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与帕金森病的抗争:手术治疗的光明指引

  • 12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与帕金森病的抗争:手术治疗的光明指引封面图

与帕金森病的抗争:手术治疗的光明指引

有些人发现自己的步伐开始慢慢变得僵硬,手写的字比以往小了不少,甚至偶尔会有小的抖动。这些变化虽然不太明显,却让人心里打鼓。帕金森病,这个名字常常让人联想到年老和行动迟缓,其实它不只是一个“年纪大了的毛病”,影响着许多家庭的日常。下面一起聊聊它,以及手术治疗带来的新希望。

01 什么是帕金森病?

简单来说,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它主要是因为大脑中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分泌减少导致的。这个物质负责调控我们的运动,要是它少了,身体的动作就会变得慢,甚至出现抖动。除了走路变慢、做事不灵活,患者有时还会觉得很难表达情感,脸上的表情也变少了。

👵比如有位66岁的阿姨,刚开始只是感到手指偶尔不太听使唤,也不太容易扣扣子。后来,家里人才发现她写字变得越来越小,脸上总是“没有表情”,说话也越发轻声。这种变化时常被误认为是“年纪大了没啥劲儿”,其实帕金森病早期就是这样的“小动作变化”。

Tips:
  • 帕金森病并不只是抖动,动作慢、僵硬、表情减少也常见。
  • 初期信号微弱,容易被忽视。

02 明显症状:何时需要动手术?

帕金森病大多数时候用药物控制,尤其是早中期。可是等到症状越来越明显,比如持续的震颤、走路像踩棉花、说话断断续续,或者吃药效果越来越差时,医生就会权衡手术治疗的可能。

手术考虑情况生活典型表现
药物效果明显下降 用药后刚开始有效,后来出现“药效间歇”,比如上午能动,下午就手脚发硬。
日常严重受影响 走路经常摔倒,吃饭困难,需要他人搀扶。
🧑‍🦳如一位57岁的男士,药物治疗两年后,家里人发现他出门必须用轮椅,吃饭常常呛咳。
出现无法忍受的副作用 用药后不自主地扭动或抽搐,难以控制,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快记:手术不是“一上来就做”的选择,只有在药物效果减弱或副作用大、日常受限时才考虑。

03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深部脑刺激与脑区切除

说起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主要有两大类:深部脑刺激(DBS)和脑区切除术。两者原理、适用情况都不太一样。

  • 深部脑刺激(DBS)
    医生在病人脑内特定区域植入电极,通过轻微电流来“调整”异常神经信号。就像在电路里加个调节器,让信号变得更正常。
    功效:可以显著缓解震颤和僵硬,药物用量减小。
  • 脑区切除术
    通过手术破坏大脑中异常活动的“问题区”,类比为“拆除坏掉的元件”。
    功效:主要用于部分药物效果特别差的患者。

临床数据显示,DBS手术后的患者,约有70%震颤得到缓解(参考:Fasano, A., et al.,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Neurology, 2021)。

小贴士: DBS适合多数药物效果下降但还有反应的患者;脑区切除多用于某些特殊的、药物完全无效者。

04 手术前要做哪些准备?

手术不是“想做就做”,前期的评估非常关键。医生会综合病史、身体检查、影像学(如脑核磁共振)、心理状态等,判断是否适合手术。比如70岁的王先生,原本一直吃药控制,但最近频繁跌倒,医生建议做核磁共振和神经功能评分,经过团队评估,才决定进入手术流程。

评估环节目的
头部核磁共振(MRI) 排查脑结构异常,保证安全
药物反应测试 判断对药物仍有部分反应
心理评估 确保患者可以配合手术和康复
注意:只有评估合格,医生才会推荐手术。家属沟通、心理准备同样非常重要。

05 手术以后,如何恢复和康复?

手术不是终点,恢复和后续康复更重要。一般住院7-14天,术后体能较弱,需要专业的康复团队指导,包括运动训练、言语训练和营养管理。比如56岁的一位女性患者,手术后一开始走路还不太稳,亲人搀扶练习几个星期后,逐渐实现了独立活动。

康复建议:
  • 刚开始以简单活动为主,比如床边站立、短程走动。
  • 逐步增加锻炼时间和难度,不能太急。
  • 加入言语训练,慢慢找回清晰的表达力。
  • 注意均衡饮食,补充蛋白质和新鲜蔬菜。
就医建议: 手术康复期间如出现持续头痛、严重晕眩、伤口感染,应及时联系医生。

06 前景与新进展 🌱

最近几年,帕金森病的手术技术不断创新。例如,智能刺激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时状态自动调整刺激参数,更“个性化”。医学界还在研究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等新路,虽然还处在实验阶段,但让人充满希望。

2019年的一项回顾研究(Weaver, F. M., et al.,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long-term outcomes", JAMA, 2019)指出,手术治疗不仅能改善运动症状,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仍需密切随访,长期管理。

有希望: 手术不是终极答案,但结合康复和日常管理,能让许多患者重新找到生活的节奏。跟随正规医院和专业医生,微小进步也值得鼓励。

参考文献

  • Fasano, A., et al. (2021).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Neurology.
  • Weaver, F. M., et al. (2019).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long-term outcomes. JAMA.
  • Benabid, A. L., et al. (2009). 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long-term outcome. Movement Disorders, 24(5):738-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