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栓塞:潜伏于生命中的“隐形杀手”及其危险因素
忙碌了一天,地铁上有人有些气喘,朋友觉得可能是最近空气不好。有时候,就算躺平休息后,胸口还是闷得说不清楚。其实,像急性肺栓塞这样的健康隐患,往往在最平常的生活场景里悄然逼近。多数人对这个名字感觉略显陌生,却不知它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威胁健康的那位“不速之客”。
01 什么是急性肺栓塞?
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PE)其实就是一种“血管堵车”——当一块血栓(多源于下肢静脉)突然堵住肺动脉或其分支,肺部的血液流动就会被阻断,影响氧气的交换。由此身体各处都可能缺氧。
常见早期表现 | 说明 |
---|---|
轻微气促 | 活动后呼吸短促 |
偶发胸闷 | 常在安静时缓解,不易察觉 |
心跳略快 | 运动或紧张时更明显 |
这种变化容易被忽略,不过一旦恶化,就会让人措手不及。
02 危险信号:并发症和致死风险
- 持续、严重的呼吸困难:无法深呼吸,被一种“憋气”的感觉控制(明显不同于普通疲劳)。
- 胸痛、咳血:有时候还会伴随持续性胸痛,下肢突然肿胀也是警示信号。
- 低血压、休克:重症患者甚至会晕厥或意识不清。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肺栓塞进展迅速,严重时可致死亡,尤其是延误治疗。
《European Heart Journal》2022年的统计显示,未经及时干预的急性肺栓塞 致死率高达25-30%,即使合理救治,重症患者的风险仍不容小觑。(Konstantinides, S. V., et al., 2020)
03 为什么会得急性肺栓塞?危险因素全解析
肺栓塞其实是血液系统和生活习惯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常见的几种“幕后推手”——
- 静脉血栓形成:这是最主要的元凶。比如长时间卧床、骨折后制动,容易导致腿部血液循环变慢,出现血栓。
- 长期坐位不动:飞机、列车出差或久坐办公,腿部肌肉活动变少,让血流停滞,为血栓制造温床。
- 肥胖与吸烟: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每增加5,肺栓塞风险会提升30%(Kabrhel, C., et al., 2011)。吸烟则易造成血管损伤,促进血液易凝。
- 手术及肿瘤:大型手术、癌症患者,由于身体处于高凝状态,常常也容易发生血栓。
(Refer: Goldhaber SZ, Bounameaux H. Pulmonary embolism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Lancet. 2012)
危险因素类别 | 具体示例 |
---|---|
血液高凝 | 口服避孕药、抗癌药、遗传性血栓倾向 |
血流缓慢 | 制动卧床、长途旅行、截肢 |
血管内膜损伤 | 静脉插管、外伤、静脉炎 |
04 谁更容易得肺栓塞?有关人群特征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风险。生活中有些人确实需要更多关注这个问题。
- 高龄人群:年龄每增加10岁,肺栓塞发生率大约增加一倍(Laporte S, et al., 2008)。
- 既往静脉血栓病史:有过血栓形成史的人,再次发病概率明显提升。
- 孕妇与产妇:怀孕和产后阶段,身体激素变化,血液更易处于高凝状态。
- 慢性疾病患者:比如肿瘤、心衰及呼吸慢病人群,因为经常活动减少,患病风险大幅提高。
群体 | 风险描述 |
---|---|
60岁以上群体 | 每10万人中,发病率快速提升 |
孕产妇 | 产后6周为高危期 |
肿瘤/卧床患者 | 血液黏稠、活动减少致风险大增 |
05 如何通过生活方式预防肺栓塞?
其实,许多风险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日常里一些小调整,对预防肺栓塞很有帮助:
- 健康饮食帮身体:多吃蔬菜与全谷物(如燕麦、糙米),能帮助血液循环顺畅。推荐柑橘类水果、深色蔬菜,每天保证充足水分。
- 适量活动、避免久坐:久坐办公一小时后起身活动几分钟,做踝泵运动,哪怕只是在原地转转脚也是不错的选择。
- 合适体重管理:维持合理体重本身对预防血液高凝状态很有帮助。
- 放松心情:适度锻炼、规律作息,减少慢性压力对身体的伤害。
燕麦 + 有益心血管健康 + 早餐可选用燕麦片搭配牛奶
菠菜 + 富含K1维生素(有助凝血平衡) + 每周炒菜2-3次
- 久坐族:1小时活动3-5分钟,踝泵运动或散步
- 上班族:上下楼尽量多用步行,不抢电梯
- 术后或特殊人群:遵医嘱逐步恢复活动
06 识别肺栓塞症状与就医指南 🏥
生活中遇到这些情况时,最好别犹豫,赶紧去找医生——
症状表现 | 何时需要就医? |
---|---|
持续呼吸困难、严重胸痛 | 出现时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 |
咳血、头晕、意识模糊 | 合并上述症状切勿拖延,看急诊 |
单侧下肢突然红肿、疼痛 | 第一时间到医院血管科检查 |
- 社区医院有急诊能力时可先就近处理,重症直接前往三甲急诊
- 怀疑血栓者优先挂血管外科/呼吸科号
总体上,急性肺栓塞虽来势汹汹,但许多预警其实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掌握这些风险和预防方法,不仅自己受益,身边人也能更安心地面对。哪怕是短暂的不适,只要学会“留心”,问题往往就不会变大。
参考文献
- Goldhaber SZ, Bounameaux H. Pulmonary embolism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Lancet. 2012;379(9828):1835-1846.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1)61904-1
- Konstantinides, S. V., et al.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ER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41(4):543-603.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z405
- Kabrhel, C., et al. Body mass index and the risk of pulmonary embolism.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11;19(4): 787-793. https://doi.org/10.1038/oby.2010.220
- Laporte S, et al.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 prospective study in 7351 patients. Thromb Haemost. 2008;100(4): 576-582. https://doi.org/10.1160/TH08-03-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