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与麻醉科: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指南
手术室里,除了主刀医生,还有一支团队默默守护患者的安全。麻醉医生其实是这里最重要的隐形守门员。许多胃癌患者和家属,往往只关注手术本身,却少有人意识到,精准的麻醉方案和细致的围术期管理,其实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质量。接下来就带大家详细了解,胃癌手术中麻醉团队的角色,以及围术期到底需要关注哪些细节。
01 为什么胃癌手术离不开麻醉医生?
很多胃癌患者一想到“麻醉”,只觉得是打睡觉药,其实,远不止这些。全身麻醉不只是让人昏睡,它要求麻醉医生实时控制镇静、镇痛、肌肉松弛和基本生命体征的潮水波动。胃癌手术比较复杂,时间也长,还经常涉及到较大切除范围,出血、应激反应明显增加。
麻醉医生根据患者疾病特点、手术需要和既往病史,制定个性化麻醉计划。比如是否伴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问题,会直接影响麻醉方案。一旦方案合适,能减少手术带来的压力,提高术后苏醒速度,好比在激流中让船稳稳地过去。这部分的专业把控,对病人短期和长期康复都非常关键。
02 手术期间,麻醉医生“盯”些什么?
- 血压和心率随时监控: 胃癌手术中,有些患者血压容易波动,尤其手术刺激大、用药变化快。比如有位55岁的女患者,体重偏高,又有糖尿病史,手术过程中医生持续观测到她的有创血压(111/70mmHg)和心率(65bpm),保证每一步调整都在安全范围内。
- 呼吸与氧合: 有些人本来就有点基础慢性病,比如甲减,对麻醉耐受性会打折扣。麻醉医生会盯着她的SpO₂保持在97-100%之间,避免低氧对大脑、心脏造成损伤。
- 二氧化碳排出(EtCO₂): 长时间气管插管加机械通气,容易CO₂潴留,但麻醉医生可以通过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35-45mmHg)调整呼吸参数,确保体内气体代谢不紊乱。
- 中枢静脉压(CVP): 大出血风险时,CVP等监测能及早提示循环容量的变化。如果术中用药出现异常反应,也能第一时间调整。
总结来说,麻醉医生的监测像一张网,把各种生命参数牢牢兜住,出现波动可以随时应对,为患者的术中安全和术后恢复保驾护航。
03 麻醉怎么影响胃癌手术后恢复?
说起来,不少患者觉得手术后“睡得好不好”“疼不疼”“能不能早点下床走动”,和麻醉没多大关系。其实两者息息相关。合适的麻醉药物和技术不仅能有效控制术中应激、减少炎症反应,还能减缓术后疼痛,降低术后谵妄、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比如针对腹腔镜胃切除术,常用的丙泊酚、瑞芬太尼等药物,能通过不同机制抑制手术刺激,减少身体对“创伤”的过度反应。肌肉松弛剂(如罗库溴铵)则让外科医生操作更顺畅、减少手术损伤。术后,麻醉医生还会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镇痛策略,使人能在清醒与适度舒适间平稳过渡,早日下床、加快恢复。
国外有研究发现,好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能让肿瘤患者住院天数减少1-2天,术后感染率下降20%以上(Kim et al., 2020)。
04 急救时,麻醉医生在做什么?
手术过程中突然发生大出血、心跳骤停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大型手术。而这个时候,麻醉医生常常就是“急救总指挥”。比如刚刚那位55岁的女患者,手术中出现了短暂的血压下降,麻醉医生立刻启动液体快速补充,并精准用药稳定血流动力。
麻醉团队不仅要及时识别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还要负责气道开放、用药管理、心肺复苏等,每一步都必须又快又准。一旦抢救成功,麻醉医生还能指导术后监护。可以这样理解,好的麻醉急救,是患者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05 胃癌术后,怎么科学镇痛?
很多病人担心手术后“忍着疼”,其实那样反而不利于恢复。胃癌手术后有效镇痛,能让呼吸功能恢复更快、减少肺部感染,还有助于早早活动起来。麻醉医生会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给出合理方案,比如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患者觉得难受时自己按一下,药物立刻起效。
有些患者可能用药后出现恶心、困倦,这也能及时调整。科学镇痛不仅仅是“止疼”,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体各器官状态平稳,减少长期后遗症。国外学者建议,积极、有效的镇痛策略能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降低一大半(Rawal, 2016),让康复之路更顺畅。
06 手术前,怎么做好麻醉评估?
等到了手术前,怎么准备其实比想象中重要。麻醉科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基础情况,比如心肺功能、肝肾状态、以往是否过敏,对哪些药物有反应。有糖尿病、甲减、消化道手术史这些,都会影响麻醉药用量与方案。术前评估过程中,还会要求停止某些药物、确认呼吸道通畅。🤒
- 个体化方案: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同一种麻醉,麻醉医生会结合体重、药物代谢等,量身定制计划。
- 术前沟通: 麻醉医生会和患者以及家属解释麻醉风险、常见不适,解答顾虑,帮助减轻紧张感。
- 准备措施: 有呼吸道问题或张口受限的病人,术前会做专门准备,减少气道插管意外。
这个阶段,每一步都关乎手术安全。做足麻醉科的术前评估,就像给后续路途排查了隐患,让整个手术旅程顺畅许多。
07 健康预防,怎么吃更有利?
- 🐟 深海鱼类 + 抗炎作用 + 每周摄入2-3次,对胃部健康很有益
- 🥦 西兰花、卷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 富含抗氧化成分 + 建议多样化食用,搭配主食和肉类更均衡
- 🍚 糙米、全麦面包等全谷物 + 促进肠道健康 + 每天一到两餐有助于胃肠功能
- 🍅 新鲜番茄、橙子等维C丰富水果 + 增强胃黏膜保护力 + 每周几次新鲜水果更有益
除了饮食外,建议40岁以后定期做胃部健康体检,一般2年一次比较合适,出现消化不适、体重无故下降等现象时要及时就医。
选择正规医院,尽早干预,有利于发现早期病变。日常别忘了多运动,保持良好心情,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其实长期来看帮助很大。
08 为什么会得胃癌?风险因素解读
胃癌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毛病。它常常与生活习惯、遗传以及环境多重因素相关。长期吸烟和高盐饮食,会增加胃黏膜负担,加快异常细胞增生地产生。慢性感染,比如幽门螺杆菌(一种胃部细菌)长期存在,胃部炎症持续不断,也容易诱发肿瘤。
年龄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风险点——50岁以后,胃癌检出率明显升高。部分家族有胃癌史的人群,遗传敏感性更高。医学调查显示,每晚多饮用50克烈酒可使胃癌风险提高约20%(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2018)。这些信息提醒我们,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定期体检早发现。
总结来说,胃癌手术不仅仅关乎切除病灶,更多是多学科的通力协作。麻醉医生的全程管理,为患者的安全和术后康复加上了重要的一环。不妨将麻醉医生视为手术团队的定海神针,提前良好沟通,既能减少顾虑,也能提升整个治疗体验。如果身边有家人要做胃癌手术,记得这些知识或许就能派上用场。毕竟,健康这事,提前准备总没错。
参考文献
- Kim, S.Y., Kim, M.J., Kim, T.H., et al. (2020). "Impact of perioperative anesthetic management on postoperativ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9(9), 299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967226/
- Rawal, N. (2016). "Current issues in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33(3), 160-17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559673/
-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18).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tomach cancer." https://www.wcrf.org/dietandcancer/stomach-cancer/
- Mayo Clinic. (2023). "Stomach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stomach-cancer/symptoms-caus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