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与你:揭开支架植入术的神秘面纱
01 心脏中的隐形危机:冠心病是什么?
很多人觉得心脏出了问题,总该有点大动静,其实很多时候,冠心病就像是生活中悄悄爬上门的“不速之客”——平时并不出声,等有所察觉时,往往已经积攒了不小的隐患。想象一下,一位55岁的男士,早期只是偶有胸部不舒服,还以为是吃得有点饱,结果连续几天晨起后又有轻微胸闷,这其实已经是心脏健康在轻声提醒了。
冠心病,简单来说,就是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因为各种原因被“堵塞”了,血液流得不顺畅,心脏的氧气和营养供应跟不上(Falk, 2006)。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的斑块像路障一样越积越多,导致血流减少。并不是只有老年人才会遇到,长期高血脂、高血压、吸烟或糖尿病的朋友同样需要关注(Libby et al., 2019)。
02 神奇的“修复工”:支架植入怎么帮到心脏?
冠状动脉一旦堵塞,轻则心绞痛,重则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PCI)就像一位专门的“修路工”,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当药物无法有效缓解症状时,医生会建议用这项手术,帮阻塞的血管重新畅通。支架实际上是一种网状的小金属管,能把被堵住的地方撑开,让血流恢复(Joner et al., 2006)。这样一来,心脏的供血得到改善,很多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有明显提升。
支架植入术可带来的直接好处 | 患者恢复体验 |
---|---|
✦ 缓解心绞痛症状 | 活动时胸闷减少 |
✦ 降低急性心梗发生率 | 意外发作风险下降 |
✦ 提高生活质量与耐力 | 能做的事儿变多了 |
03 怎么选“撑路工具”?支架种类大不同
很多人以为支架就是“一种”,其实在医生手中,选支架更像是一场精准的医疗“比拼”。常见的支架主要有以下两类:
- 裸金属支架(BMS): 最基本的支架,没有特别涂层,植入后血管再狭窄的概率要高一些。这种支架多用于对药物有禁忌的患者。
- 药物洗脱支架(DES): 支架表面涂有药物,可以有效减少再狭窄的概率(Stone et al., 2012)。多数病人现在用的就是这种,长期效果更好。
医生在选择时会综合患者的病情、血管结构、对药物的过敏情况以及未来的用药接受度来考虑。有位68岁的女士,既往脑梗过,需要长期抗凝,医生评估后选择了更适合她的药物洗脱支架。这个案例说明,支架选择并非千篇一律。
04 支架植入术的奥秘:血管如何重新顺畅?
从原理上看,支架植入术有些像把压扁的水管重新撑起来。手术时,医生先用一个带气囊的导管进入堵塞的血管位置,然后充气把狭窄的地方“撑开”。接下来,医生在同样的位置放上支架,等支架展开后,血流立马通畅了不少。(只用了第一个比喻)
- 定位堵塞部位
- 导入气囊导管,充气撑开狭窄区
- 支架随即扩展,永久固定,血管变宽
研究数据显示,超过90%的冠状动脉堵塞通过这种方式都能立即恢复血流(Piccolo et al., 2015)。不过,术后的血管健康还需要长期药物和生活方式的配合维护。
05 支架植入手术全流程:准备、操作与恢复
- 术前评估与准备: 详细查体、心电图、抽血及冠脉造影。有一位60岁女性,在医生建议下做了冠脉造影检查,发现一条主血管局部严重狭窄,医生便为她制定了具体的支架方案。这个例子提醒,合适的检查能让疾病早发现早干预。
- 手术实施: 局部麻醉,腕部或腹股沟穿刺导管,将导管推至心脏冠状动脉,完成支架植入,过程中通常无明显疼痛。整个操作一般在1小时左右结束。
- 术后恢复: 术后需要平卧数小时观察,防止穿刺部位出血。医生会根据恢复情况安排康复计划。
- 出院随访: 多数患者术后2-3天即可出院。回家后,按时吃药、定期复诊。
06 术后生活新赛道:健康管理这样做更靠谱
手术只是开始,血管“重获新生”后,怎样保持健康,日常的生活管理非常关键。饮食、锻炼和复查,这三点必须实打实地落地。
推荐食物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深海鱼 | 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心脏健康(Harris et al., 2021) | 每周2次,每次100克左右 |
坚果如核桃、杏仁 | 改善血脂,保护血管内皮 | 适量,每天小把即可 |
新鲜蔬果 | 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降低慢病风险 | 每日都有,多样搭配 |
- 规律锻炼: 以快走、慢跑为主,每周累计150分钟(不是越多越好,以舒适为准)。
- 定期复查: 支架术后,每3-6个月返院复诊,根据情况调整用药。
- 情绪管理: 合理释放压力,做喜欢的事情,对心脏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 Falk, E. (2006).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47(8 Suppl), C7–C12.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05.09.068
- Libby, P., Buring, J. E., Badimon, L., et al. (2019). Atherosclerosis.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5(1), 56. https://doi.org/10.1038/s41572-019-0106-z
- Joner, M., Finn, A. V., Farb, A., et al. (2006). Pathology of drug-eluting stents in humans: delayed healing and late thrombotic risk.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48(1), 193-202.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06.03.042
- Stone, G. W., Moses, J. W., Ellis, S. G., et al. (2012).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irolimus- and paclitaxel-eluting coronary sten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6(10), 998-1008. https://doi.org/10.1056/NEJMoa067193
- Piccolo, R., Bonaa, K. H., Efthimiou, O., et al. (2015). Drug-eluting or bare-metal stents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The Lancet, 386(9992), 2607-2617.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5)00749-0
- Harris, W. S., Micha, R., & Mozaffarian, D. (2021). Omega-3 fatty acid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ew evidence from clinical trials and observational studies. Current Atherosclerosis Reports, 23(7), 21. https://doi.org/10.1007/s11883-021-00933-4