忽略的小麻烦。
03 癫痫诊断标准是什么?
-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发作时间、持续多久、发作前后有无异常。
- 脑电图(EEG):观察大脑电活动,约70%的癫痫患者可以查出异常波形。
- 影像学检查:MRI/CT排除其他脑部疾病。
- 血液/代谢检查:明确是否因代谢紊乱、感染等诱发。
🧠 诊断流程简表
| 第一步 | 详询病史 |
| 第二步 | 脑电图检查 |
| 第三步 | MRI/CT排查其他脑病 |
| 第四步 | 辅助实验室检测 |
国际抗癫 误诊常见于儿童和老人。澳大利亚一项研究显示,30%的癫痫患者曾被误诊为其他疾病(Beghi E, 2020)。
06 为什么容易患上癫痫?
| 风险因素 | 致病机制 |
|---|---|
| 遗传(家族史) | 部分基因影响大脑信号通路,导致异常放电 |
| 脑损伤/感染 | 脑细胞损伤后异常电活动,诱发发作 |
| 出生早产或低体重 | 神经发育偏差,增加异常放电概率 |
| 高龄 | 脑部退行性变化,容易被其他疾病诱发 |
🧬 癫痫有一定遗传趋势,但后天脑外伤、感染等也能触发。
2017年Meta分析报告显示,家族史癫痫风险提高2-3倍(Fiest KM, et al., 2017)。
2017年Meta分析报告显示,家族史癫痫风险提高2-3倍(Fiest KM, et al., 2017)。
需要说明的是,癫痫并非简单由单一因素导致,常常是多种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
07 癫痫的未来诊断,有哪些新科技?
- 人工智能辅助脑电图解析:AI模型可识别微小电活动异常,准确率逐年提升(Hobbs J, et al., 2020)。
- 基因检测:筛查特殊癫痫致病基因,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 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异常动作,辅助医生远程管理。
- 新型影像融合技术:多模态成像可细致描绘脑区异常,为复杂病例提供精准定位。
🌱 随着AI和基因技术发展,癫痫诊断将更早、更精、个体化。
这有望帮助患者尽早获得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有望帮助患者尽早获得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08 怎么预防癫痫发作?
预防癫痫发作,最重要的是做好生活管理、科学饮食和规律作息:
| 食物 | 功效 | 食用建议 |
|---|---|---|
| 坚果(杏仁、核桃) | 富含镁,有助于脑细胞稳定电活动 | 每日适量食用(约20克),可补充健康脂肪 |
| 香蕉 | 高钾,帮助神经信号传递 | 早餐或加餐吃一根,简单方便 |
| 鱼类(鳕鱼、三文鱼) | 富含DHA对大脑有好处 | 每周吃2-3次,烹饪方式清淡为佳 |
| 绿叶蔬菜 | 叶酸和维生素B群促进脑健康 | 午餐/晚餐搭配一份蔬菜沙拉 |
🥗 出现首次疑似癫痫症状后,建议尽快就诊,切勿自行停用药物或随意调整治疗。
定期复查脑电图,有条件者可选择三甲医院神经科。
定期复查脑电图,有条件者可选择三甲医院神经科。
对于有家族史或其他风险人群,保持健康饮食和规律作息是最靠谱的预防方式。
出现抽搐、失神等新发症状,建议不要等待,及时到正规医院做详细评估。
参考文献
- Fiest, K. M., Sauro, K. M., Smith, K. M., et al. (2017).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epileps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Neurology, 88(3), 296-303. https://doi.org/10.1212/WNL.0000000000003509
- Fisher, R. S., Acevedo, C., Arzimanoglou, A., et al. (2014). ILAE official report: a practical clinical definition of epilepsy. Epilepsia, 55(4), 475-482. https://doi.org/10.1111/epi.12550
- Beghi, E. (2020). The epidemiology of epilepsy. Neuroepidemiology, 54(2), 185-191. https://doi.org/10.1159/000503831
- Hobbs, J., Wright, A., Franklin, J., et al. (2020). Machine learning for epilepsy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31(11), 2485-2496. https://doi.org/10.1016/j.clinph.2020.07.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