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走出失眠的迷雾:顽固性失眠解决之道

  • 43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走出失眠的迷雾:顽固性失眠解决之道封面图

走出失眠的迷雾:顽固性失眠解决之道

01 其实睡不好,更多时候并不罕见

有些夜晚,你是不是也数着天花板,一直等到天快亮?偶尔睡不着,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可当“偶尔”变成了“经常”,原本小小的困扰,慢慢演变成让人头疼的大麻烦。
顽固性失眠,就是不管怎样努力、怎么调整,都难以拥有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它和偶尔的浅睡、半夜醒来不一样,经常一连很多天都睡不踏实,甚至长达数月。
失眠不只是晚上难入睡,白天精神也跟着受影响。提示:若你已连续超过3个月,每周三次以上因睡不好影响白天活动,这已经属于顽固性失眠。

02 失眠的不同表现:早期和持续症状

  • 轻微、偶尔的不适:刚开始,你可能只是偶尔难入睡,有时莫名其妙凌晨醒来;早晨醒来会觉得没睡够,但还能坚持工作。
    例子:有位27岁的女性,近来由于工作压力大,每周会有一两天难入眠,白天会感到头有点沉,但整体还能坚持。
  • 持续、严重的症状:时间久了,失眠会变得持续且影响大。典型表现包括: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晚上经常醒,早醒后很难再睡,白天精神无法恢复,有的甚至伴随情绪烦躁、记忆力减退。
    例子:32岁的男性患者,连续三个月每天凌晨三点醒,怎么都睡不着,白天开会频繁走神,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别忽视:当这些情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并且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那就需要认真对待了。

03 失眠产生的生理与心理机制

睡眠其实是身体里许多系统合作的产物。夜间褪黑素(一种调节睡眠的激素)分泌增加,大脑慢慢放慢节奏,身体也跟着冷静下来。可如果心理压力大,或者生物钟紊乱,褪黑素分泌受影响,大脑持续处于兴奋状态,这时,怎么也难以入睡。
有研究表明,长期睡不好,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风险因子 解释 关联证据
压力 工作、生活、人际压力导致大脑过度活跃,失去入睡信号 Johnson, E.O. et al., 2006
生物节律紊乱 倒班、时差,直接打乱褪黑素分泌节奏 Drake, C.L., et al., 2004
遗传倾向 家族中有人失眠,自己发生失眠的风险会上升 Gehrman, P. et al., 2011
简单来讲,顽固性失眠通常不是因为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生理和心理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留心,失眠不仅会让你精神差,长期还可能影响免疫力和内分泌。

04 日常生活的改善措施

很多时候,调整日常环境和习惯,比仅仅靠意志力有效得多。这里有一些实用建议,易操作,更偏向正面建设,而非简单杜绝不良习惯:
🍃 规律作息
每天尽量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就算周末,也别大幅度改变睡眠习惯,有助于生物钟稳定。
🌤️ 白天多晒阳光
早晨适当晒太阳,刺激大脑分泌褪黑素,提升晚上的睡意。
🏡 睡眠环境舒服
保持卧室安静、避光,如果外面太亮,可以用遮光帘;如果噪音大,考虑用耳塞。床铺舒适很重要。
🥛 温热牛奶
晚上喝一杯温牛奶,富含色氨酸,有助于身体放松,为入睡提供良好条件。
📵 睡前减少电子产品
晚饭后到睡觉前,尽量不刷手机,让大脑得到彻底放松,减少藍光刺激。
这些都是经过研究验证的正向方法,长期坚持,更容易让晚上的睡眠踏实些。

05 心理疗法:为睡眠习惯“重启”

顽固性失眠最值得尝试的,常常不是药,而是心理行为疗法。认知行为治疗(CBT-i)就是经典方法。
简单来说,这类治疗帮助你纠正对睡眠的焦虑、过度担心,让自己和睡觉重新“和解”。
CBT-i的常见技巧:
  • 睡眠日记:记录入睡、醒来的时间,看出睡眠规律
  • 限制卧床:只有困倦时才上床,白天不赖在床上
  • 认知重构:改变“我肯定又睡不着”的想法
  • 放松训练:循序渐进地放松肌肉、正念呼吸
例子:35岁的男性,持续失眠两年,多种药无效。接受CBT-i指导4周后,睡意慢慢回来,每晚睡眠时长增加近2小时。 CBT-i目前是国际指南推荐的非药物首选方案(Edinger, J.D. & Means, M.K., 2005),副作用极少,更适合长期“顽固型”失眠的人群。

06 药物治疗:有哪些风险,需要小心吗?

很多朋友一提到睡不着,就想到了安眠药。不过,这类药物并不是万能钥匙。
常见失眠药物类型
药物类别 作用机制 常见副作用
苯二氮卓类(如安定类) 增强大脑抑制信号,帮助快速入睡 白天困倦、记忆力下降、依赖
非苯类药物(如唑吡坦) 缩短入睡时间,提升睡眠质量 头晕、反应慢、睡行症
褪黑素补充剂 调节生物钟,对轻度/时差性失眠适合 轻微头痛、恶心
需要小心的是,安眠类药物很容易产生依赖,用药期间突然停药有可能引发反跳性失眠。
如需持续用药,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慢慢调整剂量,不能随意断药或加量。

07 什么时候应该寻求专业帮助?怎么选对医生?

如果你发现长期靠自我调节,效果不明显,已经影响到白天的工作、生活,这时就应该考虑专业咨询。
建议寻医的几种情况:
  • 入睡困难、早醒、夜间易醒持续超过3个月
  • 白天状态明显受影响,比如情绪低落、注意力涣散
  • 已尝试多种方法无效,有自我用药史
医院专科门诊、睡眠医学中心或者具有正规心理咨询资质的机构,都是合适的选择。初次就诊时,建议携带自己的睡眠记录、可能的用药清单,这有助于医生更快了解你的情况。
其实,睡眠问题就像刷牙、吃饭一样,是现代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小毛病”,认真诊治,大多可以改善。

08 全文小结&实用睡眠Tips表

场景 实用建议
睡前1小时 避免剧烈运动,温水泡脚,读纸质书
晚饭后 不喝浓茶咖啡,适当散步
工作日 工作与睡眠区分开,下班后逐步放松
遇压力时 尝试深呼吸法,或5分钟冥想
睡眠长期未改善 及早咨询医生,有助于针对性调理
慢慢调整,照顾好自己的睡眠,是送给自己最重要的礼物。

参考文献

  • Johnson, E.O., Roehrs, T., Roth, T., & Breslau, N. (2006). Epidemiology of DSM‐IV insomnia in adolescence: Lifetime prevalence, chronicity, and an emergent gender difference. Pediatrics, 117(2), e247-e256.
  • Drake, C.L., Roehrs, T., & Roth, T. (2004). Insomnia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therapeutics: An overview. Depression and Anxiety, 19(2), 87-96.
  • Gehrman, P.R., Seelig, A.D., Jacobson, I.G., Smith, T.C., Boyko, E.J., Hooper, T.I., Crum-Cianflone, N.F., & Gackstetter, G.D. (2011). Predeployment sleep duration and insomnia symptoms as risk factors for new-onset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following military deployment. Sleep, 34(11), 1403-1412.
  • Edinger, J.D., & Means, M.K. (2005).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primary insomnia.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5(5), 539-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