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从症状到麻醉护理一站式指南
01 什么是急性阑尾炎?🦠
生活里,突然的肚子痛可能让人不知所措。忙了一天回到家,原本轻松的胃口突然被一种右下腹隐隐作痛打断,这种痛有时只像肚子里闹了点小别扭,但有时却越来越明显,让人坐立不安。
简单来讲,急性阑尾炎就是阑尾(结肠起始端附着的细小管状器官)突发炎症,往往和感染、阻塞相关。很多人误以为阑尾没什么用,实际上,它和肠道的免疫系统也有着联系。当阑尾腔堵住、细菌开始滋生,就容易出现炎症,甚至引发腹腔内严重问题。对于涉及手术麻醉的患者来说,早发现、早治疗特别关键,避免小病变成大麻烦。
02 急性阑尾炎的麻醉方法?🔎
那么急性阑尾炎的手术麻醉方式如何选择呢?一般来说,麻醉医生在接到一阑尾炎患者后,首先和外科医生确定手术方式,是传统的切开手术呢,还是微创腹腔镜手术,如果是传统的切开手术麻醉医生可能会选择椎管内麻醉,如果是微创腹腔镜手术,麻醉医生可能会选择全麻麻醉。一例外科手术在麻醉科团队的介入下,会让患者的围术期处理更加细致。比如术前简短禁食、药物选择和滴定、术中麻醉深度调控等,都是控制术中风险和促进术后舒适的关键。选择有经验的医疗团队,就是让手术更安心的方法。在手术的世界里,麻醉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手术的“护航者”,更是患者舒适度和安全性的关键保障。
在一些手术中,除了“全身麻醉”,我们有时还会听到“神经阻滞麻醉”这个专业术语。它们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已经选择了全麻,还要打神经阻滞麻醉呢?
一、认识全身麻醉与神经阻滞麻醉
(一)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犹如为患者按下“暂停键”,通过药物的精准调控,实现消除疼痛感知、抹除手术记忆、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目标。
现代全身麻醉已发展出可视化监测技术,麻醉深度监护仪能实时显示患者意识状态,精确到不同脑电波频率的解析。但就像精密仪器需要定期维护,单纯全麻术后常需要服用大量镇痛药物,可能引发呼吸节奏紊乱、胃肠功能停滞等并发症。
全身麻醉的优点在于它能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完全无痛、无意识,从而减轻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同时,它也为医生提供了良好的手术条件,使得手术操作更加顺利。
(二)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局部麻醉方式。它通过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周围,暂时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这项技术犹如在神经通路上设置临时“关卡”,通过超声或神经刺激器定位,将局部麻醉药精准送达目标神经,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疼痛减轻甚至消失。其独特优势在于:
①形成长达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术后镇痛屏障;②保留非手术区域正常感觉(如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仍能感知脚趾触觉);③减少全麻用药,减轻全身性药物代谢负担。
神经阻滞麻醉的优点在于它只作用于特定的神经区域,对患者的全身生理功能干扰较小。同时,它还能提供确切的局部麻醉效果,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此外,神经阻滞麻醉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
然而,神经阻滞麻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的麻醉作用范围有限,只能作用于特定的神经区域。其次,对于某些手术来说,单纯使用神经阻滞麻醉可能无法满足手术需求,如需要全身肌肉松弛的手术(有些手术需要患者术中的肌肉比较松弛,才能有较好的视野,有些操作也能更顺利进行)比如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就需要肌肉松弛,因为有个二氧化碳的气腹操作,单纯的椎管内麻醉或者神经阻滞是无法满足手术需要的。最后,神经阻滞麻醉需要麻醉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操作技巧,否则可能会出现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二、手术选择全身麻醉,为什么还要打神经阻滞麻醉?
(一)提供更完善的术中和术后镇痛
全身麻醉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丧失知觉,术中完全无痛,但术后疼痛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神经阻滞麻醉则能在术后继续提供确切的局部麻醉效果,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如果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施行了神经阻滞麻醉(如腹横肌平面阻滞),那么术后患者的切口疼痛将会得到明显减轻。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还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二)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用量和副作用
全身麻醉药物能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完全无痛、无意识,但大剂量的使用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呼吸抑制(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循环抑制(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压等)、苏醒延迟(患者可能术后会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苏醒)等。此外,大剂量的全身麻醉药物还可能对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而神经阻滞麻醉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用量。通过局部麻醉作用,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从而降低全身麻醉药物的需求量。这不仅减少了全身麻醉药物的副作用,还有助于病人术后的早期康复。
(三)满足手术需求,提高手术安全性
在某些手术中,单纯使用全身麻醉可能无法满足手术需求。例如,在需要全身肌肉松弛的手术中(如胸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等),全身麻醉虽然能让患者失去意识和痛觉,但无法提供足够的肌肉松弛效果。此时,如果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施行了神经阻滞麻醉,那么就能满足手术对肌肉松弛的需求,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三、全身麻醉与神经阻滞麻醉组合的四大临床优势
(一)用药更少,副作用更小
因为全麻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比如恶心、呕吐等,就会大大减少,阿片类止痛药的需求也能降低70%以上。
(二)身体状态更稳定,手术更安全
这种组合能让手术中的身体应激反应减轻,比如皮质醇、肾上腺素这些应激激素的水平能降低50%。血压波动也会更小,幅度能缩小30%,血糖也能控制在更稳定的范围内,大约在±1.5mmol/L以内。这对有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来说特别重要。
(三)术后恢复更快
用了这种麻醉组合,患者术后清醒得更快,甚至有些患者能提前30-45分钟。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也能缩短约6小时,肠道功能恢复也能加快约12小时。
(四)长期效果更好
这种麻醉方式还能减少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发生率能降到约12%,而单纯全麻的话是约28%,6个月的生存率也能提升约4.7%,能更好地改善术后恢复。
03 急性阑尾炎是怎么发生的?🧬
一位26岁的男性患者,几乎是刚下班回家就被腹痛困扰,原本以为是吃坏肚子,结果疼痛逐渐转移到右下腹,恶心跟着来,几小时后体温也有所升高。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阑尾炎发作时症状变化迅速,遇到类似情况别拖延,及时就医尤为重要。具体原因可以分成这几类:
- 阑尾腔阻塞: 粪石(结块的粪便)是最常见的元凶,还有淋巴组织过度增生、寄生虫或异物。这些东西堵在阑尾腔,细菌就有了扎堆的机会。
- 细菌感染: 正常情况下,阑尾里细菌数量有限,但一旦堵塞,细菌开始快速增殖,局部出现炎症反应。
- 遗传与年龄: 研究发现,青壮年(十几二十岁到三十岁左右)是高发群体,部分人可能和遗传免疫特点也有关系。不过,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中招。
-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某些肠道问题,比如炎症性肠病,稍微提高了阑尾炎风险。
一旦阑尾管腔被堵住,短短几小时内,局部压力升高、血管受压,炎症随之蔓延。如果不及时处理,有机会穿孔,甚至引发腹膜炎,治疗拖延会增加风险(参考:Addiss DG et al., 1990)。
04 术后康复与日常管理怎么做?🌱
- 麻醉恢复: 术后苏醒期,不少人会觉得口渴、全身乏力,短暂的头晕或恶心。有专业医生把控麻醉药物清除和生命体征监测,复苏过程一般很快。恢复期间多卧床、避免剧烈扭动,对减少并发症风险有好处。
- 饮食过渡: 前几餐建议从温开水、清汤等流质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到粥、软面食。一切恢复正常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新鲜橙子和香蕉富含维生素C和钾元素,有助于伤口恢复,可以适当添加入每日饮食。
- 疼痛管理: 术后有不同程度腹痛,这也是身体修复过程的一部分。应按照医嘱按时用镇痛药物,别硬挺,让自己更舒服有助于身体更好修复。
- 早期活动: 术后第一天,医生会安排轻度下床活动(如走动几步),有助于防止血栓和肠道恢复。但一切动作都应该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 预约复查: 通常术后一周左右要回医院复查,查看伤口愈合和腹部恢复。如出现高热不退、剧烈腹痛、伤口渗液等异常症状,应尽快联系医生。
- 家属协助: 别忽视情绪健康。家属的关心、日常陪伴对恢复同样重要。简单的陪伴和安慰,是康复期最温柔的助力。
05 预防和日常调养有技巧
- 多吃新鲜蔬果: 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保持消化道通畅,平时多吃有利预防阑尾堵塞。
- 补充水分: 充足饮水可以帮助体内废物及时排出,降低粪石形成概率。办法其实很简单——感到口渴时就喝,不必强迫自己灌水。
- 饮食规律: 定点三餐、避免暴饮暴食,帮助消化系统养成良性节奏。肠道舒服了,阑尾出现炎症的机会也就更低。
- 保持适度运动: 散步、慢跑这类轻体力活动,能让肠道保持适量蠕动,减少肠道内长时间堆积。
- 及时关注身体异常: 一旦腹痛、恶心等症状有变化,不拖延、早点请教医生,是最简单有效的自保手段。
简单来说,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最好的阑尾保护伞。不必专门"防"阑尾炎,只要日常顺其自然、注意规律和新鲜饮食,就是最实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
- Addiss, D. G., Shaffer, N., Fowler, B. S., & Tauxe, R. V. (1990). The epidemiology of appendicitis and appendectomy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32(5), 910-925.
- Rud, B., Vejborg, T. S., Rappeport, E. D., Reitsma, J. B., & Wille-Jørgensen, P. (2019).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diagnosis of acute appendicitis in adult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11), CD009977.
- Sawyer, R. G., Claridge, J. A., Nathens, A. B., et al. (2015). Trial of short-course antimicrobial therapy for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2(21), 1996-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