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的神秘面纱: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
01 生活中常见但容易忽视的早期信号
很多人会以为"健忘"只是老了的表现。其实,阿尔茨海默病(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的信号特别不明显,比如偶尔找不到钥匙,或者一时忘了熟人的名字。身边40多岁的李阿姨,最近经常把手机落公司,偶尔回忆起熟悉亲戚的称呼要多想一想,但生活还能正常。所以,这些轻微变化常常被归为“老糊涂”,实际上是大脑健康敲响的小警钟。
轻微的记忆力下降、做事顺序偶尔出错、情绪变得比以前更敏感——这些都是早期信号。要小心,但别一开始就紧张。数据显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很容易被误以为只是常规健忘 1。
- 早期表现多为偶发,生活影响小
- 别急着自己吓自己,只有持续、明显变化需要关注
- 偶尔健忘和疾病之间,差得远
02 警惕明显变化:什么时候要引起注意?
如果健忘、混淆变成了家常便饭,或者影响到了工作和生活,情况就不一样了。例如67岁的王先生,退休后,不止一次忘记如何回家,有时说话也变得让人难以理解。家人发现他365普通的记账本都开始弄不清楚,这些情况就值得关注了。
| 表现 | 生活影响 |
|---|---|
| 记忆力持续下降 | 常常丢三落四,短时间内反复问同一问题 |
| 日常事务难以完成 | 做菜漏放主料、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 |
| 语言表达困难 | 常用词突然想不起来,解释不清自己的意思 |
| 情绪变化大 | 容易焦虑、疑神疑鬼、无故发脾气 |
03 为什么阿尔茨海默病会出现?
目前,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异常沉积,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机制(Selkoe & Hardy, 2016)。此外,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和神经炎症也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遗传也有一定影响,比如APOE ε4基因携带者发生风险更高 2。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但并不是说年轻人不会有风险。除了基因和年龄,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缺乏运动等生活习惯,都增加患病几率。
- 60岁以上人群,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约8%
- 家族史是一项重要风险参考
- 长期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关注认知健康
04 生物标志物:阿尔茨海默病筛查的“显微镜” 🔬
说到筛查,传统靠医生观察和问诊,但有时靠不住。这里就要介绍一下“生物标志物”——其实就是一些能帮忙识别疾病的特殊分子或影像信号。生物标志物不仅让筛查更早、更准确,还可以用于疾病跟踪。
| 类型 | 功能简述 |
|---|---|
| 蛋白质类(如Aβ、Tau) | 通过脑脊液/血液检测,可较早反映出神经损伤 |
| 基因标志物 | 例如APOE ε4,说明个体遗传风险 |
| 影像学标志物 | 脑部PET、MRI帮助判断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 |
05 早期筛查:有哪些实用方法?
认知测试是最基础的方式,例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流程简单,适合初步筛查。有的医院会根据具体症状安排更细致的神经心理测试。
如果怀疑风险,医生可能建议进一步检查。目前主流方法包括:
- 血液/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检测Aβ、Tau蛋白水平变化,在早期就有变化。
- 脑核磁共振(MRI):评估大脑结构变化。
- PET-CT影像:检测脑代谢异常。
这些手段结合使用,能早期发现风险,帮助高风险人群尽早干预3。
06 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进步,血液检测中的Aβ和p-Tau181等分子,在多国临床已部分启用筛查(Hampel et al., 2021)。相比脑脊液检测,血检更方便。影像学进展也很快,比如新型PET显影剂能更清晰显示病变区域。研究显示,结合多项生物标志物指标,能提升早期诊断准确率,甚至还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内的疾病发生风险。
不过,目前这些技术多集中在发达地区,普及还需时间。未来AI结合大数据预测,或许能让筛查更智能、更个体化4。
07 如何增强筛查意识?日常行动建议
- 关注自身变化:如果最近记忆力、表达能力有明显持续变化,不要拖拉,最好主动咨询专业人士。
- 定期体检: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将认知筛查纳入常规检查内容,特别是有家族史或慢性疾病的朋友。
- 主动学习知识:家庭成员可以一起学习阿尔茨海默病早期信号,及时沟通,共同守护大脑健康。
- 以食养脑:常吃深海鱼(如三文鱼)、核桃、蓝莓,对大脑有帮助,尤其建议每周安排2-3次海鱼或坚果餐,减少单调饮食。
- 充分交流:家人、邻居间有更多互动和交流,不但让生活更丰富,也帮大脑保持活跃状态。
引用文献
- Selkoe, D. J., & Hardy, J. (2016). The amyloid hypoth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at 25 years.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8(6), 595–608. https://doi.org/10.15252/emmm.201606210
- Belloy, M. E., Napolioni, V., & Greicius, M. D. (2019). A Quarter Century of APOE and 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 to Date and the Path Forward. Neuron, 101(5), 820–838.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19.01.056
- Hampel, H., Toschi, N., Babiloni, C., Baldacci, F., Black, K. L., Bokde, A. L. W., ... & Teipel, S. J. (2021). Revolution of Alzheimer Precision Neurology—Pass, Present, Futur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82(s1), S3-S19. https://doi.org/10.3233/JAD-210616
- Janelidze, S., Mattsson, N., Palmqvist, S., Smith, R., Beach, T. G., Serrano, G. E., ... & Blennow, K. (2020). Plasma P-tau181 in Alzheimer's disease: Relationship to other biomarker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neuropathology and longitudinal progression to Alzheimer's dementia. Nature Medicine, 26(3), 379–386.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0-075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